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英男事件引言: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入新时代,如何理解黄河流域商业文化的发端发展?怎样认识黄河流域商文化的哲学意蕴及文化特征?黄河流域商文化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是什么?2022年11月14日,在成功举办第五届《货殖论坛》“中国黄河商文化”研讨会后,国声智库执行主任徐蕴峰对话中国商业史学会会长王茹芹,针对“中国黄河商文化”展开了充分的分析与探讨。
【主要观点】中国黄河商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从事商业而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人类与黄河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的产物。中国黄河商文化源自黄河文明与中国商业文化的五千年历史演进,创建中国黄河商文化对于总结黄河流域商业历史面貌中的文化现象,研究商贸与政治、经济、社会相互影响的历史规律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服务区域协调发展、丰富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商联天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王茹芹:中国黄河商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从事商业而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人类与黄河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的产物。中国黄河商文化是文化的共性和个性的辨证统一,统一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因受益于黄河商路的驱动和政策的影响,表现出广博、开放、包容等特性,蕴含着商利民、商富国、商天下等文化价值,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经典。
王茹芹:提出中国黄河商文化概念及研究是源于对历史实践的思考,更是基于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
文化的根源是人,人类社会文明源起于河流文化。中华民族凭借勤劳勇敢和智慧,使五千年中华文明从未间断,并长期处于世界前列。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先民早期最主要的活动地域,是中国早期文化形态的主要诞生地,是中华文明的根和源头。中国历史上的炎黄始祖传说、诸子百家思想、旷世史学、文学巨作、宗教信仰、伦理观念等均诞生于此并影响至今。其中儒家核心思想礼义仁智信文化,是人们广为认同的德行规范,深深地印刻在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心灵,始终影响着我们的实践活动。
历史上,黄河流域的先民有善于经商的智慧,经商活动不断丰富,自觉将礼义仁智信文化贯彻于交换行为之中,形成了黄河商文化。诞生了《史记·货殖列传》等商业史巨著,出现了商人、商品、商业、城市、商帮、商号等经济与文化现象。由于勤劳勇敢的商人对经商的认识不断深化,对黄河的商路认识随之升华,随黄河与陆路、长江、运河、海洋的互联互通逐步形成,黄河的长途贩运路线不断地延伸和扩展,曾出现商船百舸争流、物流四方的繁荣景象。黄河流域沿线城市迅速兴起,并形成丝路、茶路、盐路和粮路等商路文化,商贸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据中国商业史学家吴慧先生在《中国商业通史》中的研究,距今六七千年前,河南、甘肃、陕西等早期仰韶文化的村落遗址中都发现由外地交换而来的海贝装饰品,这是原始社会最早发生物物交换的物证。神农时,黃河流域的各个部落之间“日中为市”以物易物,出现了人类经常性的交换活动。舜帝时,以“妫汭交易集市”推动了东夷和华夏部落之间的联盟,使交换具有了联系社会的内涵。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夏代禹,分天下为九州,“相地宜所有以贡”, 出现了朝贡贸易的萌芽。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官山海”国营主导思想、实行“盐铁专卖”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至今还影响着决策者对治国方略的思考。此时黄河流域出现范蠡、子贡、白圭等职业商人,形成商业发展史的“第一次飞跃”。汉唐时期,实行民族贸易和对外贸易政策,从长安出发的丝绸之路,域外来长安的朝贡贸易,边疆的“绢马贸易”和“茶马贸易”,商贸出现了繁荣景象。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和域外国家通过商贸交流建立了友好往来,西域地区纳入王朝版图,进一步推动了华夏民族的文化融合,造就了汉唐盛世。到了宋代,四川出现了最早纸币——交子,海外贸易迅速发展,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农业及手工业产品,造纸、陶瓷、印刷、火药等先进技术传入西亚、欧洲及非洲各国,一批因商而兴的城市拔地而起,成为当时中国强盛的重要标志。唐宋以前的古代中国,黄河流域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古都长安、洛阳和汴梁是当时全球范围内最繁盛的国际性大都市,其城市文明对世界文明进步影响深远。明清时期,商人空前活跃,以晋商、鲁商、豫商、陕商为代表的商帮,经营领域由商业向金融延伸,实行多元化经营,敢为人先,纵横全国,并走向境外,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均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商业老字号迅速兴起,分布在餐饮、食品、医药、酿造、居民服务等行业,立德经商,仁爱守信,精益求精,深受百姓的赞誉,其中有一批老字号在今天的市场上仍然根深叶茂,被国家誉为“中华老字号”。
今天的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国策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形成了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上第一贸易大国。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文化精神,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和平发展理念,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商贸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与沿线国家建设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商联天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在,从黄河流域发车的中欧班列到达欧洲23个国家的185个城市,运输货品达5万多种,成为新时代的“钢铁驼队”。同时,黄河流域正在启动建设自贸试验区联盟,以自贸试验区制度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国声智库: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当下,研究中国黄河商文化有什么时代价值与作用?
