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唐自唐宋時期由中原地區傳入閩中沙縣,到如今8萬多家門店遍布全球60多個國家,在這上千年的時間跨度裡,沙縣小吃走出了一段蕩氣回腸的歷史。
近日,國務院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85項,沙縣小吃制作技藝上榜。來自山區一隅的地方小吃,當初是如何借著改革東風勇闖天涯,如今該如何踩著新時代的節奏“引領風騷”,這其中又透露出什麼樣的發展密碼?記者近日來到沙縣找尋答案。
三明市沙縣區夏茂鎮俞邦村,綠蔭如蓋、溪水潺潺。村口一塊大石頭上,“沙縣小吃第一村”七個朱漆大字,記錄著沙縣小吃走向全國的起點。
“上個世紀90年代,地少人多收入低,村民都著急怎麼才能脫貧致富。”俞邦村的老村支書俞廣清回憶當年那段歷史,仍心潮澎湃。“偶然得知有人挑著扁擔在城裡賣小吃賺了大錢,村民的思路一下子就放開了。”
扁肉、魚丸、糍粑、金包銀、將軍米粿、芋餃、炸米凍、燈盞糕、燙嘴豆腐仔……改革開放的浪潮,激活了對快餐業的龐大需求。以“一元進店、兩元吃飽”為口號的沙縣小吃,憑借方便快捷、物美價廉的特點趁勢而上。
天生具備的包容基因,為沙縣小吃走出去提供基礎。它是1000年前客家移民的面食文化,與當地閩越族的稻作文化相融合的產物,而千年之后的再闖蕩歷程中,它又展現出極強的適應性。
來自山區的堅韌精神,為沙縣小吃走出去提供了內核動力。一天動輒營業近20個小時的小吃業主,不知多少個夜晚在“數毛票”的過程中睡著,一睜眼又是黎明的城市。
上世紀末,沙縣小吃開始填補低消費的空白,薄利多銷,闖出一條路子。敏銳地觀察到沙縣小吃發展潛力,地方政府開始加強研究培訓,並將小吃作為支柱產業發展,成立小吃辦等機構,為小吃業主“闖出去”一路護航。
為了讓外地人了解、接受沙縣小吃,沙縣政府到福州、廈門等城市組織“小吃節”等活動,邀請媒體和市民體驗。
為了讓小吃業主快速融入陌生環境,沙縣干部一頭扎進上海等大城市,天天走街串巷尋找合適門店,“不知磨破了幾雙皮鞋”。
為了讓更多沙縣百姓能夠享受到小吃產業紅利,技術人員擠在吉普車裡下鄉為百姓免費培訓,群眾有困難還可以申報小吃貸款。
20多年,40多份文件,免費培訓近2.4萬人次,發放小吃貸款5.32億元……最初幾乎無法帶來稅收的行業,得到了歷屆政府不遺余力的支持,創造了藏富於民的產業奇跡。
“這麼多年,政府為什麼做了那麼多‘貼錢’的事?我們就是想讓老百姓多賺錢。”沙縣區委書記楊興忠說。
“年收入二三十萬元”“村裡一棟樓,城裡一套房”“每逢春節,村裡就停滿了小車”……採訪時,沙縣人民總是幸福又自豪地告訴記者。
幾個數字是這份幸福感最好的注腳:沙縣小吃已帶動就業30萬余人,當地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2805元增長到2020年的21855元。
最初的“夫妻店”模式仍需破除路邊小店的種種弊端,也需沖出現代網紅餐飲的“圍追堵截”,沙縣小吃一度面臨“不進則退、不變則亡”的巨大挑戰。
“早期環顧四周沒有對手,現在已經強敵環伺。”沙縣小吃產業發展中心主任羅光華說。雖然沙縣小吃體量龐大,但品質、標准、研發創新、經營管理等方面的短板仍然存在。
2010年,經營了幾年傳統的沙縣小吃店后,身心疲憊的張萬和決心要“做更好的沙縣小吃”,實現連鎖化、標准化經營。如今,他創辦的沙縣小吃品牌“淳百味”已是年營業額超4億元的連鎖企業,業務開始向江浙滬等地區拓展。
2015年,沙縣正式成立了小吃集團,採用現代餐飲的管理經營模式,至今已吸納全國近3000家沙縣小吃店加盟,統一了商標、服裝、店面裝修和產品標准,並逐步推廣中央廚房生產模式。
“過去200人的工作量,現在十幾個人就完成了。”中央廚房生產廠長胡明寶感慨。在他面前的一條自動化流水線,正在將豐富多樣的食材迅速變成一個個精致的柳葉蒸餃。
“升級后的沙縣小吃,依然物美價廉,但不再是低端的代名詞。” 沙縣小吃集團福州子公司負責人吳永強說,許多升級后的小吃店營業額翻了兩番,切實體驗到高質量發展帶來的實惠。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以創新為第一動力”,給沙縣小吃帶來深刻變革。
記者看到,如今沙縣小吃的主打產品“拌面”“蒸餃”都被做成了伴手禮,進入商超和線上渠道。包括餐具、紙巾、休閑食品等在內,當地已研發出的小吃相關產品1000多個品種。
在沙縣小吃產業園內,一塊電子大屏幕上不斷跳動著1600多家沙縣小吃店實時銷售數據,這是2019年新打造的沙縣小吃信息化平台建設項目,旨在利用互聯網技術工具,打破門店經營固有的邊界。
憑借“標准化、連鎖化、產業化、國際化、數字化”探索,小小沙縣小吃店,已迅速成長為全國門店8.8萬家,年營業額超500億元的“航空母艦”。
夜幕降臨,沙縣小吃技藝傳承人一條街上仍然人頭攢動、熱鬧非凡。一旁緩緩流經的沙溪裡,噴薄的水幕上正放映沙縣小吃的歷史畫面。
沙縣小吃技藝傳承人李賢錦一邊反復用木槌捶打一塊豬肉,一邊告訴記者:“現在多數是用機器打扁肉了,手工打是為了向游客展示沙縣小吃‘千錘百煉’的飲食文化。”
一業興而百業旺。如今的沙縣小吃已經不僅是獨立的餐飲產業,而且融入到沙縣人民的日常生活,搭建起沙縣城鄉發展的清晰脈絡。
20年前,沙縣小吃被寄望成為當地第三產業的“支柱”。20年后的今天,沙縣小吃已順利“破圈”,初步形成了包括原料生產、物流配送、餐飲服務、文旅康養等在內的產業集群,第三產業增加值於2020年突破了100億元。
以旅游為例,小吃旅游文化城、小吃科技館、小吃民俗館等展示沙縣小吃飲食文化的景點,每年吸引超500萬人次來沙縣觀光旅游。
“沙縣小吃的話題都是自帶流量。” 楊興忠為未來沙縣的旅游城市定位描繪藍圖,“我們要利用好沙縣小吃的知名度,把沙縣區打造成‘吃貨’的天堂和網紅打卡地。”
20多年來,憑借小吃富裕起來的沙縣人民,反過來又拉動了消費﹔而圍繞小吃形成的多樣化業態,更是帶來了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數據顯示,今天的沙縣城鎮化率高達66%,城區面積已是20年前的5倍左右。
“不忘初心,持之以恆地抓住小吃這個地方特色產業做文章。”楊興忠說,這既是過去沙縣經濟發展的成功秘訣,也是新時代發展的取勝之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