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的现代性价值意蕴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11/21 2:31:09 | 【字体:小 大】 |
甘肃教育考试网北京是古城,也是古都,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自1153年至今871年的建都史,见证并承载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是我们这个古老文明的重要象征。在这段辉煌灿烂的历史中,北京中轴线经历了长期积淀,在多个朝代都城建设的实践中逐渐成型,于明朝最终建成并发展至今。这条以紫禁城为核心向南北延伸,北至钟鼓楼,南至永定门,贯穿紫禁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的轴线被称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以一系列古代皇家建筑和历史道路融入了现代城市公共空间,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城市历史建筑群。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以“穿过全城的全世界最长、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赞美这中华文明史上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自2012年北京中轴线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以来,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的申遗保护工作已走过12年的历程,将文化遗产保护与老城复兴紧密结合,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显著成果,并最终于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圆满完成申遗保护任务,凸显了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北京中轴线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仅是在国内,更是在世界范围对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谈及中华文明的历史,诚如许多学者所言,在世界多个古老文明中,只有中国文化数千年来毫无间断地延续下来,保留着一以贯之的鲜明脉络。北京中轴线就是这一脉络的绝佳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北京中轴线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既发生在构成这条轴线的不同单元,如故宫、钟鼓楼、劳动人民文化馆(原太庙)在历史中的发展流变,也表现为整体文化内涵的演进变迁,它们共同浓缩成了中华文明厚重历史的重要基点,保持着强大的动态性和延续性,跨越时光化作鲜活的历史叙事,将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北京中轴线是不断发展的动态和线性的文化遗产,我们对它的保护和发掘也是与时俱进的过程,其关键不是停留于表面形态的恢复和简单继续,而是立足已有基础和客观历史现实,将传统文化的优质部分择取并加以整合,完成现代性转化,使其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与新时代、新形态的文化对接融合,焕发出不同于过往的生机活力。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数字媒介时代,北京中轴线这条历史悠久的古都脊梁也保持着不断自我更新的生机活力,与时代共同发展。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视听媒介和信息技术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在历史文化的传播和接受两个维度上的推动作用。2023年是北京建都870周年,首都博物馆举办了“辉煌中轴”展览,将昼夜交替、四季轮转的时空景象以中轴线沙盘搭配立体投影技术呈现在观赏者面前,赋予历史鲜活的色彩。另一个例子是文化类网络节目《登场了!北京中轴线》的播出,作为大众媒介的典型产物,这一节目充分运用多元化的视听语言,向北京中轴线背后的历史纵深处探寻,以独特的时空穿梭设计,不仅打通了历史与现代之间的壁垒,还贯穿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将历史的厚重与严肃融入到轻快明亮的现代文化之中。除此之外,北京中轴线D时空大数据互动体验、结合“元宇宙”概念的“中轴元计划”项目、云上中轴小程序等也是利用现代科技和数字媒介为文物保护赋能的成功案例。探索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首先要关注它在历史叙事层面的价值,这是文化价值的原点。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重要的时代价值在于,它不仅是独一无二的历史遗产,也是我们在回溯历史的过程中理解和认知中华文明的窗口。随着数字影像技术和交互式文本的大规模推广普及,越来越多样化的传播途径和文本形式开辟出传统文化价值阐释的新路径,它们立足“北京中轴线”这个重要的历史基点,推动实现技术与历史的融合,以当代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视角,不断拓展历史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让历史叙事“活”起来,不仅是还原历史建筑和那些存在于历史中的文化形态,而是要在此基础上使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尽可能全面地被社会大众理解和接受,将历史从过往带入当下,促进全社会对历史文化的关注,深化公众对中华文明的理解认知,塑造文化身份认同,从保护传承走向文化创造和价值呈现。
城市空间的意义生产——中轴线的现实价值北京中轴线处核心遗产构成,遗产区及缓冲区的总面积达51.3平方公里,覆盖了老城总面积的65.6%。在历史上,北京中轴线是一片由皇家宫苑、祭祀建筑、公共建筑等多种城市设施共同构成的建筑群,其发展根植于与城市规划、社会治理和政治伦理相关的儒家礼仪原则,上可追溯至古代典籍《周礼·考工记》中对理想都城的描述,即通过对称平衡的城市格局为社会提供“中和”价值理念。基于这一哲学理念建设而成的北京中轴线彰显出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伟大创造,也是北京城市空间格局和城市功能的集中统摄。因而,讨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意义,就不能将其从所在的城市空间剥离,更不能忽略其在城市文化与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定位。北京中轴线并非孤立的文化遗产的汇总,也不是单纯象征历史文化的古老痕迹,而是切实存在于北京老城区的当代城市空间的构成要素,它是北京城市的核心,是当代生活的重要载体,是今天国家礼仪活动的中心,也是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中轴线不只是一份独一无二的历史遗产,更是当代城市文化和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几年来,对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始终坚持整体观念,将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一体考量,在本体保护的同时,着力于老城整体城市特色的恢复和延续,取得了一系列瞩目成效。