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生化小说公益、慈善、志愿者、共享,这些放在十多年前还不太能为广大人民群众熟知的词语,在今天似乎人人听到都语焉能详。然而,到底什么是公益?什么是慈善?公益活动到底有哪些人在真正践行?似乎很少有人能说清道明。
“慈善可能就是我在街上看到一个乞讨的人,我给他一个馒头或者给点钱;公益是关注这个群体,挖掘乞丐乞讨的原因,关注他们的发展情况,从而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使他们摆脱乞讨。”关注贫困地区教育的公益工作者姜小楚这样描述她心中慈善和公益的区别。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知道公益和慈善却无法准确将两者区分开来的,并不在少数。在记者面向各类人群发出的百余份关于公益慈善现状的调查问卷中,认为自己能分清公益与慈善概念的占比52.88%,其余人要么分不清两者,要么只能说清一个。
西安外国语大学“四叶草”志愿服务队的罗老师认为,志愿者服务就是在做公益。“公益首先是为大家的利益出发做事情,不计报酬或者收取象征性的报酬;其次是愿意付出时间和热情。慈善范围更广一点。”
罗老师的学生、“四叶草”志愿服务队的现任副队长周红却有着不同看法,她认为公益的概念更广,慈善更多的是表现在捐款捐物上。
对此,陕西至正律师事务所谢亚西律师表示,2016年9月1日生效的《慈善法》对慈善行为、慈善活动给出了解读。
慈善活动,是指人或组织以捐赠财产或者提供服务等方式,自愿开展的公益活动,包括: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一系列公益活动。
而公益行为是指为了公共利益而出人、出物或出钱赞助和支持某项社会公益事业的公共关系实务活动。公益活动的内容包括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知识传播、公共福利、帮助他人、社会援助、社会治安、紧急援助、青年服务、慈善、社团活动、专业服务、文化艺术活动、国际合作等等。
因此,公益行为比慈善行为的范围更广。自《慈善法》实施后,公益事业的发展就注入了很多慈善的要素,慈善活动与公益事业对接,政府公益事务和民间力量交汇于慈善的平台之上。
西北政法大学学者刘仁琦认为,大部分人没能区分公益和慈善的概念,是因为对公益组织到底做哪些工作还不明确。谢亚西律师对此做了解答,按《慈善法》的规定,慈善组织是指依法成立、符合法律规定,以面向社会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组织,其形式可以是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组织形式。公益组织则是指主体为各级政府兴办的社会福利、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的专业机构,如残联、红十字会等。
由此可见,日常生活中,人们理解的公益和慈善概念以及公益慈善组织的概念都是将两者融合在一起的。
据调查问卷显示,认为只要出力帮扶就算公益的人占比93.27%,只有4.81%的人认为必须捐款捐物才算公益。那么,除了捐款捐物之外,生活中诸如公交车让座、随手捡起果皮纸屑这类“小事”算不算公益行为呢?陕西睿群律师事务所康安律师认为,像让座、捡垃圾这类行为不能算公益,只能说实施者的个人素质比较高。
据问卷结果显示,从未进行过任何公益行为的人只占到调查总人数比例的12.5%,被调查人身边进行过公益活动的人数比例高达87.5%。
作为陕西最早一批民办非营利性社会组织,陕西纯山教育基金会十年来的年度报表也显示了人们参与公益的上涨趋势:捐赠收入以30%甚至40%的速度在稳定增长,每年都有庞大的人群不断地参与进来。
对于这些年陕西公益环境的改变,今年才获得“中国好人”的何金鹏说,“我二十年前做好事的时候,周围做这些事的人还很少。现在不一样了,捐衣服的、和我一起去送的人都多了,这些年光从我这里参与捐赠的人数至少在5000人以上。”
记者从团省委了解到,截至2016年末,陕西省18到40岁的志愿者已经达到270万人。自陕西省2016年末推出团员自动注册志愿者的微信后,仅4个月就已经注册60多万人。
对于陕西公益环境变好的原因,何金鹏谈了自己的体会:“一是社会文明程度高了,国家、社会对文明建设方面的宣传和重视加大了;二是经济条件好了,人们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了;三是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公益资源被广泛传播,方便大众参与。”
团省委志工部工作人员认为,大型赛会也在推动着志愿服务和公益氛围的良好发展。“不论是北京奥运会,杭州的G20峰会,包括西安世园会都推动了具体城市的公益氛围”。
据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在参加公益活动的人中,自己主动前去、和公益组织一同前去、与单位和社团前去三种参与渠道各占1/3。陕西省图书馆阅读与推广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年参加省图书馆公共服务的人中,团队前去的居多,但学生和社会人士这种个体类的志愿服务人员也不在少数。
公益慈善组织作为民众参加公益活动的重要渠道,虽然发展态势较好,但是横向比较,无论是国内比较国外,还是省内比较省外,都存在一定差距。“陕西相较于北上广深,甚至四川,不管是政府的推行力度还是公益组织的数量、活动的影响力,我们仍然感觉相差甚远。”陕西纯山教育基金会的工作人员直言这是去外省参加公益活动的强烈感受。
公益氛围好了,参与的人数多了,但不断曝出的“假捐”、“诈捐”,使得公众对于公益信任度究竟有多高成了一个问号。
家住西安市碑林区的马先生原本对公益捐赠很有热情,但在经历了网络“诈捐”后,对一些网络捐赠平台已经不敢完全信任。“除非是我的熟人圈子,或者捐赠对象是经过核实的,否则我也不敢轻易去捐钱了。”马先生如是说。
据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对于公益慈善组织的公益行为,持赞同肯定态度的占到65.38%,对公益组织持怀疑态度的占到1/3。对网络募捐这种新捐赠形式,表示不放心的人群占到总调查人数的50%。
对于民众的怀疑态度,大部分受访对象表示可以理解。陕西纯山教育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任婷认为,“公益组织起步的时候,民众有一些怀疑、不信任的声音是好的,如果是真正为大众做公益服务的组织,受到持续的关注反而更能获得信任。就像我们的项目刚开始的时候也有质疑的声音,但是这些年,我们一直秉承财务公开,也慢慢获得了资助人和大众的信任。”
为保证自己能帮助到真正需要的人,捐衣“好人”何金鹏有自己的办法。“我在贫困乡村发衣服时会在村子里用大喇叭通知,有需要的当场挑,这样家庭条件好的就要顾及颜面,不好意思出来拿。”
对于公众对公益的认知,任婷深有感触:“我们希望把每一笔钱都尽可能地花在公益帮扶上,我们也尽力在做。但因为在做公益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一些成本,包括志愿者的路费、吃住,这部分成本目前只有极少的社会大众能认可,在大部分人看来公益就等于是免费的。”
“你不要一分钱,直接提着米面油,拿着钱去帮助帮扶对象,群众接受度会很高。但地铁上的志愿者,因为有地铁卡作为回报,群众认可度就相对低一些。”何金鹏说。
民间救援力量公羊会主席何军对民间公益性组织的发展也有自己的看法:“整个民间的救援力量,看上去人多,但人员流动性大,很难管理,比较松散,也不成体系。一些组织或个人只在某一次救援的时候露一下脸,下回就再也见不着了。也有过节的时候扎堆献‘爱心’,敬老院的老人一天被洗5次脚这种作秀式公益。对这种情况,政府应该提供一些鼓励政策,民间也要不断进行自我提升,这样才能真正让民间组织走上职业化和半职业化的发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