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神传txt》公益集市日益发展壮大,关注和争论也越来越多。究竟什么样的物品适合拿到公益集市上来卖?对于拿出收益的10%来做公益的这样一个比例,大家又有何看法?本期公益大家谈,本报联合市民信箱(在网友间发起调查,并邀请了三方嘉宾谈谈公益集市的变化、现状和未来。
刘黎:我平时是一个工作室的设计师,业余爱好也是自己做一些原创的手工小物品。
得知公益集市还是去年底的事情,能够把公益和集市结合在一起,我觉得很有新意。这不同于以往的一些爱心义卖会,它首先是个“集市”,即拥有集市应该有的水准,物品的质量和品质都挺好的。然后再加上公益的成分,就显得更有意义了。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来这里摆摊了,我做的东西不但年轻人喜欢,很多阿姨妈妈也觉得漂亮,挺有成就感的。
黄文瑾:从我读高中开始,就不时有一些公益集市出现,那时我们流行叫心义卖,东西都是同学们拿出来的,一些闲书和参考书占到了至少一半,有种参加书本清仓大甩卖的感觉。而一些社区、街道里组织的公益集市,很多都是阳光之家学员串起来的珠子,或者自闭症孩子们画的画,说实话,都是买回去不会用的,但是价格不贵,纯当是献爱心了。
这两年,公益集市渐渐做起来了,我和朋友去过创智天地、老码头、1933老场坊办的公益集市,有种焕然一新的感觉。这里能买到很多原创的首饰和配件,而不是什么地摊货,山寨货,能看得出来摊主的创意和用心,买了之后喜欢用,而且还能献爱心,挺不错的。不过,有的集市也会卖一些外贸的丝巾和衣服,这样的摊位多了,就会有种置身七浦路的感觉。
何筱琳:要说变化,首先是多元化。以前很多都是捐赠品,闲置品,而现在不少都是摊主自制的原创手工品,很有创意。第二,公益集市的形式也在渐渐多样起来。以往都是单纯的义卖形式,现在的公益集市则会加入更多的互动元素,例如亲子活动,让家长鼓励小朋友一起参与,动手画公益主题的宣传画等,既是丰富了家庭活动,也是让公益理念走进孩子心里的一种传递和推广。
另外,买家的心态也在悄然改变。以前很多人是抱着淘便宜货的心态来的,现在集市的内容在改变,来淘货的人也不再只看重物品是否便宜,而考虑是否有创意,是否值得买回家,可以说是从淘便宜到淘创意的改变。
刘黎:作为卖家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诚信和安全。卖的东西质量要达标,安全要保证,一些首饰品、挂饰、小装饰品,只要质量过得去,就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而在这其中,食品是最最难保证的,所以我并不是太赞成将食品纳入公益集市的销售许可范围内。
黄文瑾:我觉得卖的东西种类越多,越能给人一种热闹的感觉,消费者也愿意多逛一会儿,多买一些。现在在公益集市里看到的基本都是些首饰、头饰、工艺品、家居用品,集市和集市之间也会有雷同、相似的感觉。其实我挺希望加入一些小吃摊位的,逛久了可以解决口渴和肚子饿的问题。
何筱琳:公益集市上具体卖什么种类的商品,我觉得没有太多的限制,前提是来源要可靠。允不允许销售食品,确实是挺有争议性的,有的摊主会拿一些自己种的有机食品来销售,这些东西可能更健康,但说起来也是“三无”产品。
我觉得销售食品可以,但是把关要严,摊户可以拿出卫生许可证,QS认证证书的复印件放在摊位旁边,是一种自律和自检,也能让消费者买得更放心。
公益集市拿出收入的10%投入到公益项目中,你如何看待这一比例?有何建议?
刘黎:老实说,虽然来摆了两次摊,但是对于这家公益集市具体在做什么项目不是特别了解,但是看到他们常常和一些政府机构合作,感觉挺靠谱的。反正每次我就老老实实交了摊位费,我想,每一家来摆摊的摊户都是相信主办方才会加入的。10%的比例我觉得确实有点低,但是可能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吧。
黄文瑾:10%实在太少了。如果赚了100元,只捐了10元,我不知道能不能下定义说这是一个公益项目。能够透明公开,也是公信力的一种表现,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成为公益集市的忠实粉丝。
何筱琳:一场公益集市,10%是公益收益,那么换句线%都是活动成本。现在办公益活动,越来越多的市民可以接受“公益也是有成本的”这样的理念,但是这个成本的比例究竟占到多少是合理的,每个人的心理定位都是不同的,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界定。但单纯从一个公益活动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比例确实是欠妥当的。
如果要提高公信力,我建议还是定期地主动公布公益集市的收入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不要等到公众问起来,还不能具体地回答出来,那么就会给人感觉明显有值得质疑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