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小子行大运“运河情·故乡梦”大运河文化主题征文精选(六)大运河,一部闻名世界的线装书
“运河情·故乡梦”大运河文化主题征文精选(六)大运河,一部闻名世界的线装书
如果把京杭大运河2500多年的历史当做一部书的话,每翻开一页,都可见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
大运河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的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和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都决定了其是一部闻名世界的线装书。
沿着这部线装书一路往后翻,你首先听到的是铁马金戈的厮杀声。春秋末期,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王夫差,在攻克楚国、越国之后,为了北伐齐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他调集民夫开凿了自扬州经射阳湖到淮安(淮阴)入淮河的“邗沟”运河,此后在泰安打败齐国。至战国时代,先民们又先后开凿了大沟和鸿沟,从此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翻阅春秋战国时期的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是恢弘大气、跌宕起伏的章回小说,既可独立成章,又与前后章节血脉相连。
接着往后翻,你会看见秦始皇在嘉兴境内开凿的河道,也奠定了以后江南运河的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运河及运河文化由此衍生。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迁都洛阳。为了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北京通州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淮安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此后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从此,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从此,扬州成为南北交通枢纽,藉漕运之利,富甲江南;从此,“苏湖熟,天下足”,运河的开通,使苏州水多粮丰。上小学时,老师就给我们讲过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的历史。当时我就想:在1400年前,隋炀帝竟然能开凿如此浩大的运河工程,真的令人难以置信。历史上,人们给隋炀帝的评价是那么昏庸无道,没有想到他居然有如此不凡的胆识和豪壮的气魄。在当时陆路交通运输不便的情况下,他能想到通过水道搞“物流’,也算是独出心裁了。宋人张方平曾说:“今日之势,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的盛衰,关系到百姓的生计。大运河像,它的爪,它的须,它的每一个鳞片,都关系到诸多行业的干活、挣钱、吃饭:船主、商人、码头工人、船工号子、客店、饭铺、烟馆、小卖店铺、说书艺人、剃头挑子、洗澡堂子、杂耍场子……这一切,都是喝着运河水解渴的。在公元17世纪以前,世界上没有那条河流有此繁盛。
再往后翻,你会看见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先后开凿了“洛州河”、“会通河”和“通惠河”,使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隋唐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到杭州,全长1794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穿过数十座大小城市,孕育着数千万子民休养生息,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长为苏伊士运河(190公里)的9倍,巴拿马运河(81.3公里)的22倍。《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作者沿京杭大运河南行,辗转于苏杭,最终抵达泉州。运河每一个城镇都能从他的游记中找到赞美:德州运河上南北运输商品极多,最多的是丝绸和香料;济宁商业手工业很发达:“船只多得令人难以相信”;徐州、邳州、清口、淮安商工农业都极发达,淮安的货运可以通到40多个城市;宝应、高邮、扬州都是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很繁华;仪征是运河通江口岸之一。长江上每年有20万艘船航行,每船载重约50万-150万斤;真州是盐、木料、麻等商品集散地;瓜州以工商业为主,产丝织品和农产品;苏州是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杭州最繁华:“商人如此之多和如此之富,难以言语形容。”而北京的通州一带,是当时行船漕运的终点,千帆竞泊,热闹繁华,有如北宋汴河岸边的开封:“比较大的码头、最热闹的景象应集中在离鼓楼最近的银锭桥、烟袋斜街一带,最盛时,积水潭舳舻蔽水,盛况空前。”经史学家考证,通州的命名就是依据“通漕天下”和“漕运通济”的思想而来。元代通惠河开通后,通州开始“编篱为城”。到明朝初年,大将军徐达委派部将孙兴祖督军开始用砖石筑通州城。这时的通州城周九里三十步,开四门。其中东门曰“通运”,从命名上就可知通州城与运河漕运的关系。当时的文人雅士汇集在此边赏酒边作文,食肆、勾栏等迅速发展起来,从京城来的钦差大臣、达官贵人、太太小姐、丫鬟奴仆、衙役家眷都要在此登船南游,至于从南方运来的建材、大米、丝绸、草叶、瓷器之类,都是专供大内的皇家御用之物,都要在这块宝地上卸载转运。
