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里的风流事儿“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4月17日,宝安区卫健局讲师团讲师、深圳市作协会员、作家邓顺文做客宝安文化茶座,从自己对医学和国学经典的研究出发,分享《弟子规》这部国学经典在当下的意义。
邓顺文首先介绍了《弟子规》的主要内容,“《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先贤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上下五千年悠久而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
邓顺文讲道,国学经典《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编,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弟子规》以《总叙》为纲目,分成《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共七大项,具体列举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是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规范,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良好读物。
为什么要学《弟子规》?在邓顺文看来,一个人的人生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维方式,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成熟亦决非先天注定,它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在现今社会,崇尚国学、学习国学,可以体悟超脱的人生哲学与立身术,更是提高个人道徳水准和建构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孔子曾指出,立志、自立、立仁,君子要广博地研究各种学问,然后用礼节来约束言行,这样一个具有知识和礼节的君子,他的言行就不至于太离谱。”邓顺文说,《弟子规》把礼的内容具体化,只要循着《弟子规》来实践,兼学各种经典和生活知识,就能拥有高远的智慧和实践的勇气,智勇双全的人,便不会偏离正道,正道即是直道,即使以世俗的成功来衡量人生成就,走正道也会让人与成功的距离更近。
认识到了国学经典的重要性,那么应该如何学呢?邓顺文指出,实践与学一样重要,正如《弟子规》所言,“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对于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应该努力实行的本分,却不肯力行,只在学问上研究探索,这样最容易养成虚幻浮华的习性,怎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呢?因此,学与做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一个人若只知道死读书,而不去动手实践,即使有再丰富的知识,遇到事情也不知从何下手,以致手忙脚乱,那学到的知识不但没有用,还会让自己成为一个华而不实的人。反之,若处处学着仁厚待人,在德行上改过修养,守住人的品格,并深入学习各项才艺,相信能做出一番利于大众的事业。
作为宝安区卫健局讲师团讲师,国家高级健康管理师,邓顺文在解读《弟子规》时还结合医学健康知识,向现场观众作了不一样的解读。
解释: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生气、伤心。
解读:实际上这句话不仅仅指面对父母的批评与教导时要虚心接受,更让人想到“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指的是人面对批评的态度。在生活中,君子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错,反而会开心,会反省自己并虚心求教学习,从中得到进步,这有益于身心健康。而小人听了别人的批评,反而大动肝火并存有报复心理,这就对身心健康造成影响,易引起内分泌紊乱等。
解释:事情虽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
解读:在生活中,我们要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两句话,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凡事不要任性而为之,不让父母担心。忧伤和担心,是心理状态的一种变化,波动大对身体的受益和损害都很大。经常忧伤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危害人体的健康,忧伤的情绪会伤及脾脏,诱发高血压、脑梗死、消化道疾病、情绪疾病等身心疾病。
解释: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地去除(包括自己的坏习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
解读:抽烟、酗酒、沉迷等坏习惯都会让父母忧虑。长期因忧虑子女而浸淫在悲伤难过中,父母身心会极度疲惫,容易引起内分泌失调,导致失眠、乳腺癌、胃病等疾病的发生。医学证据表明,长期在悲伤抑郁状态的人群,患癌的概率较高。所以做子女的,改掉恶习,不仅有益于自身,也是爱父母的表现。
解释: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并且和颜悦色。
解读:父母不是圣人,同样也会犯过错,为人子女,父母犯过错时要细心提醒和劝导,不要责备和对骂。父母年纪大,心理的承受能力有限,过于激烈的对抗会影响父母健康,最起码会导致血压升高、失眠等。
解释:为人子,早上要尽量早起,晚上要晚点睡觉,因为人生的岁月很有限,光阴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转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宝贵的时光。
解读:早睡早起身体好,休息好比什么都重要。经常熬夜不仅会造成内分泌紊乱,进而出现脱发、长痘、肤色暗沉等一系列症状,还会导致神经衰弱,使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下降,对肝脏的损伤很大。此外,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熬夜还可能猝死。
解释:年纪还小尚未成年时,不该尝试喝酒,因为喝醉了丑态百出,最容易表现出不当的言行。
解读:酒对身体危害极大,酒精进入身体以后大多从肝脏排出,严重损害肝脏细胞。喝酒会刺激胃黏膜,引起胃炎、胃溃疡、胃癌、消化系统肿瘤等疾病的发生;会伤害心脏、引起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中风等;会损伤肾脏,造成前列腺炎,影响性功能;会损伤神经,使人出现神经异常的症状;还会损伤皮肤,让人容易衰老;喝酒也是造成股骨头坏死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因此喝酒一定要适度,最好是不喝。
答:我注意到,不少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时,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新世纪的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这些现象一再折射出一个信号,如今青少年国学知识较为匮乏,偏离自己的民族文化越来越远。对年轻一代来说,是时候重拾文化自信了。
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落实到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人和事,是使心灵回归的金钥匙,也适合大众普及学习、有益身心健康的法宝。
问:重拾文化自信、学习国学经典的确重要,但很多人认为,《弟子规》中糟粕较多,学习时应如何取舍?
答:学习一件事物主要是学习其中的精髓所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源泉,既然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的态度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简单介绍一下中国文化的精华:首先,中国文化具有高度的包容性,有道家的自然,有儒家的仁爱,有墨家的无私大爱,有法家的严谨,有佛家慈爱和奉献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强调精神境界、追求身心和谐。最后,中国传统文化有以民为本的优秀传统,有崇尚诚信的优点,有倡导个人融于集体的国家意识,有崇尚致中和的精神,是追求美美与共的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