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色神俞小编以为,此排行榜一出,很多人对此捶胸顿足,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感觉斯文扫地而颜面无存。其实,这样的调查结果也并非在意料之外。3000名读者样本不可能代表所有的读书人,这个取样率太低。意外,参与网络阅读的读者更多聚集的是微阅读者、浅阅读者和碎片阅读者。在这样的调查环境基础之下进行的调研,也很难怪读者将矛头指向了古典名著等严肃的文学作品。这样的阅读环境是否真正就意味着斯文扫地、世风日下了呢?
读者们“死活读不下去”的理由,可谓千奇百怪。比如《红楼梦》,有人受不了书中的大量诗词,认为妨碍了理解故事;再比如《百年孤独》,有人声称是外国人名过分冗长,稍多读一点便分不清谁是谁;至于《追忆似水年华》
小编有话说:现今社会的“理想之书”似乎应是通俗的、短小的、娱乐性强的文学作品。而沉重的经典著作显然是不符合市场要求的。平心而论,阅读经典的确是要花费些时间和气力的,在一个生活如此快节奏的时代,让人们静心读本好书几乎成了件奢侈的事情。
:“我得实话告诉你:我已经没有办法读书了。它无关理解力和情绪,而 是好像一种生理上的疾病,我甚至连一个小节都无法读完,……更加让我恐惧的是,我的注意力根本无法长久地停留在一页纸上……”“和菜头”自曝,在新浪微博刷屏玩的时候,他单日最高可以刷100条;每日处理碎片信息的极限在8000条左右。对于曾经喜欢读书、如今却读不进去的微博控,“和菜头”的担忧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最近进行的一次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碎片化阅读如今已经占据了大多数人的阅读时间,以往大块投入读书的时间,如今则变成见缝插针似的浏览。而那些习惯了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的人,普遍表示要找回曾经的阅读习惯和专注力已经变得非常困难。
网络、新媒体、微博强化了人们抵制阅读的心理。几年前有报道说,1990年,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不算教材、教辅)为5.2册。2009年这一数字为5.6册,20年间几乎没有明显增加。2012年的调查显示,中国人均纸质书年阅读量4.35本,跟欧洲、美国等国家相比还不到人家的十分之一。阅读在当下算得上奢侈。
著名作家王蒙表示,网络对传统的阅读影响巨大,人们获得信息的便捷化舒适化习惯正在形成,大量快速浏览的习惯正在代替阅读,“安心专心阅读的人越来越少了。现在还有谁踏踏实实能连续阅读两个小时?现在的阅读是浏览,是一目十行,是秒杀,是三十秒钟连续关注就算有耐性的了。”
认为海量化、快餐化、段子化、易受影响化的阅读方式正在培养出一批“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只知道一点点、自以为是、信口开河的微博一代、手机一代,粉丝很多,头脑很少 。”他说:“我不希望中国回到孔子孟子的时代,我也不希望中国进入13亿华人躺在比尔·盖茨与乔布斯怀里看微博与段子的时代。”
小编有话说:现在,人们处在网络极度发达的时代,新媒体的阅读方式仿佛已经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人们被包围在浅阅读和碎片阅读中,且不说人们有没有深度阅读的能力,至少深阅读机会不多。
则认为段子式写作、碎片化表达等只是语言形式而已,是否是“快餐”关键要看语言所承载的精神内核,“我国数千年来语言形式一直在不断地变化,从诗、词到小说,这几十年来,小说与散文、随笔的流行趋势也是不断在转换。形式本身是没有错的,只要是言之有物、有思考有深度的文字,不论长短。”
表示,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碎片化阅读为标志的时代,而这种阅读方式的碎片化也使得人们越来越接受“浅阅读”的方式,即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追求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相比之下,真正的阅读需要读者能够持续专注在书页上,集中全部精力,通过直面的信息进行思考。
也有类似的观点。他曾表示,“我不认为碎片化阅读是一种阅读,究其本质它是一种浏览、一种知晓”。
小编有话说:社会上流行的所谓“浅阅读”、“快阅读”、“碎片化阅读”甚至是“读图”之类的概念,恰恰就是迎合乃至强化了现在读者的浮躁心理。
有人说,浅阅读就是以“快速、快感、快扔”为消费特点的阅读。阅读变得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渐成风尚,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其次,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标志就是信息爆炸,各种资讯泛滥,生活和工作压力迫使人们的阅读更加趋于实用主义,根本无暇去对书籍深究细品,就是再爱不释手的图书,也只能浅尝辄止,进行一点浅阅读而已。于是,浅阅读因其快速高效而被广泛接受。
浅阅读的背后,传递出来的是社会大众视野越来越狭窄,心态越来越浮躁的危险信号。浅阅读的流行,不能证明阅读的深度不再重要,抛弃可以激发创造力、活跃思想的深阅读。当人们的思维习惯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浅阅读状态,就纵容了思想层面的惰性。当人们把阅读当成单一的获取心理愉悦的方式,就不自觉弱化了思维的能力。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浅薄、浮躁的民族是无法强大和发展的。
曾建议读书人多读经典,并且总该有些“通古今,达中外,能为世益者”的抱负。是否有阅读经典的诀窍,先生不假思索地答复:“别无他法,唯有一字一句认真读下去。”
小编有话说:浅阅读流行不能说明深阅读不再重要。浅阅读让读者更多的置身在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经典阅读的意义显然只在于娱乐大众,而是事关文化传承与文化传播的历史重任。
小编有话说:我们要将“浅阅读”转化为“深阅读”。而“深阅读”是相对“浅阅读”而言的,是一种提升自身修养和理论思维方式的深层次阅读形式。而“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目的的阅读形式。要将读书当做日常生活中的常事和快乐,这样“全民阅读”时代才可以说真正到来。
:“人类的阅读需求是多方面的,而不同层次的阅读满足的是人们不同方面的阅读需求。实际上图书不是普通的商品,是承载人类智慧的精神产品。浅阅读时,看过的内容很快就会被抛弃被遗忘。但是深阅读就不同,它满足的则是人们提升自身能力和素养的需求,是深入思考的一种方式。尤其是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图书,是必须深阅读才能获益的。我们只是反对用过度的“娱乐化”、“游戏化”来代替触动灵魂的掩卷沉思。养成了深阅读的习惯,可以让我们想得更深,走得更远,更趋成熟,更接近成功。”
总结: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浅薄、浮躁的民族是无法强大和发展的。如果仅仅满足于浅阅读,或者过分热衷于浅阅读,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小编认为,3000条微博微信用户的意见所产生出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并不代表着全民阅读群体的观念。但我们必须承认,阅读是一种能力,需要时间和精力去培养。“深阅读”的确是有一定的难度,而碎片读者群越大,深度阅读者的数量就会越少。
知名博客作者、网络段子高手“东东枪”从百万言博客及微博发言中集结出的一本小书《俗话说》
“对于非常伤感4字有个不靠谱的发现:它可以用在随便一个陈述句后边,百玩不腻。比如:除夕夜,窗外的鞭炮响了一整晚,非常伤感;我站在风里吃了一根冰糖葫芦,非常伤感;明天天气晴转多云,非常伤感;凌晨1点了,打算再去看几页书就睡了。窗外很黑,非常伤感……”
--这本令很多读书人并不怎么笑得出来的书由新星出版社出版后一路销量飙升。
等出版物有着一个显而易见的共性文体以一段段不超过140字的文字构成,充满各种桥段和机灵,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微博文字的集合,而将微博内容变成线下图书则快得像一场“闪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