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难忘全文阅读习强调:“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青年充满生机、富有活力,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需要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心中扎根,引导广大青年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努力成为堪当大任的栋梁之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传承下来的瑰宝,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宝贵资源,对培养当代青年健全人格与良好品格具有重要价值。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道德教育,讲求修身正己、严格自律,有助于引导青年尊崇道德、互敬互爱、诚实守信、脚踏实地。又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丹心报国”“天道酬勤”等精神追求,有助于引导青年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奋发图强、百折不挠的优秀品格。深刻认识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才能在做细做小做实上下功夫,将其融入青年成长成才的方方面面。
各高校肩负着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要通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活动举办、载体建设等,结合社会发展新要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针对知识储备方面的空白、实践经验方面的盲区、工作能力方面的弱项,组织开展专业化培训,提高教师历史文化水平,增强课程文化底蕴。另一方面,要根据本校实际,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播方案,科学指导、有效协调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实现不同主体之间良好配合,为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作用提供多重保障。
加强科技赋能,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新空间。随着5G、VR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主动拥抱新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将高科技引入课堂,利用数字科技营造沉浸式、体验式和互动式的学习环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动”起来、“活”起来、“炫”起来。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不断提升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水平,积极采用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分众式教学方法,通过设计优秀传统文化答题闯关小程序、制作微视频等,引导学生不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
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加强功能开发。坚持内容为王,把提高内容质量、强化内容深度作为重点,拓展素材来源渠道。通过平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交流,组织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交流机会,激发他们的学术兴趣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鼓励跨学科交流,力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热点和时代焦点联系起来、与学生的个人生活和个性需求结合起来,使平台内容更加丰富,不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传播力。
在实践体验中深化认识、加深理解,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分布地域广、传承形式多,为高校开展线下实践活动提供了便利。高校要结合当地实际,多给学生创造实践条件。充分发挥实践基地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一次次动手制作、参观体验、现场调研中沉浸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调动全社会力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形成强大合力。鼓励相关单位积极与学校沟通,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历史文化景点开展研学活动,到展览馆、博物馆等开展志愿服务。支持社会文化团体帮助学生组建实践团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进行实地调研,让广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对话历史、感悟文化,从而获得最直观、最真实的感受。相关机构要与学校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与传承者。
校园文化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应积极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在校园规划中加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结合学校历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筑、绿化、雕塑、宣展等结合起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美学思想,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要充分利用图书馆、校史馆等充满鲜明文化意蕴的场所,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获得更多优秀传统文化体验。
搭建多种多样的文化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书法展、中国古典音乐欣赏、中华经典诵读、民间艺术表演等,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精髓,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优化校园网络环境,掌握网络文化主动权,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力度,在讲深、讲透、讲活上下功夫,引导学生真正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