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小惠穿上潜水服,戴上呼吸器,连接空气瓶……在深蓝的世界缓缓下沉,摆动脚蹼,在一片静谧中,与嘈杂隔绝,聆听自己的呼吸与心跳。
2014年,在马来西亚的仙本那(Semporna),Fifi(刘雪莲)第一次潜水。她直观地感受了自然的伟大与自己的渺小。也是在这里,她看到荡漾在碧波上的那刺眼的垃圾带,如伤痕一般横在海面,长达两三公里。
潜水员环保志愿者、公益组织“无境深蓝”联席执行长Fifi与海洋的缘分就从这道美丽中的疤痕开启。从不会游泳到学习潜水,从白领到全职公益人,在由潜水员组成的公益组织“无境深蓝”,她与更多的潜水员,深入水下世界清洁;也号召更多的人行动起来保护海洋。
正如美国女科学家希尔维亚·厄尔曾在《无尽深蓝》一书中写道:“你可能从未看见过海洋,你可能从未触摸过海洋,但海洋却时时刻刻触摸着你,借由你吸入的每一口空气,你饮下的每一滴水滴。”
Fifi想让更多人明白,人类活动与自然息息相关,水下家园的洁净需要大家一起守护。
2022年8月,广东惠州。附近钓鱼的市民举报,该处海域内有大量废弃渔网。
拖网捕捞,是一种相对原始的捕捞手段。一大张渔网跟着渔船向前拖过,如同吸尘器般,所到之处,不仅鱼虾蟹贝一网打尽,海底生存了上百年的珊瑚等海洋植物也会连根拔起,对海底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那天海上浪很大,船在浪的翻滚间,东摇西晃地颠簸。由于这片海域较远,不时还会有渔民在这里炸鱼。到了潜点后,他们发现,水面上漂着大量死鱼的尸体,鱼腥味和海水的咸腥在空气里混合。
分好工后,大家穿戴15公斤左右的潜水设备下水。海水浑浊,光线昏暗,潜水员们一边搜寻着渔网雨具,一边还要小心碰到没爆炸的“鱼雷”。
“因为是晕船或者是晕浪,大家都在呕吐,就无法再下水。”Fifi回忆道。清理渔网很消耗空气,有的潜水员甚至开始共用气源了。据悉,当天捡上来的垃圾有渔网、塑料瓶、易拉罐、包装袋、电池、一次性餐具,一共22公斤。
这也是Fifi第一次回到自己的家乡清理海洋垃圾。这次行动之后,这片海域成为了当地潜水员的日常巡护点。在潜水员的监督下,当地非法捕捞行为大大减少。“一年之后,我们发现那个点的渔网基本上没有了。”
Fifi所在的组织叫做无境深蓝。这是一个由潜水员群体组成的海洋公益保护组织,旨在推动潜水员科学参与海洋环境保护,并进行大众教育。动员潜水员开展打击海洋垃圾是“无境深蓝”的活动内容之一。针对某一个特定水下地点开展每月打击海洋垃圾调查,了解一段时间内相同潜点的垃圾状况和变化趋势,获得有价值的科研数据。“当地的市民或者是潜水员群体举报,或者我们也会定期地收集这种线索,得知了哪里有渔网,我们就会去清理。”
“那个潜点是有鲸鲨出现的,如果运气好的话,今年或许还看得到。”Fifi说。
2014年,马来西亚沙巴州的东海岸,热浪席卷整个夏天。椰子树摇曳,沙滩洁白,松石绿的海水一望无际。仙本那(Semporna),在马来语中,意为“完美”的地方。22岁的Fifi和同伴第一次来这里“背包游”,体验潜水。
从小受《大白鲨》影响,Fifi不会游泳,甚至对海洋有些排斥。幽暗的海底,似乎藏着未知的危险。
入水时,起初还有些紧张,随着自己缓缓下潜,她悬浮在海水中,周身被海水包裹,五彩斑斓的鱼群、柔软的水母,从她身边游过。
杂音渐渐消失,世界安静了下来。她一呼一吸都伴随着心脏怦怦的跳动,Fifi感觉“自己像是婴儿在母亲的羊水中”,充满安全感。她慢慢放松了下来。“在大自然的壮阔和伟大面前,我觉得自己是渺小的。”
本来只是单纯的体验潜水,但好像找到了世外桃源。回到陆地后,Fifi与同伴乘船从潜点回马布岛。还没来得及从刚才的震撼中回过神来,Fifi发现,在距离自己不远处,大量的海洋垃圾聚集在一起,形成一条长达2-3公里的垃圾带。垃圾袋旁边还出现很多泡沫与油污,随着洋流起起伏伏,在海面扩散。像是一道丑陋的疤痕,触目惊心。
带给Fifi的震撼远不止于此,海岛上的建设远不像那些旅游攻略里写的那样“完美”。她发现同一座海岛上也有了AB面。这边是高端旅游度假区,漂亮的酒店水屋排排林立,另一边就是贫民区,垃圾不断被海浪拍打海岸上,湛蓝的海水变得黑而浑浊。“当地的土著靠海而居,以海为生,对环境污染没有概念,他们的生活垃圾、污水都是往海里扔。这就与那边的度假村形成特别鲜明的对比。”Fifi感到非常痛心。
一边是在壮阔世界里感受生命,一边是人为活动为海洋带来的伤口。她想要做些什么,但不知从哪里开始。
2016年,Fifi重新回到马来西亚找到当时带自己体验潜水的教练学习潜水,并考取潜水证。想要保护海洋的种子在她心底发芽。
2017年4月,“无境深蓝”创始人王淼发布了这样一则招募帖,吸引了Fifi的注意力。
