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洙金度妍文化是一脉价值认同,是一种氛围营造,更是一股发展动力。没有文化的土壤,创新的种子将很难茁壮成长。
日前由市科技党委组织的创新文化大调研显示,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的“新药精神”到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的“人才强所”,从中船七〇八所的“远望文化”到中电五十一所的“支部助推文化落地”,从上海科技馆的“载体建设”到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的“创业大赛”,将创新文化建设与自身科技创新实践相结合,成为近年来上海科技系统各家单位提升创新软实力的探索方向。
然而,创新文化建设不显山不露水,难以在短时间内显示出如科研成果般突出的效果,但其在潜移默化间,从精神层面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能真正持续不断地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注入活力,因此需要寻找正确路径,并坚持不懈。
文化需要一代代人与时间加以沉淀积累。在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从建所之初开始,最早一批科学大家们的愿望就是为中国“出新药”。这一理念始终贯穿在药物所发展的历程中,没有改变。围绕“新药精神”,药物所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文化建设活动。从2014年开始,所党委每年都会根据研究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式与挑战、新药研究承担的重大项目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年度工作主题。“启程”、“创新”、“落实”、“深化”、“跨越”,一个个简短、清晰、有力的主题,让“新药梦”越发清晰,也更加贴近科研。新药精神”大讨论,岗位“双创”明星、岗位“落实”排头兵,实验技能挑战赛,激发了每一个药物人找到个人追求与“出新药”目标间的关系,用文化活动启迪科研智慧,让“新药精神”成为全所共同的价值观,更让药物所在近年来成果不断,先后承担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分类改革试点、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试点等重任。
文化赋予了价值认同,杰出科学家的精神是其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通过“聚力”系列主题活动,挖掘硅所精神,尤其是通过纪念严东生院士,将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在青年科研人员中传递下去;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也通过对汤定元、匡定波等老院士们的学术思想研讨,将执着求真的精神灌输给青年科研人员,帮助他们坚定信念,坚守在工程任务研究领域。中船七〇八所曾经为国家承担了“向阳红”、“远望号”、“海洋石油981”设计任务,该所通过编撰记录船舶设计大师成长经历和辉煌业绩的《海上中国梦》、记录许学彦和张炳炎两位院士的《远望情怀》,凝练、梳理、展示出生动的“远望文化”。这种文化是科研师徒合作完成一个个项目,是设计经验的传承,是优良创新做法的传帮带。“远望文化”激发七〇八所科研人员的军工使命,激励他们打造强国利器,投身舰船设计研究中。
基层党建、人才工作和创新文化建设找到契合点,可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贴近科研人员的真实需求,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可以由内而外助推创新氛围的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人才工作的理念,也是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更在全所营造了适合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按照一般的引才计划,需要有数年的海外博士后工作经历,但有机所打破常规,引入刚刚在新加坡从事八九个月博士后的李昂担任研究员,如今这位80后年轻科学家已经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青年973首席科学家等支持。
有机所引才坚持高标准但不唯标准。不能申请科学院或国家支持的青年人才,所里拿出自由资金以同步国际青年科学家的标准加以支持,帮助他们快速进入科研正轨。对新进所的青年人才前5年只做交流免考核,鼓励创新,允许失败。同时,实施了“3H”工程,帮助人才解决住房、子女入学、健康医疗等实际难题。有机所爱才、用才的环境,让青年人才趋之若鹜,过去6年中有32位青年才俊投奔该所,其中26人为国家“青年千人”,承载了研究所未来发展的希望。
中电五十一所“支部助推文化落地”工作,以重点课题和重点任务争取为载体,鼓励科研人员参与职工技能大赛,鼓励青年人才参与“星光创新之星”“星光绩效之星”评比,践行将党建、企业文化、企业竞争力“三位一体”的“量化有效型”党建体系,形成了全员参与创新的工作氛围。有的单位则承担起营造全社会创新氛围的重任。
上海科技馆将创新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综合性、全局性工作,以思想育人、文化感人、环境暖人,通过“岗位建功”、“优质服务”、“典型引领”三大行动,辅以常态化的制度设计,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促进上海科技馆和上海自博馆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科普场馆的引领者。
创新文化建设最终的目的是要为单位乃至区域的创新注入长久的动力。如何紧贴科研实际,以制度体系的创新激发创新活力,促进更多创新成果的涌现。中科院神经所打造的协同攻关、务实高效的科研组织体系,是创新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神经所和自动化所牵头、多家机构参与的“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机构里,为实现学科真正交叉融合而实施的“蹲点”制度文化,已成为一项有趣而成功的实践。2016年,神经所所长蒲慕明花了一周时间深度“蹲点”中科院自动化所,与该所不同实验室成员进行实质性深入交流。在他的带领下,脑智卓越中心也明确将科研骨干“每年开展不少于两周跨成员单位蹲点交流”作为年度考核内容之一,促进了研究团队间的交流合作。值得一提的是,“蹲点”制度文化已经带来了可见的创新成果,如借鉴大脑突触可塑性原理,智能领域的研究团队改善计算网络结构,显著提升了中国寒武纪芯片的计算速度,降低能耗。
中船711所连续多年推行“知识管理”,通过系统设计固化研发流程和相关知识,既能够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又便于优化研发流程,使得新到岗的同志更快适应工作岗位,熟悉研发流程,为提升创新效率、营造创新氛围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文化不是一天形成的,创新文化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何抓住各单位特点,形成有特色的创新文化?如何调动全员积极性,参与创新文化建设?如何提升创新文化活动质量?这些都是科技系统单位在创新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
市科技党委副书记陈龙表示,创新文化建设是一项需要继续探索的工作,创新文化影响巨大而深远,但一时之间很难显示其作用,需要坚持不懈努力。“说实话,创新文化建设难度确实不小,但其对科技界来说非常重要,”陈龙说,“科研工作者是崇高的,但科研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面临的失败要远远多于成功,因此需要用创新文化来满足科研人员的精神需求,给他们个人带来更多获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