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封锁线之盾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習總書記指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今年5月,習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強調:“讓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經濟發展增動能增效益、為旅游休閑增內涵增魅力、為城鄉社會增正氣增活力。”文化如何發揮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作用?文化為旅游業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動能和活力?如何更好發揮文化對社會和諧有序發展的作用?本期觀察版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習總書記強調:“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高,文化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在某些領域和環節發揮著關鍵作用。作為重要支點,文化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價值引領、注入強大動力,對於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新征程上,我們要充分挖掘運用文化資源,更好推動文化和經濟交融互動、融合發展,以文化為重要支點,堅持文化賦能、以文興業,為高質量發展增添動能、增添活力。
現代社會,文化與經濟日益交融、彼此滲透。一方面,文化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文化產品日益豐富多樣,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經濟與文化交融互動、融合發展程度越來越深,物質產品生產中的文化含量越來越高。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文化的作用不僅體現在自身的高質量發展上,也體現在“文化+”的賦能效應上。
助力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推動高質量發展,就要著力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人均GDP已超過1.2萬美元,中等收入群體已有4億多人。與之相伴生的是人民群眾更加旺盛、更高層次、更加多樣的精神文化需求,擴大優質文化供給迫在眉睫,也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徑。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擴大優質文化供給,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才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提供價值指引和精神力量。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經濟活動注入更多文化內涵,以文化力量推動經濟發展,能夠賦予經濟發展以深厚的人文價值,在提升效率的同時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發展成果共享,促進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進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高質量發展,意味著經濟結構的深層次調整,必然會面臨各種困難和挑戰。文化能夠激發社會成員的奮斗精神、攻堅精神,促進社會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為高質量發展強化文化認同、提供精神力量。
提升發展動能和發展品質。推動高質量發展,就要推動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把文化作為一種復合性創新要素融入經濟活動,通過文化和經濟的結構性互嵌,以文興業、以文賦能,讓傳統產業結構因活躍的文化因子介入而煥發新機,推動以往單純的鏈式發展逐漸被跨界融合的復合結構所取代,能夠激活發展動能、提升發展品質,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通過有效挖掘並開發文化資源,賦予各類產品文化內核、文化精神、文化活力、文化形態,可以為傳統的消費場景、消費市場注入新的文化創意和文化動能,實現文化資源的增值。比如,近年來,故宮文創產品走紅,從服裝、擺件到彩妝、飾品等,已經形成相當豐富的產品體系,這不僅實現了文化資源向經濟資源的轉化,也促進了故宮所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另外,文化與經濟的跨界融合,能夠使文化符號價值、文化經營理念等向相關產業滲透,拉動產業鏈上下游,提升相關產品的文化附加值,在產業鏈和價值鏈的維度上彰顯“文化+”帶來的綜合效益。
激發創新創造的活力動力。高質量發展,是創新驅動的發展。“文化+”本身就具有創意增值、創新驅動的特點,對社會創新創造氛圍的營造、能力的提升有著重要促進作用。無論是為產品注入文化內涵,借助文化打造和經營城市,還是以文化打造消費新場景、引領消費新時尚,新穎的創意設計和創意研發都是至關重要的。在“文化+”經濟形態中,創新創造帶來的是核心附加值,因此也必將激發人們創新創造的積極性、主動性。近年來,文化內容的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也開拓了“文化+”發展的新空間。許多文化企業運用先進科技賦能文化產業發展,重塑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努力搶佔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制高點。比如,互聯網文化娛樂平台、智能穿戴設備、沉浸式演出、虛擬導游、智慧旅游等,都是文化與科技融合產生的新形式、新業態。科技為文化產業提質增效提供新動能,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也極大促進了技術的更新迭代,促進社會創新創造動能涌流和迸發。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文化消費活力強勁恢復,文化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2023年,據國家統計局調查,全國7.3萬家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2.9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2%﹔2023年我國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2904元,比上年增長17.6%,佔當年人均消費支出比重的10.8%。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文化已經成為十分活躍的因素、不可或缺的力量,文化需求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動力。我們要進一步發揮文化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作用,做好文化和經濟深度融合這篇文章。
深挖文化資源,增添高質量發展的文化內涵。中國是文化資源大國。當前我們對文化資源的挖掘利用,在深度和廣度上還遠遠不夠,也出現了一定的同質化問題。對文化資源的開發應堅持差異化原則,重視特色資源稟賦,加強地方文化精神、文化情感、文化情懷的淬煉,把更多沉默資產、無形資產轉化為可開發的資源,推動文化資源的價值轉化。比如,推進城市文化空間建設,既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凝練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文化符號,也要把握國際文化潮流趨勢進行創意設計,使城市文化空間展現文化旨趣、在地特色、時尚氣息。再如,進行文創產品設計,需要立足本地文化資源,匹配消費者的文化需求,促進特色文化元素、時代元素、休閑元素等相結合,打造個性化的文創產品。
