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舞狂飙新华网北京7月29日电(记者 杨倩)面前的严如珏四十开外,洁净的面庞,齐耳的短发,挺直的鼻梁,坚定有神的目光让人印象深刻,虽然个头不高,但她浑身上下却透着一股干练的劲头。作为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的一名高级技师,入行22年的严如珏通过刻苦学习和积极钻研,实现了从普通技术工人向“工人发明家”的身份转变。
1993年中专毕业后,严如珏成为一名地铁环控值班员,主要负责地铁内设备的巡视检查工作。“巡检”听上去简单,但要做到“全面巡检设备、精准汇报情况”,需要环控值班员全面了解设备相关的各种知识。“就好像病人叙述病情,越准确越有利于医生治疗。环控值班员对设备故障的描述是检修人员做出判断的重要依据。”严如珏说。入行后,师傅带着严如珏查看每个车站的每台设备,带着她学习给排水、环控通风、车站照明等多专业领域知识。在四年的工作中,严如珏逐步了解了地铁内各种设备的原理、系统构成和使用功能。这四年的“巡检”工作,为她日后的“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1998年,严如珏从环控值班岗位调到检修岗位,正式成为一名地铁技术工人。地铁车站机电设备检修团队汇聚给排水、低压配电、环控系统、电梯系统等各个专业的技术人员。在解决设备故障时,要求各专业人员并肩作战,因此故障处置过程也成为了跨专业的技术交流。勤学好问的严如珏充分利用设备检修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习并掌握了多种专业的系统构架。
2014年,严如珏带领团队开发10号线车站卷帘门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了适应轨道交通车站卷帘门特殊要求的自动开关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增设了语音提示、碰撞感应等智能功能。这一成果在上海行业内形成技术标准,并取得了国家专利,不仅提高了卷帘门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极大地便利了环控值班员的日常操作。谈起这次技术创新,严如珏说:“设计的灵感源于一线工作的经验。这些年从环控值班到检修岗位,学到的知识一点一滴积累起来,才有了今天的创新成果。”
“我觉得我蛮能坚持的,即使遇到检修难度很大的情况,我也不会轻易放弃。我觉得,只要坚持,就一定有办法解决问题。”严如珏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13年盛夏,5号线剑川路基地消防电话出现噪音大、通话严重不清晰的问题。这一问题有可能会造成基地发生火情后,现场与消防控制室无法通话,妨碍火灾快速处置的情况。在调研后制定的初步方案中,需要将原消防系统布局“推倒重来”,不仅工程巨大,而且施工费用很高。几经考虑,严如珏决定放弃方案,重新对现场进行情况分析。顶着酷暑,严如珏多次前往实地踏勘排摸,在不改动基地原有消防系统布局的基础上,对消防电话系统进行小范围技术改造,达到了提高消防电话通话质量的目的。此项改造为公司节约了40余万元,并获得了2013年上海市工程建设优秀QC成果一等奖。
顺利完成检修任务,让设备正常运行,给严如珏带来巨大的成就感,也是激励她坚持在一线工作的重要动力。“有一次,人民广场站的风机不能启动,我在维修基地和人民广场站之间跑了几十次,对着电路板上的电子元器件仔细研究。后来风机修好了,我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谈起这件事,严如珏脸上浮现了孩子般的笑容。
严如珏的这股“倔劲”也体现在其他方面。在检修工作中,会碰到各种不利的工作环境,爬高、钻电缆沟的情况时有发生。作为女同志,严如珏从不退缩,总是冲在检修工作的第一线。“换烟感探测器,要爬到十几米高的变压器上,这种时候,我也坚持自己上。”严如珏说。地铁检修工作要避开地铁的运行时间,很多工作要在夜间进行,“晚上工作几个小时,早上还要继续坚守岗位。”严如珏说。如果遇上紧急突发情况,不管刮风下雨,她也总是随时待命,一叫就到。
“师傅常和我们说一句话‘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是激励我们珍惜时光,告诉我们现在学习、钻研还来得及,别虚度了时光。”严如珏的徒弟说。
在徐家汇站工作区有一个六十多平方米的房间,里面集聚了上海地铁1号线号线的优秀检修工,这里就是“严如珏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的“严如珏工作室”是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的技术攻坚型组织,在首席技师严如珏的带领下,这些年轻人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在师傅身上我学到了很多,首先对工作要有热情,有积极性;其次要肯吃苦。师傅常和我说‘所有东西都要先有付出,再有成果,不要任何事情先想着有成果。’”现在已经是高级技师的刘志君是在2010年拜严如珏为师的。2012年,他代表上海市及申通地铁集团,参加了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维修电工专业的决赛,获得了个人第九名的好成绩。
不光是言传身教,严如珏在业余时间编写教材、为地铁员工进行岗位培训,将自己的所学所能传授给更多有志青年。“我觉得现在的工匠不仅要动手做,也要善于总结,要把经验转化为文字。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严如珏说。
何为工匠精神?每一位工匠都有自己的定义。“对我来说,工匠精神第一就是执着,还有就是坚持不懈,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一定要做到精益求精,要从生产一线出发,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动手,不断地创造,才能把工作做好。”严如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