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上黑老大大文学作者:梁海涛 容晖 (作者分别为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文化主体性作为民族自立自强的根本保障,显得尤为重要。文化主体性不仅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文化生产和文化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集中体现,更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中华民族在文明发展的进程中,通过不断的融合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华文化就已经初具规模,随后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碰撞中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汉唐时期,中华文化达到鼎盛,中国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之一。宋元明清时期,中华文化在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近代以来,中华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剧,传统文化在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时显得无力,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面临严峻考验。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中国的成立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塑了文化主体性。习指出:“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主体性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文化自信不仅源于对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自豪,更源自于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取得的文化创新和发展成果。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保持独立自主的文化立场。通过巩固和增强文化主体性,中华文化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独特魅力和价值,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文化主体性是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必须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只有能够融入现代生活的文化,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中华文化主体性不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体现其独特性和生命力,也在现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中展现出强大的创造力和适应力。
文化主体性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屏障。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交汇碰撞,文化安全面临诸多挑战。保持和巩固文化主体性,可以有效防范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渗透,保护国家的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确保文化安全。
文化主体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任务要求我们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牢牢把握文化主体性,不断增强文化主体性。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自强与复兴。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构建,既要体现文化的主体性,又要体现文化的现代性,实现主体性与现代性的结合。
一是要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文化主体性才得以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才得以全面提升。党的领导不仅体现在政治领域,更体现在思想文化领域,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对社会风尚的塑造中。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是要坚持“两个结合”的方法路径。通过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文化建设,可以为文化创新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支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入现代文化建设之中,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生命力,是推动文化主体性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动力源泉。
三是要坚持以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创新。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有助于我们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同时,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我们也能够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自主创新是文化主体性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重要支撑。只有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确保文化发展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