緊抓前沿技術,提升高質量發展的文化效能。數字前沿科技的運用是當前文化經濟提質增效的重要突破口。要堅持以創新驅動文化產業發展,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深度應用5G、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壯大線上演播、數字創意、數字藝術、數字娛樂、沉浸式體驗等新型文化業態。運用數字技術加強傳統文化行業內容、形式和交互體驗等創新,促進文化資源數字化轉化和開發利用,與數字技術的新形式新要素結合,讓優秀文化資源借助數字技術創新發展,推動傳統文化行業轉型升級。推動文化產業領域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促進創新鏈高效服務產業鏈。
促進跨界融合,拓展高質量發展的文化空間。當前,文化與旅游、教育、體育等領域的緊密結合,為這些行業的發展增添了新的動能。要樹立“大文化”的理念和思維,推動文化與更多相關領域融合發展。比如,推動文化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助推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構建美麗家園、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文化動力﹔推動文化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合理開發農耕文化、農業文化遺產,支持發展富有文化創意含量的農耕體驗、田園觀光、陽台農藝等特色農業,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推動文化與商業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匯聚藝術表演、閱讀分享、觀影體驗等消費業態的文化商業綜合體﹔提升城鄉規劃和建筑設計文化含量,把更多美術元素、藝術元素應用到城鄉規劃建設中,增強城鄉審美韻味、文化品位,服務高品質生活需求﹔等等。
文化和旅游密不可分。現代意義上的旅游,是人們追求精神生活的結果,是一種對自然、藝術、社會的綜合性審美行為。習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近年來,我國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為旅游業注入文化內涵、增添文化魅力,有效提升了旅游業發展品質,同時也激發了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了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為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探索了新途徑。
社會生產力水平越高、旅游業發展越成熟,游客對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需求越強。從一定意義上說,旅游在發展的先期是“經濟—文化產業”,在發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經濟產業”。將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能夠讓人們在旅游過程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
新時代,全國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科技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場館,國家文化公園、國家公園、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系列重大工程,以及近2萬家革命遺(舊)址、展陳館、紀念館等紅色旅游景區(點),不斷融入游客服務體系,讓游客感受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為旅游發展注入了強大文化動能。與此同時,“數字敦煌”“數字故宮”“甲骨文煥活”等文物數字化展示系統,延安紅街、貴陽長征數字科技藝術館等融合文化創意、技術和藝術的紅色旅游設施,《風起洛陽》《尋跡洛神賦》等沉浸式演藝,以及在線演藝、數字文創等文化新業態,極大豐富了旅游產品體系,增強了旅游發展的活力。通過給旅游業注入豐富文化元素,旅游業的價值內涵大大充實拓展。
習總書記指出:“旅游是傳播文明、交流文化、增進友誼的橋梁”。促進中華文明傳播和跨文化交流,為旅游業高質量發展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作為國際旅游最大客源國和主要目的地,中國大地上燦若星辰的文化遺產地、考古遺址、歷史文化名城(鎮)、國家文化公園等,每年吸引大量境外游客游覽,展現了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近年來,各地還通過把傳統民俗節日、群眾美好生活的生動敘事融入旅游之中,讓游客以跨文化的直接體驗來感受美好中國,成為吸引境外游客的又一亮點。比如,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雲南傣族潑水節、廣西壯族“三月三”傳統節日等已經成為彰顯城市個性與魅力的盛大節日。貴州“村超”聯賽等則是憑借特色吸引游客,讓既具煙火氣又有文化味的日常生活成為展示當代中國生機活力的重要窗口。
實踐表明,以文化為旅游休閑增添內涵、增添魅力,以旅游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和服務效能,是一個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過程。
當前,隨著大眾旅游進入全面發展新階段,旅游消費整體呈現出多樣性、個性化、品質化的特征。作為融合型業態,文旅融合發展呈現一系列鮮明特點。
總量規模持續穩定增長。文化產業與創意經濟蓬勃發展推動文化和旅游消費增長,游客在旅游中的文化消費佔比不斷提升。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一季度我國文化娛樂休閑服務、創意設計服務、文化投資運營行業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0.5%、10.4%、10.4%﹔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比上年同期增長11.9%,持續發揮帶動效應。
消費層次多、結構性熱點突出。“新中式”“國潮風”“非遺游”“民俗游”“沉浸游”“博物館游”等文化旅游受到游客青睞。比如,很多地方在端午節前后,以龍舟比賽等傳統民俗活動拉動消費。在空間分布上,北京、西安、開封、重慶、杭州等文化旅游目的地熱度較高。從西安大唐不夜城,到開封的清明上河園等,這些地方以濃厚的文化氛圍、沉浸式的文化體驗、獨具創意的文化演出和文創產品等,成為很多游客的打卡地。
多元化跨界融合不斷深入。隨著“藝術+旅游”“圖書館+旅游”“工業園區+旅游”的發展,文化跨界融合創造的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比如,不少城市將老工業時代的廠房設施改造成為新的文化空間,既保留了制造業發展過程中的文化足跡,又為文化創新和消費升級提供了新場所。
數字化創新產品加速涌現。運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術融合文化創意元素形成的文化創新產品加速涌現,也成為當下文化旅游消費市場增長和升級的突破口。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支撐的創意內容生產、依托虛擬現實等技術的沉浸式旅游等蓬勃興起。據中國文娛協會智慧旅游沉浸式專委會測算,今年“五一”假期,42家全國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實現消費總額超過2.2億元,吸引消費者超430萬人次,成為文化旅游消費的熱門目的地。
