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晗旭诗人多爱寄情山水,陆建兵也不例外。可每次深入祖国西部采风,于他而言,是视觉上的“盛宴”,也是心灵上的“苦旅”。当地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展现在他眼前,陆建兵那颗自由翱翔的心,会陡然往下沉。他越来越觉得,只写诗,不为那里的人做些什么,笔下的文字就是苍白的。
从此,捐衣捐物、帮困助学,再到创立公益组织,十多年来身体力行,乐此不疲。公益成了他的爱好,他的事业,也是他生命里最美的诗。
人群中的陆建兵,看起来并不起眼。这个穿着普通的清瘦中年人,十多年前却“潮”得很。那时的他,工作之余活跃在网络论坛上,与那些素未谋面却同样喜欢诗歌的有缘人一起推敲字句,畅谈人生。
诗歌创作要有更广阔的天地,不能总寄情身边春夏秋冬、阴晴圆缺。于是,那群来自五湖四海的有缘人聚首了,相约一起迈向不一样的风景。从那一刻起,陆建兵也迈向了不一样的人生。他在路上,他写着诗,他的诗和以前不一样了。
旅途上的所见所闻,在陆建兵的诗歌里,埋下了沉重的一笔。“我了解到了西部一些地区人们最真实的生活状况。那些双手合十欢迎我们的孩子,脸上总挂着笑容,眼神纯净质朴。每次回家以后,我都惦记着他们,心里免不了有些难过,想着有机会帮助他们。”
彼时,陆建兵心里对公益并没有什么概念,只是想给那里的人提供一些物质上的帮助。2007年,他开始参加志愿服务,参与收集城市闲置衣物和冬季用品支援边远山区。“暖冬行动”、“一对一助学”,陆建兵发现,做好事是会上瘾的。他说:“做公益给我带来的愉悦,比事业有成、诗歌受到好评来得更有满足感。”
他把情怀安放在诗歌里,而诗歌也让他与公益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几年的摸索,2013年,陆建兵联合苏州20余个有影响力的公益单位,创立了苏州善城公益联合会。散落的公益力量,得以凝聚。在更强有力的平台,陆建兵开始深耕。
在善城公益联合会创立前,陆建兵已经开始把公益当作事业来经营。既然是事业,就必须打造品牌,输出公益精神与理念。
早在2011年,他就提出了“万册图书进山区”这一设想,并投入到实践中。至2017年6月,善城公益确立了创建“百所西部爱心图书”项目。
说到发起这一项目的初衷时,陆建兵说:“捐资捐物不够。物质只是基础,那里的孩子更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在长期深入西部的公益服务中,陆建兵意识到,对于山区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援助的心理辅导和支教项目起到的作用比较有限。山区的孩子有强烈的阅读需求,需要从书籍中源源不断汲取养分。“那我们就帮助他们建图书室吧。”陆建兵说。
干,就得干好。为了保证信息准确,前期,善城会员深入到西部山区,实地走访了解当地学校的规模、设施和需求。回到苏州以后,将信息整理到位,提供给愿意出资援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进一步的匹配,最终达成互助。
可是,后续该怎么确保图书室物尽其用呢?“那我们定期办征文比赛吧。”陆建兵一拍脑袋说。这样别出心裁的回访方式,一方面能促进这些书发挥最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让孩子知道认真阅读就能受到关注和尊重,让他们的阅读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除此之外,善城公益每年还会提供10%的新书补充,不断跟进了解孩子们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新的精神食粮。
在善城公益那间几十平方米的仓库里,满满当当堆的都是书。采购的、捐赠的,在这里整理、分类、装箱,等待送到山区孩子们手中。截至去年底,在善城公益牵线搭桥下,青海、甘肃、贵州、湖北、广西已建起66所图书室。“建百所只是项目的提法,我们援建图书室的脚步不会停在100这个数字上的。搭建好平台,打造好品牌,才能获得爱心人士的信任,凝聚更大力量,从而为更多人提供公益服务。”陆建兵说。
陆建兵对公益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做公益没有门槛,不像做慈善,需要相当的财力支持。保护环境、服务社区、传播知识、帮助他人,都是在做公益。这并不能算太高尚的事,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虽说做公益在陆建兵看来只是件寻常事,可随着善城公益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作为创始人和会长,他受到了关注。然而每次面对镜头和话筒,陆建兵心里满是抵触。“我不需要荣誉。我做公益这么多年,受到大家的信任和尊重,这就是最好的回报。”
一声“老大”,虽有些江湖气,可陆建兵毫不讳言对这个称呼的喜爱。“我认识‘老大’其实时间并不长。”善城公益会员韦雄此前带着自己的团队,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助学服务。可在项目运行中,他总觉得不顺利,团队太年轻,经验不足。经人介绍结识陆建兵后,原本只想“取经”的他,去年带着团队归入了善城公益麾下。把团队交给“老大”调配,韦雄觉得妥!
在陆建兵的言传身教下,女儿也热心公益事业。“她高考作文写了我,写了我带她一起去青海做公益活动的事。这篇作文得了高分。”女儿只是记述了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可陆建兵心里乐开了花。这是家人莫大的支持和肯定,让他铭记于心,倍感自豪。
会员、义工和全国各地的志愿者,这千余人的队伍拧成一股绳,个体的志愿行为聚合发展成了如火如荼的公益事业,可“老大”陆建兵不满足,他想要再引一引,再推一推。他说:“今年计划援建15所图书室。希望更多的社会组织和民众能参与进来,一棒接一棒,让公益成为更多人的生活常态。”(记者程茉)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新闻热线传真 合作洽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