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兽称霸教师节过去好多天了,但有个相关的问题仍旧在脑子里转,那就是——谁是教师?
大中小学幼儿园的受聘教师当然是教师,但从事社会教育的,诸如青少年之家、图书馆、科技馆、展览馆的广大从业者就不是教师吗?数量不小的补课的、授技的、辅导的,就不跟教师沾边吗?古人云:“能者为师”,该怎么理解呢?
我在中学任教时,有两位同事,年龄比我小,传统文化的根底却比我深得多,后来都成了沪上名师。何以能如此呢?因为他们在求学时校外都遇着使他们受益匪浅的“能者”,成了他们不收学费的老师。一位同事的“先生”是个“孤老”,旧社会曾担任过高级文书,新中国成立后在邮局前代人写信,春节时也替人写些春联,以此谋生。闲空时他在摊位上写字、画画,吸引着那位同事“一站就是半天”。熟了以后就跟到他家,听他讲古文,从诗经讲到明清文学;听他讲书法、国画,渐渐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始终不知他的姓名,只是称他“先生”。另一位同事的“先生”是位普通职工,但满腹经纶,跟着他,数百篇古文佳作不知不觉地就倒背如流了,外加也跟着学到了书法和绘画的一些窍门。从这两位同事的经历,我体会到了“能者为师”的含义,这不也是不折不扣的教师吗?
这两位“能者”或许因为生活在特殊年代,才华未能被社会调动,但不管什么时代,总有相当一些“能者”,并不是通过正规的教育机构,把他们的技能传授给 了子弟、亲朋乃至不相识之人。这在文化、体育、科技等领域相当普遍。像戏曲、武术、中医等,有些就是靠这种方式传承的。这或许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特点吧。
这样“能者为师”,既充分开掘了社会上的人才资源,也为受教育者提供了较为灵活机动各有特色的求学途径,对社会无疑是有益的。
一是现在的青少年学生负担太重,没有空闲接触学业以外的东西。而且,如今求学的目的似乎也简单化地成了进大学和找职业,与此关系不大的事情,家长不允许,孩子们也鼓不起兴趣。
二是“能者”不被社会承认。教育越来越“专业化”“正规化”“文凭化”,有些有特长的“能者”就是教了,也看不出社会效益,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就拿退休的知识分子来说吧,内中应有不少“能者”,但很少主动热心地来教书育人,不愿再添麻烦了。
三是教育商业化了,为师已与金钱紧密挂钩。“束脩”也不再是孔夫子时的几条腊肉,动辄数百上千元的“上课费”,家长们也不是都付得起的。正直的“能者”不图这份钱财;一些“半瓶子醋”的人却找到了招摇撞骗的机会,这类的教学失去了威信,当然也就兴旺不起来了。
我们的《教育法》中规定,教育是“终身教育”,不能只把眼光盯在大中小学校,应调动全社会的资源,让青少年学得更自由活泼些,让已步入社会的成年人也能接触更多的“能者”,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聪明才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