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氓鉴定师看董浩叔叔主持节目,欣赏董浩叔叔配音的动画片,听董浩叔叔讲故事……曾经因《大风车》、《天地之间》、《乐百氏智慧迷宫》、《芝麻开门》而走入千家万户的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董浩叔叔的形象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在中国,恐怕从三岁多的小孩到三十多岁的成人看到董浩都会叫他声“叔叔”。观众的年龄一天天变大,而董浩的年龄好像永远都停留在那个时刻。而看过《两个人的车站》和《阿信》的观众,都会被其中男主人公成熟的声音所征服,而为《米老鼠和唐老鸭》、《大鸟在中国》中米老鼠、机器猫配音的那个人同样是这位“董浩叔叔”。2009年,董浩与其他9位著名主持人共同获得中国播音主持界的最高奖项——金话筒奖。而他先后播讲的《戏说三国》、《笑话大王》等百盘音像出版物则被小朋友及朗诵界的朋友称为“故事大王”、“孙敬修第二”。
“其实,画画才是我的老本行,主持是业余,自己当年是歪打正着当了播音员。”采访在琉璃厂范扬、董浩的画室中进行。
董浩感慨起他人生的阴差阳错:“祖上董卫国是清朝康熙年间兵部尚书,父亲董静山是解放前京城颇有名气的书画家。我从小受父亲影响,承家学,习书画,后来考上师范大学美术系,一毕业就当了美术教师。”不过,因为嗓音好,1977年董浩试着去参加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招收播音员的考试,竟意外地从一千多人中脱颖而出。“从此我就进入了播音主持界,很少有观众知道我还会绘画。”从父亲的启蒙,到后来常常在北京工人文化业余创作组活动,画了许多大幅的批判“封资修”的宣传画,临摹了许多前苏联画稿,再跟着画家刘大为等大哥哥们参加笔会。如今,董浩笔下的京剧生旦净末丑恣纵飞舞,赋彩奔放,人物线条如错金锻铁,画面干湿浓淡大胆率真,勾勒点染多神来之笔,于光色淋漓中再现一个个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他认为,自己热衷这个题材,是因为对京剧人物内心感受强烈。在央视名嘴中,热衷画画的人还真不少。董浩说,自己常给王小丫、倪萍、朱军送画具。“他们也经常从我这里‘搜刮’墨、砚台、宣纸,我也乐意给他们送,鼓励他们多动笔,把我的绝活儿都教给他们。”董浩认为,主持人画画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
“其实,绘画和美食是相通的。”董浩话锋一转,谈起自己的另一大爱好——美食。“就我所知,许多名厨的书法绘画水平都很高。做一道‘满汉全席’,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菜谱,名厨讲究用从荣宝斋买来的毛边纸,写软笔小楷,一道道菜名跃然纸上,这才能显示出你的文化品位,食客才会心悦诚服,这跟老中医开药方笔走龙蛇的文字功力是一个道理。‘文革’前的厨艺学校,学厨师先要学素描;而清华大学建筑系学生则要先学油画,这说明什么?说明艺术是相通的。”
“食色,食欲,食不厌精。我家出身官宦,遗传基因决定祖祖辈辈都好吃,而且深谙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自诩“会吃”的董浩在2007年一个偶然机会担纲央视《天天饮食》的主持人,孩子们觉得他“可亲可敬”,大人觉得他“可爱可交”,插科打诨、诙谐幽默的“快乐大厨”主持风格使他在国内五星级宾馆和国外顶尖饭店上下通吃,赢得满堂彩。而“节目综合征”也不知不觉找上了门——因为5天录一集的电视节目被他一天就“歇人不歇马”地录完,时间长了导致腰肌劳损;成天大吃美食,让他的体重从180斤变成了210斤……于是,4年多后,他不得不与《天天饮食》遗憾作别。
何为饮食文化?在董浩眼中,观察一个民族文化的浑厚与否,下餐馆、品正宗本帮菜便一目了然。日本菜的特点是“重形不重味”,他们摆菜品时用尽了心思,松针、插花统统派上用场,但像三文鱼等主菜则力求原形、原味、原色;而越南菜的特点则是像在“做减法”,能让你快捷、方便地吃上就行了,而至于味道的酸辣甜倒在其次,这与农业国农事比较忙,平时顾不上讲究有关。
纵观亚洲菜的本质,“做菜其实不是为了活人,而是从祭品衍生来的。”比如内蒙古的烤全羊,目的并不是首先给活人,而是先敬天,再敬地,“总要先做一番仪式才行”。而广东人的烤乳猪也是同样道理,“把整猪放倒后,要先敬完天地才能供人食用”。“节日”的“节”其实在古人眼里就是打劫的“劫”,过节放的爆竹也是为了“炸鬼”,所以说,过去的饮食首先起到一种“供品”、“祭品”的作用,然后人们才慢慢开始把这些食物给自己吃。
而从“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形成、发展到不仅是为满足味觉需要而臻于吃饱、吃好,这是饮食文化更进一个层次的东西。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普及,“地球村”的概念逐渐形成,全世界饮食文化的大沟通、大融合成为一大新的趋势。“这可是我的一大新观察,”董浩说到此,把眼睛瞪得大大的,脸上泛起了红光,“中餐西制、按需定菜”就是明显的变化。比如山西的过油肉,现在油就比以前放得少多了,而在往西式方法靠近;四喜丸子原来以肥肉为主,现在则只有两成肥肉;糖醋排骨原来要用很多糖,而现在则尽量用些代用品;原来多放盐,现在大家都知道少放,因为它是“白色毒品”。谈到此,董浩还用自己的见闻做了说明:“日本百岁老人很多。我在日本开画展,90多岁的老人穿着和服来观看,神清气爽,比我们90多岁的老人强多了,真是令人羡慕,这和他们的饮食习惯有关,多数日本人一年才吃一公斤左右的油,吃东西以原汤、原生态为主,符合健康环保的要求。”
