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倩莲的缝和欲■从5300年前开始,各地陆续进入文明阶段;大约3800年前,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以河南二里头遗址为代表,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大家认同的是文化,认同的是文明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坚持文化自信:第一条,中国文化最适合我们的国情、民情;第二条,中国文化是能够不断更新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第三条,中华民族善于学习,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长处,并在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恩格斯在马克思去世以后,在马克思墓前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他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的基本逻辑。
这也告诉我们,文化是一个特定的人类群体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在长期的生存、生活、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以及与其相应的各种物质精神财富。其中的个体就是具体的文化,而总体就是文明。我们今天讲“文化自信”,本质上就是对我们自己文明的自信。我们讲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就是对中华文明的自信。
需要指出的是,中华文明不是具体到我们文明中的每一项,也不因为我们讲文化自信,就必须要肯定我们自己的每一项具体文化都一定是最先进的,或者认为我们的每一项具体文化都必须是最好的。文化自信,是对整体而言的。
那么,什么是中华文明?那就是中华民族在以往的5000多年里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关于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曾有人提出过疑问。因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都能找到反映其历史长度的物证,但中华文明除了后人的记载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找不到能够证明5000年文明的实物。于是,我们下决心组织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经过多年的考察研究,有了明确的结论。
第一个结论就是,大约5800年以前,在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像浙江余杭的河姆渡、山西襄汾的陶寺、陕西神木的石峁等,都出现了文明的迹象。
从5300年前开始,各地陆续进入文明阶段;大约3800年前,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以河南二里头遗址为代表,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这样就很清楚了,我们的文明实际上不止5000年。那些建筑都在地下了,但可以把它们发掘出来;尽管表面没有了,但可以清楚看到哪些地方是夯土、墙基、柱础、建筑物、道路、城墙、作坊、祭祀场所、墓葬、堤防等,还可能找到石器、工具、工艺品、陶器、玉器、青铜器、陪葬品、祭祀用品、甲骨文等,并用碳-14的办法断定它的时间。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总面积达400万平方米,里面有街道、公共建筑、宫殿、作坊、祭祀场所等,还发现了高等级的墓葬,有大量的陪葬品。这证明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人不仅具备了相当强大的生产能力,还出现了阶层的分化。阶层分化是人类从野蛮进入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个工程的成果公布后,基本就没有争议了,充分证明中华文明有5000年的历史。而且,这还只是一个下限。随着研究的深入,我想这个时间肯定还会提前。
比如,小麦最早是巴比伦人将其驯化的,成为人类能够栽培的粮食作物。这倒并不是说巴比伦人比中华民族的祖先要高明,而是由自然条件所决定的。
地球上野生作物很多,但能够被人类驯化成为粮食作物的不超过20种,大多数都分布在地中海式气候地带。地中海式气候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冬天不是很冷,且降水比较充沛。
中国本土最早驯化的,北方是小米、大豆,南方是水稻。水稻淀粉含量高,但栽培条件比较复杂,需要大量的水和平整的土地。相对来讲,小麦的栽培条件比较简单,且蛋白质含量很高。所以,小麦传播到黄河中下游后就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历史上,在夏朝以前都是“公天下”,部落首领用推举或其他方法产生。从大禹的儿子开始变成世袭了,这是因为当时的统治者掌握了更大的权力。这个权力,很大程度上就来自农业生产,来自大规模推广小麦后产生的物质财富基础。
再举个例子,青铜并不是天然的,而是要在铜里面加上一定比例的锡,有的还要加一点铅。在古代巴比伦、今天伊拉克这一带发现的青铜器时间,比我们发现的青铜器时间更早。但是,我们的先人并不是简单接受人家的技术、知识,而是有自己的创新。
比如,青铜在巴比伦主要是用来作为生产工具和武器的,到了中国慢慢地变成用来制造礼器。我们讲古代礼乐文明,这个“礼”体现在什么地方?其中之一就体现在用青铜铸造的器物上。它代表一定的等级、一定的地位、一定的礼仪制度。
“鼎”最早是用陶土捏的,用来盛放食物。青铜器来了,出现了三个脚的青铜鼎。这个时候,它就不再只是一个工具,而象征着从天子到诸侯到贵族不同的等级,严格规定天子、诸侯用多大的鼎,鼎上用什么花纹,代表什么等级,进而成为一种制度的象征。
