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游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4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篇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精神文化基础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而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重要任务。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有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但与此同时,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所共有的文化,所以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只有在不断交流和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吸收、相互借鉴,才能最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以及各民族之间小家庭的共同的精神引领。
它更是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我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对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一)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是人们的精神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从先辈那里传承下来的丰厚历史遗产。
它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进程当中,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同时,它又是各民族世代传承下来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的结晶,渗透在每个民族以及中国人的灵魂当中,对于我国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引作用。习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和文化,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灵魂所在,它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精神层面上的引导作用,无论哪一个民族或者国家,在失去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文明之后,它的发展将受到限制。
每一个民族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吴冰冰(武夷学院 统战文化武夷山研究基地, 福建 武夷山 354300)摘 要: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保证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不断发展的精神引领。
但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搭建过程中,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一系列问题,间接导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存在局限性。
因此,本文在最后提出一系列举措,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词:
或者国家要想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被淘汰,就不能丢掉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 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发展的精神命脉和思想源泉。
思想源泉没有断,“根”就不会断,那么这个民族和国家,也就不会断。[1](二)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的重要软实力,体现着国家的生命力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都是离不开它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上不论哪个民族,都不可能存在和另一个民族完全一样的民族文化,因为不论哪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在这样的历史中,也就积累了它所特有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质。
在民族和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当中, 这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样是国家现代化的一把利器,象征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软实力,用一种无形的手段,推动着这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所以,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成绩、占得先机,就必须着眼于未来,注重自己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一个强大的国家, 必然不会忘记自己的历史,更不会在发展的进程当中忽略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因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它们的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出了这个国家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一个国家是否强盛,不仅要看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能力,更要体现在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上面。
我国之所以能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之中不被湮没,就是因为我国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注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也正是因为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我们国家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当中才能不断取得优秀的成绩,最终成为了一个傲立于世界之林当中的强大国家。(三)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和确定,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因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儿女集体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儿女对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和探索。
在悠久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中华儿女用他们的智慧孕育出了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也正是因此,我国才能历经沧桑而不倒,才能在这不同时期的激烈竞争当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源泉, 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为我国的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文化思想上的支撑。
中华民族是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 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也离不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引和支撑。
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我们的国家在经历了如此之多的考验和打击之下,依然能够长盛不衰,正是因为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支撑。[2]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加强对民族和历史的认识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统一的问题关系到祖国统一、边疆稳固、人民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所以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当中,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反复实践,最终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时代发展的目标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分析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和民族工作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大力加强民族团结、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逐渐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主基调和主旋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有利于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也有利于加强我国不同民族人民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认同感。
它需要各民族之间形成一种合力,从而保证各民族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最终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
因此,各民族之间要自觉形吴冰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9
《武夷学院学报》 2021 年第 1 期成一种民族认同感,并且从内心深处把中华民族的团结当成自己的一份责任。[3](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一个国家的统一和完整,不仅仅体现在思想上的高度集中,还包括这个国家的领土以及国家内部资源的完整。
空间和资源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不同的国家都是有不同区域和范围的领土以及领土内不得资源共同构成的。
一个国家,其所在的空间就是这个国家存在的基础,成为国际法与国内法双重意义上的国家领土,受到国际主体和国内人民的尊重和认同。