在中国,海洋保护还是一个小众议题,201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曾做过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在中国发展现状的调查,对于第14个目标“水下生物”,中国相关的公益项目和资助基金会的数量,在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里双列倒数第一。
国内涉及海洋议题的公益机构不到400家,约占公益机构总量的0.01%。招募一批专业的潜水员去保护海洋,在中国是一个新的尝试。
据王淼称,三天内,这则招募帖共回收600多份报名表,报名者分布在不同的城市与行业,经筛选后,形成以城市为单位的执行团队。两个月后,整合潜水员资源并支持潜水员参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公益组织“无境深蓝”正式成立。Fifi就是广州团队的一员。
起初,这个团队只有三个人,Fifi和另外两个同伴。Fifi平时在国企工作,作为兼职志愿者业余时间组织活动。2017年6月,他们在广州南沙海滨公园,组织了第一场净滩活动。这场活动吸引了30多人参与。
热带地区的夏天,酷暑难耐。在有红树林海岸带的区域,海水不断涨潮,退潮,垃圾就在海面上漂着,志愿者就跳进水里捡起来。活动从中午开始,一直到天色渐渐沉了下来。“队伍里有一个潜水教练带着她女儿来,就连小女孩都跳到水里捡垃圾。大家好像捡垃圾上瘾了。”Fifi说。在这样的活动中,大家彼此互不认识,但却能因为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Fifi觉得“这样的友情很动人”。广州社群很快由原来的三人小队扩展至500人的大团队。
“无境深蓝”渐渐为人所知,不仅在具体的海洋保育项目、公众教育科普和社群搭建拓展等板块,还获得了阿拉善SEE基金会创绿家计划资助,被“创绿家伙伴”等认可(注:阿拉善SEE基金会,资助和扶持中国民间环保NGO的社会化保护平台)。截至2021年12月31日,无境深蓝拥有累计注册志愿者940名,累计记录志愿服务时长2585.6小时。
2018年,Fifi放弃在国企的工作,2019年正式成为全职公益人。Fifi觉得最大的不同是,陆地有一个办公室,水下的海洋世界就是另一个。
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海岸线公里,位于南海之滨的惠州是广东省海洋大市。平时和团队一起的时候,他们也会跟当地的渔民聊聊,做做调研。
傍晚6点钟,惠东县东部湾。映入眼帘,左手边是几十艘渔船停泊在岸边,水面不时有打捞垃圾的船只经过。离她最近的一艘,一个渔民从船舱走了出来。她打了个招呼,踩着一块接一块的木板,晃晃悠悠地上了船。
60岁的林大叔,是本地南社村的村民,现在负责看管渔船。在海边出生长大的人,总是对海怀着敬畏。“之前海滩上曾经有一条鲸鱼搁浅,我们几十个人把它慢慢地推回海里。”林大叔说,每当农历妈祖生日,那些海豚仿佛有灵性一般,从小青山外游进来。
“下海就把那些破掉的渔网带回来,这边有专门的人去回收。”说话间,林大叔正要把手中的香烟丢进水中。Fifi上前制止,大叔困惑地指了指远处海龟湾的方向,“我只是扔到这里,不会影响到海龟的。”
这引发了Fifi的思考。这些渔民才是与海洋最亲近的人,他们敬畏海洋,也遵守与海洋相处的基本规则,他们亲眼见证着海洋的变化。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今天扔在这里的垃圾,不只可能漂到海龟保护区,还有可能在未来的某日,循着洋流,去到太平洋彼岸。
就在今年2月刚刚结束的线下培训,有一个高二的学生也令Fifi印象深刻。在课程中,他非常积极地参与,也知道乱丢垃圾是不对的。但前两天刷到他朋友圈,发现他在骑大象、喂大象吃东西。
“丢香烟进海里是不对的,但骑大象,观看动物表演,这些活动也是伤害自然的。场景一换,大家的意识并没跟着迁移。他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都与海洋、与自然息息相关。”
科普教育非常必要,这也是目前自己正在做的事。但Fifi知道,改变一个人的认知绝不是靠几节课或几场活动就可以达成的,它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023年头两月,“无境深蓝”共有5个团队在认领潜点开展了7场垃圾清理活动,清理共计15.5公斤水下垃圾。未来,建立海洋保护地是他们的工作方向。“对于一片海域,我们希望开展保护工作,也希望能够开展一些水上运动等轻海洋资源类型的旅游项目。在保护的同时也实现可持续发展。”Fifi说。
她深知,生态修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做出的每一个行动也必然是有效的。“我们要行动起来,越来越多的人都加入进来,海洋保护的问题才能得到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