更好以文化賦能旅游高質量發展,提升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效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堅持守正創新,加強對文化資源的挖掘闡釋。要在各地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開發的旅游景點、消費場景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旅游的融合。要加大力度挖掘和展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大國重器、先進科技、重大工程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深入挖掘其先進文化元素,弘揚不懼挑戰、勇於創新的奮斗精神,以旅游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堅持提效增質,推動傳統文化旅游轉型升級。提升老牌景區、博物館、紀念館等的產品和服務,融入技術、藝術等元素,打造年輕人樂於接受的展陳方式、講解模式,提高傳統業態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注重科技賦能,打造更多新增長點。推進數字經濟格局下的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加強數字文化企業與互聯網旅游企業對接合作,促進數字內容向旅游領域延伸,強化文化對旅游的內容支撐和創意提升作用。積極利用數字展示、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投影等技術,加大數字化、沉浸式、互動性等文化和旅游項目設計開發。
激發共情共鳴,促進文化傳播和文明互鑒。中國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歷史對入境游客有著強大的吸引力,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當前也成為文化交流的全新內容。面向入境游客,要注重以普通人的美好生活場景展現新時代中國形象。以便捷的交通和支付方式、豐富多彩的美食、充滿煙火氣息的日常生活等,讓入境游客看到一個既有深厚文化底蘊又充滿朝氣的當代中國,激發共情共鳴,促進文明互鑒。
習總書記強調:“價值先進、思想解放,是一個社會活力的來源。”文化可以促進社會成員之間的溝通和相互理解,織就“連心網”、構建“減壓閥”,減少社會矛盾和沖突,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文化也是社會認同的重要依據,能夠增強人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使社會更加團結和融洽。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一個社會不可能實現持久的良性有序發展。新時代以來,我們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注重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全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極大提升。新征程上,我們要繼續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對社會和諧有序發展的支撐作用,以文化浸潤和滋養社會,使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穩定。
培育深層次價值力量。價值觀念在一定社會的文化中是起主導作用的,文化的影響力首先是價值觀念的影響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社會系統正常運轉、社會秩序井然有序的重要途徑。新時代,我們黨從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戰略高度,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來抓。從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融入精神文明創建,到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從走遍大江南北的“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到各地形式多樣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全社會的精神紐帶和思想道德基礎更加牢固,為社會發展培育了深層次的價值力量。我們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通過教育引導、理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地融入社會生活、社會治理、法治建設等,轉化為人民群眾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精神文明創建的引領,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創建的根本任務,突出思想內涵,注重價值導向,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
培育時代新風新貌。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一個社會是否正氣充盈、充滿活力,很重要的是看文明風尚、精神風貌、人文氛圍。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弘揚誠信文化”,為我們培育時代新風新貌指明了方向。一方面,我們要從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滋養,引導人們不斷提高道德水准和文明素養,培育社會積極進取、向上向善的良好風尚。比如,有的地方開設“鄉村儒學講堂”,深入挖掘、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教化資源,以優秀傳統文化涵養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有的地方積極發揮烈士紀念設施的紅色教育陣地作用,把烈士紀念設施建設成大學生思政課教學基地、少先隊實踐教育營地,以紅色文化培育愛國主義精神、激勵奮斗精神。另一方面,培育時代新風新貌還要注重完善制度保障,形成長效機制。今年4月,《關於健全新時代志願服務體系的意見》出台,在健全志願服務動員體系、供給體系、隊伍組織體系等方面作出部署。這對於把志願文化融入人們日常學習工作生活,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風尚有著重要促進作用。
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從城鄉各自文化特征審視,相對來說,城市社會具有講效率、講規則、講信用等優勢,但也存在一定的焦慮等城市症候﹔鄉村社會存在講道義、講情理、講團結、講忠孝等優良傳統,但也出現高價彩禮、人情攀比等問題。如何實現城鄉之間文化資源、文化優勢的對接和互補,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時代課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這是對城鄉融合發展在精神文明建設層面作出的重大部署,也為新時代增強城鄉社會正氣與活力指明了實踐路徑。我們要加強鄉村道德建設,深入挖掘鄉村熟人社會蘊含的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進行創新,並且強化法治宣傳和依法治理,在鄉村社會進一步植入現代法治意識和契約精神。要加強城市道德建設,遏制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等行為,引導城鄉居民明德向善、孝老愛親、守法誠信,形成城鄉互融共通的倫理道德體系。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