因此,作为一个国家基础条件的领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完整性的外在体现,而培养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利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人类在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当中,不仅要注重物质层面的享受,更应该有着高层面、高深度的精神文化追求,只有民族中的每一个人都在追求精神层面的提升,才能在社会发展的进程当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是在不同朝代、不同民族相互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形成的,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当今多元化文化相互融合和竞争的过程当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证自己独特的文化不被潮流所同化, 同时还要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和借鉴,从而让自己的文化在这样的潮流当中时刻处于一个先进的地位。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就在于,形成高度集中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在全球化的大潮流之中,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4]三、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问题(一)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造成冲击,有可能会阻碍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遭受到了各种外来文化和精神的冲击,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各种外来文化已经逐渐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对于我国民族之间的团结、民族文化的认同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立都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尤其是在现在的青少年群体当中,过度地追求潮流和现代化使得他们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学习越来越浅薄。除此之外, 全球化的进程为我们带来了工业化,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使我们许多的传统文化和古老的遗址逐渐消失。
据不完全统计, 在 2000 年到 2010年中不足 10 年的时间内, 我国自然村总数就从 363万个锐减为 271 万个, 平均每天至少消失 100 个村落;而传统村落也从 2005 年的 5000 个减少到现在的不足 3000 个。根据中国最新普查报告显示,截至 2015年,我国现存剧种共 348 个;和《中国戏曲志》相比,已有 47 个剧种消亡,17 个剧种面临消亡。(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缺乏创新,民族共同体意识缺乏现代化对于传统文化的盲目传承,是制约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都只是简单的继承,并没有真正做到传承二字,传承不仅仅是要继承,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发展和创新,然后再进行继承。
由于我国传统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影响较深,表面形式的传承也成为了惯用的手法。
这就导致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缺乏新时代的新元素,就无法在当下的背景之下得到发展。传统文化脱离实际就无法在当前的环境和形势之下支撑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这样一来,民族文化就会陷入到不现实、不实际、不现代化的局面之中。如果不及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转型发展,赋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适宜当前形势发展需求, 就可能影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精神文化是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检验得出的,直到今天仍有很高的价值。
但在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解读都十分欠缺,这就会直接导致传统文化无法与当代需求接轨,缺乏现代化传播的基础。20
(三)弘扬和传承手段单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没有有效手段传统文化的良性发展是在不断传播的过程中得以发生和完成的,但是由于当前的传播手段和方式过于单一化,再加上新时代的到来,科技逐渐得到发展,传统的传播方式和手段依然是文化的主要传播手段,这就会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同时,就算有些部门会利用现代技术对文化进行传播,但是又因为网络情况复杂性,最终导致了传统文化的变异发展。政府部门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无法与公众需求进行有效的对接,再加上又难以调动社会各个群体参与传统文化传播的积极性,所以直接影响到了传播的效率。[6](四)社会群体缺乏沟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缺乏合力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也是导致中华传统文化无法得到有效传播的另一个原因。
由于政府与民间缺乏交流和互动,所以就没有办法形成传承传统文化的强大合力。
但是文化的传承又不能只靠某一个群体, 而是需要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参与,它不仅需要政府及相关工作群体的努力,也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觉悟和主动参与。但是当前,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往往只注重形式,但是却不在乎实际的效果,致使许多地区存在文化场馆却没有人负责。
同样,现有的很多专家学者在进行文化传承工作的时候,仅把传统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职业。
再加上与民间的文化传承者缺乏有效、良性的互动,从而导致很多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很难开展下去。
这样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传承, 缺乏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合力,最终也就缺乏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合力。[7](五)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良莠不齐,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远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良莠不齐,是文化传承发展缓慢的一个内在原因,也是传统文化本身的原因。
篇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岁月210一、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1、有利于保持先进文化主体性。文化是一个民族持久发展的内生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抛弃自己的文化根源迟早会失去精神动力。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习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们的精神根源,其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和为人处理的道理,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力量。新时期,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所以,中国要想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心,必须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这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确立中华文化的自主地位,保持先进文化主体性。2、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习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当前党和国家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而实现这一伟大目标不仅需要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还需要文化软实力作支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大力弘扬和建设中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不断、奔流不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根源。在新时期,我们面临着许多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对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和价值取向,增强领导干部的干事创业信心必须靠先进文化的引领。所以,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自信心。3、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良好的社会风尚除了需要法治以外,还需要加强道德建设,而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文化精髓。中华民族是素以崇尚道德著称的礼仪之邦,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道德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然而,当今社会受利益的驱使,部分人出现了不守信、没正义等行为,影响了我国的道德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为今天我们处理良好的人际关提供了范本。所以,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人们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二、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1、以加强宣传为手段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和表达方式,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加大宣传力度。第一,运用电视、广播等主流媒体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通过电视专栏在固定频道,特定时间段讲述中国文化发展演变过程,使人们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第二,把传统文化融入文学创作、影视戏剧、造型艺术等文艺创作活动之中,以语言及表演的形式传递给人们,使人们潜移默化的受到启发。第三,把传统文化渗透到网络之中,使人们在运用现代技术工作、学习时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从而激发了解我国历史和文化的热情,进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2、以语言文字为中心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汉字和汉语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世界对中国的认同上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责任。中国的言文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语言,其蕴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汉语以其特有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数千年历史的铸炼和积淀,汉字所蓄涵的丰厚文化底蕴,是拼音文字所无法想象和比拟的。近年来,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承载的中国智慧越来越受到世界关注。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途径□ 刘淑芬(中共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委党校, 黑龙江