比如先农坛“一亩三分地”恢复展示,将农耕文明的魅力重新迎回大众视野;比如北京冬奥会期间“点亮中轴线”向全世界展示出的华美壮观、大气磅礴的首都文化景观;再比如已经成为热门打卡地,每天都会迎来无数中外游客争相合影留念的鼓楼和中轴线南端御道……这些古老而珍贵的城市景观如今早已成为北京老城时代新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政治空间与生活空间、文化空间与商业空间、审美空间与世俗空间、精神空间与物质空间巧妙嵌合在一起,将老城共建共享与文物活化利用合而为一,更将城市这一整体的社会概念拓展为更具时代特质的、多元交融的空间和精神概念,彰显了千年古都的时代风韵。将文化遗产融入城市空间,推动新时代意义生产的过程中,人的因素同样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北京老城和北京市民不仅是中轴线申遗的受益者,也是中轴线的保护开发和价值传播的贡献者。近年来举办的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大赛、中轴线进校园等一系列文创活动都吸引了广大群众的热情参与;“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通过博物馆参访、文化骑行、文艺展演等多元化的品牌活动推动文化遗产活化;以“北京中轴线书店”、“中轴营业厅”、“中轴邮局”为代表的中轴线主体公共服务设施也融入百姓生活,在全社会营造了申遗保护的新风尚。可以说,北京中轴线用自己的社会文化价值让群众获益,北京市民也在用自己的生活方式讲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故事,从而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社会支持、公众参与、群众受益”的良性循环。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申遗保护不仅打通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更让这条古老的“皇权之轴”成为了今日的“大众之轴”,真正让中轴线在北京市民的心中“活起来”,在北京市民的社会文化生活中“用起来”,以当代化的意义生产,将北京中轴线的意义阐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价值以大众参与的方式融入城市空间。这样的举措改写了文物保护远离日常生活的传统认识,探索出将珍贵文化遗产与现代化城市空间巧妙融合的新路径。将文物保护长远利益与人民群众现实需要、城市空间长期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实现文物赋存环境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双提升,这不仅体现了人民至上的理念,也在世界范围提供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经验。现代文明的精神根脉——中轴线的文明价值泱泱赫赫的五千年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用灿若星辰的成就书写着人类历史独一无二的恢宏画卷,并在不懈奋斗中迎来璀璨光明的时代新篇。只有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意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真正以中华文明的包容和创新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北京中轴线承载的厚重历史与当代价值也正是传统文化在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中不容忽视的根基作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价值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通过形式多样的保护、开发与社会利用,我们能感受到这一承载了古老智慧的历史文化空间中融合的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更能感受到蕴藏在“技术”之下,属于“传统”和“现代”的价值观念的交融。北京中轴线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传承的文明精神主要是儒家中正和谐的哲学思想与祭天礼地、左祖右社的传统礼仪制度和不重不威、崇尚秩序的政治伦理,同时又有着对各种精神信仰的包容尊重——例如紫禁城内象征佛教文化的慈宁宫,代表道教的钦安殿等,清代以来还有祭拜萨满诸神的场所,这些都鲜明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包容性,展现出中华民族厚重且智慧的民族精神。时至今日,古老的都城早已面貌一新,封建王朝试图以中轴线承载的皇权至上的政治伦理早已被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下的当代政治主题所取代,但蕴藏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却是流转不息的。从历史上看,事物发展带来的新形态从来也没有完全取代和消灭旧的形态,而是去芜存菁,吸取其中仍有生命力的部分共同前行——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传承正是如此。借助申遗保护的契机,北京中轴线不仅赓续了千年历史文脉,更通过对中轴线所在城市空间的一系列现代化改造,将传统与现代元素巧妙融合,走出了一条古今交融的新路径,将北京中轴线这一古老的城市之脊铸成了联通古今的文明河流。“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可动摇的精神根脉。在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文明加快演进的时代,北京中轴线既是北京城市空间独特的历史文化象征,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伟大见证,更是人类文明史一颗不可或缺的璀璨明珠。充分发掘和阐释北京中轴线的文明价值,不仅对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更对人类文明面向未来的多元化发展和精神结构转型有着重要价值。我们有理由相信,立足申遗成功这个新起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将步入全新的阶段,以其旺盛的生命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力量,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和未来社会价值体系构建作出深远贡献。作者:庞井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人学学会、中国价值哲学学会常务理事,研究员、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兼职教授;杨子迪,中国文联离退休干部局学习处工作人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35岁大学生唐尚珺,体测成绩公开:1000米3分48秒,引体向上14个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我看不起直播带货的企业家”,农夫山泉钟睒睒“炮轰”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
平板面板出货量Q3“激增”近三成?原因找到了!OLED渗透率有望连续翻倍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