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与新疆人火拼改革与创新的精神早已深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骨髓,古都洛阳见证了文明创新的灿烂历程。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特定国家、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它们所具有的价值。
德国理论家米夏尔·布里(Michael Brie)提出,世界社会主义已经进入第三次浪潮,即“社会主义3.0”,而中国正是这次浪潮的最重要的诞生地。
这个论断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社会主义理论必须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才能从1.0升级进步,产生2.0版本、3.0版本,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而任何死板、僵化的理论都是没有前途的,都会被时代淘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伟大成果和创新典范,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升级、完善作出了重大贡献。那么,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式现代化?
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引用了《诗经》中的名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句线多年前的商朝时期,周人建立的邦国虽然很古老,但它把改革创新作为自己的天命。由此可见,改革与创新的精神早已深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骨髓,恰是周国取得成功的理论根本。
古都洛阳见证了文明创新的灿烂历程。从周文王之子周公的制礼作乐,到东周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百家争鸣,从刘秀的光武中兴,到魏晋风骨,从隋唐科举改革,到二程理学昌兴,正是不断的革新,带动了中华文明的不断进步。新中国成立后,洛阳成为共和国工业文明起飞的翅膀,中国一拖、洛阳轴承、矿山机器厂,在一片荒原上艰苦起步,又经历了外国援助的撤退等磨难,终于在探索和创新中发展起来,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历史贡献。
古老的东方文明的重大挫折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现代化的冲击之下,花果飘零,文明蒙尘,百年落后,与西方文明相比陷入弱势,美英和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了世界,西方文化主宰了发言权、评论权和制定规则的权力,他们对东方文化冠以所谓价值观异类,将其污名化,把中国道路、中国制度视为他们眼里的违规,予以系统的打压和蚕食。
所以,改革开放之初,如何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不失中华文明的主体地位,成了摆在中国面前必须把握好的重大问题。
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高歌猛进,突破了西方某些国家的层层围堵和百般破坏,也证明了坚守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完成工业化、现代化,中华民族的复兴要以文化复兴作为本质性表征和最终标志,实现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强国。
近一段时期以来,火爆全国的汉服热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缩影。青年以着汉服为美,可以穿着汉服出席典礼、拍结婚照、游览景区、录制视频,在洛阳的洛邑古城、龙门石窟、应天门遗址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老君山等,到处都是穿汉服的游客。而洛阳真正吸引游客的,就是“寻根”意识,因为根在河洛,洛阳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和轴心地带,各地游客想来看看“最早的中国”,寻找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根”和“魂”。汉服经济拉动旅游经济快速上涨,见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和经济引擎作用。现在甚至引得外国游客广泛关注,也来尝试穿汉服打卡拍照,还要品尝洛阳美食,欣赏黄河小浪底风光,在流连忘返中爱上中华文化。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一部洛阳五千年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璀璨历史的见证。也让我们明白了,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特定国家、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它们所具有的价值。
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向前进,打造国际视野、中国气派,并向世界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广交世界朋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为实现世界繁荣稳定的目标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