再往后翻,你会看见明代对京杭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建立了完善的漕运管理制度。明代漕运使运河通州码头盛极一时。漕运发达时期,从天津到通州的北运河上每年要承载2万艘运粮的漕船,官兵12万人次,连同商船共3万艘。因路途远近而规定各帮至通州日期,有序不乱,大多漕船在通州空仓回航。各帮船于通州只许停留十天,最后一批船帮限定十月一日必须返归。开漕移师上将燃放“万头鞭”,数十档花会竞技,沿途商铺施茶献果,贾船掷银捐物,繁闹堪比京城各处庙会。水道的开通也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天津卫”。想当年,大运河的河道里,从晨光熹微到夕阳晚霞,舳舻千里,帆樯林立,浩浩荡荡,气势恢宏,南方的秀色走进北方的豪壮,豪放与婉约的融合,一年四季都是一幅动人心魄的画面,谱写着历史上宏大的漕运变奏曲。清代沿袭此制。十九世纪海运兴起,以后随着津浦铁路通车,京杭运河的作用逐渐减小。黄河迁徙后,山东境内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淤成平地。水量较大、通航条件较好的江苏省境内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1901年,最后一艘漕船离开通州码头。1911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从此京杭大运河以及沿线年间,京杭大运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南北交通要道,商运繁盛,运河两岸兴起数十座商业城镇,对古代经济的贡献无法估量。
一路走,一路看,不知不觉走过民国时期,进入了“雄鸡一唱天下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时期,你可以看到,新中国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整修,使其重新发挥航运、灌溉、防洪和排涝的多种作用,部分河段已进行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季节性的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公里。江苏邳县以南的660多公里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1988年底建成的京杭运河和钱塘江沟通工程,已将江、河、海衔接起来。2002年,原本只负责通航的京杭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三线工程之一,成为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环节和通道。通过它,长江下游的水得以送到北部缺水的山东和河北等地。经过广大建设者的辛勤努力,京杭大运河一改旧貌,崭露新姿。河水变清了,河面变宽了,河上的古桥、新桥千姿百态,沿河两岸高楼林立、绿草茵茵、花木葳蕤,展示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画卷。从这岸到那岸,各地方言与船只一起,飘向运河沿岸的城市。船在靠岸,又在离岸,运河里流动着有深度的倒影。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在桨声船影里流淌了1400多个春秋的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在古老而文明地京杭大运河。这次申遗共包括河道遗产27段和运河相关遗产58处,它们从此将得到相关法律的进一步保护。
在线装书中你会知道:京杭大运河不像长江、黄河那样的汹涌奔腾,气势磅礴,从西到东,直奔大海。它总是文文静静,水波潋滟,一头连着雄伟的万里长城,一头连着美丽的西子湖畔。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河流都是自然形成的,河水之力也只能因势利导,而大运河是人工开挖,其目的就是让它给社会造福,让它勤奋地工作。几千年来,它展示着人类的文明史,是一本用船帆写成的歌。运河两岸一座又一座的大小城镇,都因它的开通而兴起。运河水不仅承载着南来北往的船只,而且孕育、滋润着沿岸的儿女和城市。运河边的建筑,如会馆、河埠、码头、桥梁、船闸及漕运衙门等都是为在实际生产中的使用而建。运河边也有很多民风民俗透露着务实之魂,如淮安运河渔民的“交船头”、“汛前宴”、“满载会”等习俗,都直接、真切地体现出劳动人民祈愿丰收的愿望。运河生产过程中也创造了许多与生产相关的艺术,如“大运河号子”。这些号子或粗犷简朴,或苍凉雄劲,一方面可以鼓舞精神,另一方面可以组织指挥集体劳动。运河上的纤夫有闯船号子、拉纤号子、粮米号子等,船工有船工号子,其中分类很多,有启程的出船号、推船号、起锚号、拉蓬号、撑篙号等,行驶的摇橹号、拉纤号、扳稍号、扯帆号等,停船的下锚号、拉绳号等,这些既是在运河生产中形成、又有助于生产的,都内在地蕴含着务实之魂。历史上,一条大运河,给我们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民族的融合。古语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运河人自然是智者,运河两岸早已谱写了动听的田园牧歌。运河人是勤劳善良者,或务农,或经商,或打渔,或载物,或渡人;运河的风,抚摩着朝日的喷薄,抚摩着黄昏的晚霞,抚摩着未来的梦想。
如果你需要出游或是走亲访友到彼地,按里程远近,给相应服务费用,踏上摆渡翁的一叶扁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当你踏上船头的那一刻,随着双棹划出的一个个酒窝,心就像云儿一样飞翔。你会感到整个世界都柔情似水,年华似水,整个人都陶醉在水里,让你有一种返璞归真、超凡脱俗的感觉,那时你自己也已经全部进入了彩版印刷的线装书中。古典的大运河,在现代文化的陪衬下,愈发显得古色古香,风韵袭人。
从线装书中钻出来,抖落二千五百年的光阴,看那水波潋滟,正似大运河水的一串串笑涡。你不仅会想到令人神往的祖国首都北京,还会想到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美丽诗篇。一位专家说的好: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大运河啊,你从古代走来,历经坎坷,今天,你又焕发了青春,以活泼的性格打扮着沿途人民幸福亮丽的新生活。”一种肃慕敬畏古人之情,也会从你的心底心油然而生。
作者简介:李家庆,笔名李长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词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诗选刊》《台湾诗学》《新大陆诗刊》等海内外600余种刊物。出版有《李长空诗选》《李长空诗论选》《迷乱的星空》等十余种诗文集。
下一篇:“运河情·故乡梦”大运河文化主题征文精选(五)光阴的故事覆盖在运河两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