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哥的鄙视编者按:习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学习中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近日,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闭幕式在云端圆满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组委会、中国网教育频道共同主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大中小校园有哪些关键点?项目式学习在区域整体落地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中国网教育频道策划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系列报道,本期采访了甘肃省张掖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张浩海,对上述问题进行解读。
中国网:张掖市作为丝绸之路上一座璀璨的历史文化名城,积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那么,请问张掖市教育部门主要从哪些方面促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实施?
张浩海:目前,张掖市将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相结合,加强思政课改革创新,着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四大基地”建设,包括以保护祁连山、黑河湿地为主题的“习生态文明思想青少年教育基地”、以弘扬红西路军精神为主题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基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以弘扬艾黎精神为主题的“青少年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国际主义教育基地”。
我个人认为,教育部门重在“定规则、搭平台、建机制、搞服务、抓监管”。具体来讲有六点:一是系统谋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程,做好设计和规划。二是协调宣传、文化等政府部门、群团组织、家庭和社会各界密切配合,共同推进。三是加大师资培养培训,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四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建好资源和平台。五是完善评价和督导机制,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六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
张浩海:我认为要把握好“进什么”和“怎么进”这两个问题,主要有四个关键点。一是要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分学段有序推进。二是不能独立于课堂和课程,要有机渗、透融入各学科课程和教学。三是立足地域文化,挖掘、用好本土化的优秀文化。四是注重系列化、系统化设计,避免随意性、碎片化。
中国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除了剪纸、吟诵、皮影等载体的文化之外,还有哪些形式的文化适合进校园?
张浩海:适合进校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非常丰富,主要包括有传承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节日习俗、中华传统美德、汉字汉语、古代文学、书画艺术、传统体育、中医中药、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中华民族精神等等。此外,一些具有民族特色、鲜明本土特质的优秀文艺、体育项目也很适合进入学校。
中国网:随着我们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国人的文化自信也随之增强,在此背景下,您认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进校园有着怎样的作用和意义?
张浩海:早在2014年3月,教育部就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基础性工程,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张浩海:教育是文化的一种“生命机制”,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文化的保存、延续和发展有赖于教育的传承、沟通与创新。地域文化对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当中。本次“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以下简称为“致敬活动”)对保护、传承、弘扬地域文化的实践化、具体化有很好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中国网:请问您在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中,您主要负责评审还是点评工作?
张浩海:我参与评审的12个项目中,有2个项目印象比较深刻:一个是50号团队的《汲取中医智慧,对症环保难题》,另一个是281号团队的《运用中国传统矿物颜料进行敦煌壁画现状临摹研究》。这两个项目的优点是突出问题导向,选题新颖聚焦,研究切口较小,成果呈现鲜明,团队合作效果好。
中国网:作为张掖市教育局教科所所长,您在推进项目式学习在区域整体落地的过程中,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和挑战?
张浩海:区域整体推进项目化学习,最大的困难和挑战来自于考试评价。不是说老师不想改变,而是因为老师要面对考试和评价,项目化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在短期内对学习成绩的提高并不明显。令人欣慰的是,目前的考试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考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试题不断加大,项目化学习的优势日趋凸显。
其一,基于以“用项目化学习铸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魂,将立德树人内化在学习的过程中”为核心理念的“致敬”项目,无疑为当下基础教育领域改革,特别是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和启示。昨天我问一个参赛学生:你觉得项目化学习和传统学习有什么区别?他回答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传统学习是“要我学”,而项目化学习是“我要学”。可以说这位学生对项目化学习内涵的理解很深刻。
其二,本次致敬活动为全国范围的大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搭建了一个成果展示与交流平台,延续并丰富了教博会“汇聚、碰撞、变革”的价值理念。
其三,本次致敬活动中,学校、学生参与度高,团队作战;参赛环节严密,规则科学;专家团队阵容强大,权威性、指导性强。
其一,将答辩时间延长一些,学生的陈述时间延长至8-10分钟,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陈述自己的研究。同时,也可给评委老师适当的点评时间,而非仅限于提问。点评可以给学生更多建议,以便学生进行完善和改进。
其二,有些研究项目选题不聚焦,切口太大,成果的呈现比较单一,多为实践性成果,理论性成果总结提炼不够。可考虑协调专家或指导教师对研究进行指导,提升研究质量。
其三,进一步加大宣传,提升活动的知晓率,让全国各地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学生共享研究成果。
张浩海:教博会已成为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中国经验的展示、交流和推广平台。我希望教博会能够持续“汇聚、碰撞、变革”的价值理念,推动教育创新成果不断涌流,促进优秀教育资源广泛惠及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在创新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发面发挥更大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文/ 姜丽丽 实习生 李天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