播展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补齐文化发展短板、实现文化小康”,也就是说,实现文化小康,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这具体可从以下六个角度理解。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角度。人类社会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系统组成的综合有机体,文化在其中起着引领方向、凝聚人心、整合社会的重要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充分表明,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的发展繁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和标志,也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条件和手段。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成为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的先导。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覆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全面性的综合目标,实现文化小康自然是其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设文化小康,既能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重要推动和引领作用,也是衡量和检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质量和成色的重要标准。
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角度。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党全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在这一奋斗目标中,文化始终占有重要位置。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同志在阐述“建立一个新中国”的目标时,就在政治、经济之外着重指出:“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文化现代化被明确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中。改革开放后,对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谋划,也始终包含文化和文明方面的内容。全面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突出特征。我国要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片面只追求物质文明的现代化,而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的全面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人民包括文化权益在内的各类权益和公平享受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在内的各类公共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自然也要按照这样的全面性的要求,把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纳入其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角度。文运同国运相连,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为重要条件和支撑,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这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里的强起来,不只是指物质层面的强,更应指精神层面的强,只有包括文化软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不断强起来,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促进文化繁荣兴盛。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角度。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长期探索基础上,我们党逐渐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的“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坚持和发展中不断实现的,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一体推进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协调和配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全面进步,文化必不可少。
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角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必须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为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主要问题指明了根本着力点,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协调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的也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指向的是发展水平,“全面”指向的是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这里强调“全面”的重要性,契合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补齐包括文化领域在内的各领域存在的突出短板,通过深刻把握和有效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进行伟大社会革命角度。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领导中国人民持续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无论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还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无论是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还是实行改革开放,开创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论是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将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属于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范畴,本质上都是中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致力于妥善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探索历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而是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虽然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且这种反作用有时十分巨大。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过程中,注意根据形势需要,深刻把握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等思想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世界正在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党治国理政的考验之大前所未有。面对这样的形势,必须毫不放松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系列制度,努力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广泛凝聚起攻坚克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乘势而上的磅礴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