王茹芹:2019年9月18日,习在郑州主持召开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他明确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发展战略是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高度规划的又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历史的新篇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使黄河文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研究黄河文化,丰富和发展黄河文化成为了新时代的必然。
2021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构建了黄河流域“一轴两区五极”发展蓝图。以新亚欧大陆桥国际大通道为“一轴”,粮食主产区和能源富集区为“两区”,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兰西城市群为“五极”。在黄河流域发展战略“一轴两区五极”蓝图中,商贸作用无处不在,商贸推动力贯穿始终。我们可以展望,中华民族以勤劳勇敢品质、自强不息精神和聪明智慧,将这蓝图转化为现实,在总长5456公里的黄河流域,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彰显活力、面貌一新,那么,中华民族在人类与大江大河和谐共生发展史上就有了更加绚丽的篇章。随之,由黄河流域诞生的商文化,将展示出更加广博、开放和包容的姿态,使商利民、商富国、商天下文化内涵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国声智库:从坚定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如何建立中国黄河商文化体系?
王茹芹: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开篇就提出“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理论命题,多次提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二十大报告把中国具体实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并列,是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重大突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使历史学界研究、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了遵循、有了底气、有了力量。
中国黄河商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善于经商的智慧和向往富裕的精神追求,积淀了商利民、商富国、商天下的商文化内涵,代表着中华民族发展独特的精神财富,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的重要精神力量。我们要坚定不移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在创建中国黄河商文化过程之中,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上下功夫,用心寻找黄河流域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文献志书等文化遗产中关于商业思想和政策、商业城市和老街、商品和贸易、商路和物流、商人和商帮、商号和企业等商业元素的记录和档案,广泛收集中华民族发展商业的历史资料,系统厘清中华民族与黄河和谐共生发展商业的历史脉络,精心处理历史记忆、历史认知、历史认同与历史自信的内在逻辑关系,科学阐述中国黄河商文化概念,科学建立中国黄河商文化体系。
我国已经迈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11月13日,在由中国商业史学会、许昌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五届《货殖论坛》“中国黄河商文化”研讨会上,我们正式提出“中国黄河商文化”这个新的概念,开启中国黄河商文化研究计划,适逢其时、意义深远。在论坛提交的论文中,我看到专家们已从不同的视角,对黄河流域的城市和老街、商帮和商人、商路和商品等文化的演进路径及历史价值进行了历史考证,尤其在史料的搜集和使用上花了功夫,成果具有一定的资政作用,为下一步全面展开中国黄河商文化系统、深入研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展望未来,中国商业史学会要以“创建中国黄河商文化” 为切入点,把学会事业深入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进程之中,研究新理论、传播优秀文化、创建先进文化,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发挥智力支持作用。中国商业史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尤其是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专业委员会,要结合本专业和区域选题,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争取社会支持,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一个中国黄河商文化百花园、创造一个文化繁荣新时代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