董浩思维敏捷。“马可波罗如果不来中国,就未见得有在意大利‘鼓捣’出比萨的念头;而清代的火烧、炸茄盒则是汉族借鉴满族的吃法。”经常游历于伦敦、巴黎、东京、纽约等大都市的董浩,独独得出了个斩钉截铁的结论——北京的餐饮文化永远是全国或全世界的前沿,全世界的美味都能在北京街头找到。“北京的地气旺、地气盛,不管是川菜、鲁菜还是粤菜,刚进北京时是一个味儿,但过了一年后你再去看,全成‘京味’了。这就是地域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使然。北京精神中的包容,用在饮食文化中也很贴切。”说到此,董浩脸上洋溢着“北京爷们”的得意。
饮食文化经过普及、大融合后,还会有个提高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爱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北京人又唱了主角,比如吃贵州的酸汤鱼时,爱学习的北京人总会问“酸者何来”;吃过桥米线,北京人也会不厌其烦地询问其典故。这就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而董浩则把这一过程总结为:菜品的味道除了要用味蕾去品外,还要用心灵与大脑去拥抱、品味,这样才能吃出文化底蕴。“说句俗点儿的话,就是到景山一个来回不如爬珠峰一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胖胖的董浩学着爬山时气喘吁吁的样子,令人捧腹。
风趣的董浩还用自己作“反面教材”诠释他“美食虽好,食之谨慎。因人而异,各取所需”的经验之谈。4岁丧父的他,年轻时,倜傥好胜贪吃,越吃越胖,让他不得不感叹于“肉来如山倒,减肥如抽丝”,“每个人从小的饮食习惯形成了一种饮食记忆,而我们也要敢于挑战不那么正确的饮食记忆。”
董浩的妻子张微,是董浩的“司机、饲养员兼司令”。1992年董浩生了场大病,妻子张微知道后,工作、孩子都不顾了,在医院陪住了一个多月,每天给董浩擦3次澡。董浩是家里惟一的儿子,他生病的事张微都瞒着婆婆。出院了,董浩对张微说:“媳妇,你什么都别干了。今后我就守着你,守着咱家孩子。我肯定会对得起你,这辈子,我作为男子汉永远带着你、永远保护你。”董浩眉头一扬,“其实做菜也跟谈恋爱一样,要将心比心,要认真用心对她。你对她敷衍,她也会应付你。你认真洗菜切菜,认真烹饪,菜也会好好待你,肯定好吃。”没事时,董浩愿意和张微一起看电影、逛商场、游公园。对此,董浩说,20年的夫妻了,我不是作秀。两人搞完对象一结婚,不能就把感情束之高阁了,要时时重温。
董浩脸上重归严肃,一字一顿地说,作为男人,分析能力、动手能力都比较强,一定要多抽出些时间下厨房,一方面是加深夫妻感情,另一方面也是给孩子做表率,“可以说,一个民族未来的身体素质往往掌握在爸爸手里,要从小就教会孩子科学的饮食观和良好的劳动能力”。而对于孩子们,董浩则语重心长地说,除了学习要考一百分外,比一百分更重要的是生活技能的培养。作为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的常务理事和发起人之一,董浩尤其强调对孩子“生存与发展观”的教育,“六一节除了要带孩子去放松游玩外,最好还能和孩子一起择择韭菜、洗洗西红柿,这样会让他们体验到做家务的不易,以后你老了之后,他们会自觉地尽孝心,使家庭更和谐、温馨,这也是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细化。”如今,董浩的“海归”女儿已从英国伦敦圣马丁服装学院毕业。对于自己的教育秘诀,董浩透露,当女儿长到十四五岁时,要不断地把家长上有老下有小,以及在工作打拼中遇到的不尽如人意的事情都告诉她,还要把身体上的不舒服也告诉她,甚至放大地告诉她,让孩子从中建立起责任感来,这就是他独到的教育方式。此外,工作中常带给观众欢笑的董浩在生活中也十分懂得哄妻女开心。为取悦妻子和女儿,董浩经常会扭着肥胖的身躯给她们跳天鹅舞活跃气氛。有时还给她们扎红头绳或做鬼脸,他笑称这已成为他家的“传统娱乐项目”。
而在朋友眼中的董浩,则豪爽豁达,大家都称他为“董大哥”、“浩哥”。而董浩从不端架子,与朋友斗酒时他曾一口气喝了一斤56度的二锅头,朋友谁有难处他也会挺身而出。而闲不住的他,在我们采访他的前晚,董浩刚刚参加完湖北卫视《我爱我的祖国》的录制,次日早晨又要赶赴常熟参加《端午诗会》,几乎天天早晨8点到半夜12点半都要参与录制工作。而再过几天,他还将代表中国顶尖书画名家到日本参加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画展。据说,他的工作日程已经“延绵”到了今年9月。
近距离接触我们发现,董浩在用自己灵动的气韵时时进行着生活与艺术的修炼。分分秒秒,概不放过。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东莞外来工群像:每天坐9小时 经常...668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