历史并不一定都是通过文字记载的,但文字记载的历史是比较精确、具体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作了普遍的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只有甲骨文才构成文字,这个时间是3800年前。
也有学者提出,甲骨文已经很成熟了,难道在它之前没有其他文字?当然完全可能有。但我们研究历史、讲历史一定要有证据,没有找到证据时不能随便下结论。
有些人感到有些遗憾,像巴比伦、埃及、地中海周围已经发现并可以破解的文字比我们早得多。但我想,没有哪个民族或者哪个群体可以什么事情都是最先进、最早的,这也是正常的。
我们知道了这三个主要特点,并且肯定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前创造了中华文明,这是文化自信的一个基础。
今天讲中国文化,应该是所有56个民族的文化,而不是只有汉族的文化。即使讲汉族,本身也是多样的。我们现在讲炎黄子孙,不专指血统的根,而是文化的根。大家认同的是文化,认同的是文明。
汉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今天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单一民族,并不是说汉族的出生率特别高。华夏的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以农业民族文化为主,不断吸收牧业民族甚至包括采集狩猎民族等的长处而形成的。
比如,音乐、舞蹈。如果要展示自己的音乐、舞蹈才艺的话,倒是有些人口比较少的民族往往能够表现出动人心魄的音乐、舞蹈的形式。历史上也是这样,往往牧业民族比农业民族具有更高的音乐和舞蹈水平、更丰富的表现形式。
汉族的祖先比较早地发明了文字,而且是独特的方块汉字。方块汉字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同的字可以组成很多词汇。通过不同汉字的搭配,很多丰富的感情可以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诗经》里的诗大多数是表达感情的,包括表达爱情、亲情、友情。但仔细看看,从字面上又很难找出一个“爱”字来,而往往是通过描述景物、气候,用一系列的排比对偶等,使爱之情得以表达并越来越深化。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语言的魅力。
但是,牧业民族大多数是长期没有文字的,有的甚至直到近代才有文字。人总有七情六欲,他们也要表达他们的爱情,表达他们的亲情,那通过什么呢?就是用肢体动作,用舞蹈、声音来表达。
一开始,可能是无伴奏的独唱或合唱。后来,逐渐用打击乐、弹拨乐伴奏。再加上每个群体中肯定有一些天才人物,他们及时地总结提高,就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动人心魄的音乐、舞蹈。
再如,茶马互市。关于茶叶,有的说法是浙江先产生的,有的说法是四川先产生的。不管怎样,都是农业地区产生的,而且长期都是在农业地区生产的。
1982年,我第一次到新疆塔什库尔干,陪同我的是一个塔吉克族的同志。我问:你们在帕米尔高原交通不便,最需要的是什么?他说:最需要酒、茶叶。我问:为什么呢?你这个茶是什么时候开始喝的?他说:以前我们不喝的。但现在一天不喝酒,浑身不舒服;一天不喝茶,头脑晕乎乎。
茶叶到了牧业地区后,不仅成为一种生活物资,还融入了当地族群的文化。他们举行重要的仪式,都离不开献茶、贡茶。这已经成为他们的礼仪。
马本来都在牧业地区,有的汉族地区也学着养马,但马离开了特定的地方往往养不好。我本来以为只有中国是这样的,后来问了一个很喜欢骑马的法国朋友,他说法国也是这样,养马的地方就那么几块,其他的地方都养不好。
所以,汉族地区必须要从北方牧业民族那里买马。由此,茶和马相互交流,成了一种双方良性互动的贸易,也成为双方文化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坚持文化自信。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条:第一条,中国文化最适合我们的国情、民情;第二条,中国文化是能够不断更新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第三条,中华民族善于学习,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长处,并在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相互借鉴的前提,就是先要肯定其他文明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当然,我们也希望其他文明看到中华文明有值得它们借鉴学习的地方。
我们一直赞扬唐朝是开放的。相比其他年代,唐朝的确是最开放的。但是,这个开放是不是今天我们所讲的开放呢?不一定。
唐朝实际上是“开而不放”。据考证,唐朝长安城里面,差不多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人是外国人、外族人。比如,唐朝灭了东突厥后,把突厥的上层迁到内地,很多人就定居在长安。唐朝的扬州、明州(今宁波)、泉州、广州等,有很多外国商人甚至定居在那里了,可以说得上“开”。
但是,唐朝“放”了没有?没有。连玄奘取经,到了瓜洲都要偷渡,唐朝是不许随便出境的。历史上,中国人能到外国去大体出于偶然,出使外国的也是极少数。
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包括唐朝在内历来是“传而不播”。我到中亚走了两次。但很遗憾,没有看到什么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今天,我们经过改革开放,中国文化得以真正走向世界。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名正言顺地,并根据人家的需求去传播中国文化。可以说,正是在今天,我们对中国的文化有了更加自信的理由。 (整理人:李小佳)
葛剑雄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