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天录如今,我们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担负起塑造人们灵魂的社会责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善于从广阔奔流的历史文脉中汲取养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打造中华民族应有的文艺品格
丹青不老,回响千年。“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自1月9日在河北博物院开展以来持续火爆,观展者络绎不绝。千年丹青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获得新生,1100余幅古代画作打样稿,将中国历代绘画精品完美呈现在大众面前,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书法、绘画、诗歌等文学艺术形式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是中华民族思想情感的经验书写与审美表达。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学艺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时代背景,对中华传统文学艺术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文以载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等,都强调了文艺创作的社会责任。《诗经》开辟了我国诗歌抒情言志的先河,用诗歌反映劳动者对生活的热爱,表达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揭露剥削者的不劳而获……其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道德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唐宋八大家”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也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唐代张彦远所著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历代名画记》,开篇就点明绘画的社会作用:“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
言志、咏物、抒怀的古代文学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弘扬了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歌颂了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美德。特别是家国情怀和民本思想,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屈原的《离骚》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了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坚强意志,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唐宋边塞诗,描写了壮阔苍茫的边塞风光,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千百年来,大量优秀山水画作串联起家国同构的爱国情怀,成为中国文化的独特标识。透过山水画这扇窗,中华儿女得以回望记忆深处的故土风光,寻求一种人文的归属感。这一文化心理彰显出中国人精神深处对故园难以割舍的深情眷恋,进而激发出更深层次的家国情怀。
如今,我们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担负起塑造人们灵魂的社会责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善于从广阔奔流的历史文脉中汲取养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打造中华民族应有的文艺品格。
传承古代文学艺术的审美观念,发挥文艺以美育人的独特作用,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中华美学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精髓正在于强调以艺术的载体和审美的方式彰显思想道德的力量。“以和为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中和之美”是古代文艺的最高审美境界。中和,即中正和谐,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无论是绘画、书法还是诗词、建筑等,都追求中和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讲究气韵、神韵、意境。书法追求方圆兼备、刚柔相济、疏密相宜、和谐自然;绘画讲究气韵与意境,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音乐遵守协调与中和、简约与适度;文学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寓教于乐,探究人生境界。
以善为美、善美合一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又一重要的审美理想。它鼓励人们在追求美的同时,注重善良、正直、真诚等品质的培养,以善良的心灵去欣赏美、创造美,从而实现美与善的和谐统一。以元杂剧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戏曲,塑造了众多勇士形象,这些人物有勇有谋、仁义诚信,反映了善恶有报的中国传统文化心态和审美理想。宋元绘画常借景抒情,赋予自然山川、花草树木以人的性格、情感和精神,表达高尚的情操。
追求含蓄之美也是古代文学艺术的审美特点。通过含蓄蕴藉、委婉曲折的方式构建出意境美,对意境的营造贯穿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创作始终。中国传统绘画,将含蓄作为表现意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在艺术创作中将要展现的主题及内涵深藏于画外,给人以自由想象的空间。中国古典诗词更是“贵含蓄而恶浅露”,历代诗人都把含蓄美作为一个重要的创作原则,用含蓄的意味传达情思,婉转曲折。此外,中国古代文学艺术还有“风骨”“妙悟”等审美范畴,有雄浑、冲淡、典雅等美学风格,展现出独特的审美特质。
当今的文学艺术创作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审美观的重要源泉。文学家艺术家要善于从中华美学的审美风范中汲取营养,将其融入艺术理念,渗进作品肌理,通过意象和意境的营造,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为人民、为时代创作出富有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独特的审美追求,反映在创作上形成了中国文学艺术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法,如营造恬淡宁静的意境,塑造温和敦厚的形象,特别是注重写意的手法在各种艺术中都有表现。绘画主张形简意丰、简约含蓄,巧妙运用留白;诗词中的写意,不求形似,而求神似,通过情景交融的境界,让人感悟灵感气韵;戏曲则打破时空限制,通过象征性的布景器物、脸谱化的扮相、程式化的动作,让观众沉浸其中。此外,古代文学艺术创作中还有“感物”“比兴”“神思”等创作和表达方式。这些手法的运用,达到了感物言志、情景交融的效果,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增加了作品的审美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力量,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时代和实践要求赓续传承,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进一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重要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起磅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