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拄雁“公益”,经常与“慈善”联系在一起。那么,它们是什么关系,又有哪些区别?
公益的对象不是某个特定的个人,而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某一类群体,也包括动物、植物和生态环境等;慈善的对象往往是特定的陷入困境的个体。
举例来说,资助一个上不起学的孩子属于慈善,而设立助学金让更多孩子都有学可上属于公益;救助一个白血病患儿属于慈善,建立白血病救助机构来帮助更多患儿则属于公益。因此有人说,慈善是授人以鱼,而公益是授人以渔。
事实上,关于“公益”和“慈善”的概念一直没有清晰的界定,对它们稍作了解就好,不需要太过较真。在当下的中文语境中,“公益”被使用得更加频繁,也更加常见。
随着社会变迁和科技发展,参与公益的方式日益多样化。比如我们在蚂蚁森林上种树,动动手指也是做公益;再比如前几年流行的“冰桶挑战”,以有趣刺激的方式关爱罕见病患者;还有捐赠器官、遗体等等。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也让公益有了更多“玩儿法”,比如捐步数、捐阅读时间等等,很多形式都非常有趣。
此外,志愿服务也是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时间精力往往比金钱更加珍贵,在这个意义上,从事志愿服务比直接捐钱更加可贵,也真正体现了人人参与的公益精神。
其次,公益捐赠,金额有多寡,爱心无大小。而且公益捐赠是完全自愿的,尽到自己的心就好。据统计,在美国近70%的捐赠来自普通公众而非富豪,很多人已经将捐赠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公益绝不专属于富人,它更需要我们每个普通人的参与,也和我们每个人都利益相关。
提到公益,很多人会自然地将它与“免费”划上等号。认为只有免费的才是公益,只要收费,就和商业利益挂了钩,违背了公益精神。
不得不说,这种观念还相当普遍,它事实上是对公益的误读,也阻碍了公益事业的发展。我们需要来了解现代公益事业、公益活动运行的逻辑。
任何组织的运行都需要成本,公益组织当然也不例外。收取一定的费用,是公益组织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现代公益事业对专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公益组织的创办、运营、管理、财物披露、筹款、传播都需要专业的工作人员去完成,也都要付出相应的成本。
一些公益组织,由创办人或者通过其它渠道自行承担管理的成本,这本无可厚非。但这个条件是中国大多数草根公益组织所不具备的,如果不收取管理费,它们只能停止运转。所以,不能用“零成本”去要求公益组织,宣扬“零成本公益”也不利于公益事业的发展。
在法律意义上,并没有“公益组织”这个法人类型,它们包含在“社会组织”里。根据2019年社科院发布的《慈善蓝皮书》,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社会组织总数量为81.6万个。而社会组织又分为三种组织类型:
2016年,国家制定通过《慈善法》。法律规定,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申请认定为“慈善组织”。也就是说,在法律上只有“慈善组织”的概念,没有“公益组织”的概念,后者更多出现在大众传播的语境中。目前,经过认定的“慈善组织”共有8013 家,其中基金会和慈善会占主体。
我们国家对公募权有比较严格的限制。所谓公募权,是指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募捐的资格。目前,中国具有公募权的公益组织约有3000家,其中大部分是各地的红十字会、慈善会,还有部分基金会。
在疫情期间,很多人给韩红基金会捐钱,却没人给马云基金会捐。这是因为前者是公募基金会,而后者是非公募基金会。
具有公募权的公益组织,在财务等方面要要接受更严格的监管。相当一部分由企业家发起的基金会,都选择非公募,这些机构往往更加自由和灵活。
在很多互联网平台(目前最主要的是腾讯公益和支付宝公益)上,我们轻轻动一动指尖,就可以完成公益捐赠。捐了钱,然后呢?
现代社会中,公益组织其实是一个“受委托人”的角色,它们接受捐赠人的委托,去实现捐赠人所追求的公益的目标。作为一个合格的捐赠人,应当追踪捐款的去向,监督善款的用途和效果,而不是一捐了之。
要留意公益项目的进展和公益组织的反馈,学习查看公益组织的年报等,让我们捐出的钱花得有效果、有效率,这也是在促进公益组织的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如此,才是具有现代公益意识的、合格的捐赠人。
志愿者和义工在英文中是一个词,即Volunteer。它们没有本质区别,只是翻译不同,在中国大陆地区叫志愿者,在港台地区叫义工。
社工(社会工作者,英文Socialworker)是一门职业,指的是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的专业人员。
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志愿者和义工是一回事儿,是自愿、无偿的;社工是一项有专业门槛的正式工作。
在西方,三大部门互不隶属。但在中国,由于特殊的国情,整个80年代到90年代初出现的新中国最早的一批慈善组织,基本是由政府发起和主管的,带有鲜明的“官办慈善”色彩。一些国字头大型公益组织,事实上类似于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很多组织都有对应的行政级别、由国家财政支持。
当然,近年民间的公益组织也逐渐崛起。厘清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的关系,是国家推进“政社分开”的重要内容。
连续多年来,在中国每年近1000亿的社会捐赠额中,教育都是受捐赠最多的领域。由中国青基会在1989年发起的“希望工程”,也是很多人心中公益的代名词。
此外,由于雾霾、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凸显,同时伴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近年来环保公益也在快速崛起。
记录红色故事 传播红色文化 扎根基层多年的资深媒体人 用公益视角带给你不一样的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