151800)【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仍然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无论是汇聚精神力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还是引领社会风尚都需要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以,新时期要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关键词】传统文化;弘扬;继承然而,一些轻浮、低俗的网络语言也侵入了汉语领地,给中国的语言文字造成了不利影响。所以,新时代,我们要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以文化经典为依托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在世界上影响是非常大的。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它们记录了中国古代在文化上取得的伟大成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意义。如“四书五经”、《老子》、《韩非子》、《孙子兵法》、《黄帝内经》等这些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文学经典,其中包含的治国理政、为人处事、健康养生等价值理念一直延用至今。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长河中还形成了许多经典文化故事,如孔融让梨、亡羊补牢、愚公移山等对我们产生着具大的影响。所以,新时期我们要以经典原著为依托,大力推进经典作品的整理、翻译、改编、诵读等,让经典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根本性、支撑性作用。4、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以文艺活动为载体是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第一,要用好中华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中国有诗书礼乐、琴棋书画等世界上最美的艺术,我们要把这些优美的传统艺术融入到各类文体活动中,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各地宣传部门、社区、工会等可以组织诸如书法、摄影、绘画、舞蹈、对联、剪纸等比赛,通过比赛潜移默化的增强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第二,要用好中国的传统节日。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我国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为重要契机,把传统文化贯穿于这些节日活动中,从而增强人民的爱国热情,让中华儿女为中华灿烂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5、以加强教育为关键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入脑入心才能实现良好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抓好教育这一关键环节,使中国人们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第一,要在学校课本中增加传统文化的文章。根据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提高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第二,要在党校、行政学院开设传统文化类课程,使机关党员干部提高文化素养与道德修养,从而提高领导能力。第三,要增加传统文化研究平台,为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传播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平台,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第四,要在社会上建立传统文化机构,让更多的群众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使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泉。新时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通过全社会共同的努力,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创造力,助力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参考文献】[1] 李国泉 , 周向军 . 学习习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 [J]. 思想理论教育 , 2014(10).[2] 王海翔 , 胡新建 . 中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及经验总结[J]. 宁波大学学报 : 人文科学版 , 2013(02).[3] 杨
菀 . 浅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与时代意义 [J]. 领导科学论坛 , 2017(15).[4] 郭齐勇 .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J]. 孔子研究 , 2017(01).万方数据
篇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及其对当代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意义
优秀的文化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作用都是巨大的。对于社会中每个个人来讲,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对社会和国家来讲,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标志。任何文化都与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和具体的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它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对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文化也是一定生产力的表现,先进的文化可以转化为物质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和精神支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先进的文化,必然在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都会带来正面积极的效应,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界定如何,怎样的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什么、内涵怎样,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经济政治建设的意义和迫切性怎样,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坚守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被世界广泛认同和接受,这些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希望通过研究探讨能够更好的理解把握中国文化,并学习把文化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核心价值观的意义,首先要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界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多种多样,一直也是学术界探讨的问题。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具备的特征是反映中国文化健康的精神方向,能够鼓舞人们前进,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中,都具有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作用,除此以为还要具有民族文化认同功能,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稳定性,是中华文化的活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优秀传统文化及其集中表现在当代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可是在当今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物质产品大丰富,有效缓解了生活矛盾和经济压力,人民富余,中国社会初步步入了小康社会,实现了人民摆脱贫困的愿望。但是物质和经济的繁荣并未带来人民精神上的满足和富足,经济带来生活的便利,可是精神世界的空虚也随之扩张,可以说现在人还是没有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状态。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现实摆在眼前,就拿最近出现的组织也是表现在人们迷茫状态中对宗教的盲从状态。现实的困境使国家开始不断强调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国政府倡导并开始着手建立与经济政治相适应的的文化体系,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 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日益突出。由此,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被提出,这在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政治经济的挂钩链条上,是前所未有的。
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也必须发挥它积极的作用,实现它的时代价值,这样这样才能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以文化建设为代表的国家软实力,正以更高程度、更广范围上为提升国家的影响力做出贡献。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提供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成为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即“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也就是说,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系统地认识和清理,在此基础上挖掘和阐发其精华方面的思想价值,并融入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这正是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目的和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部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最新的概括,即是要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高度凝练及抽象概括,集中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目标和要求。从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层面我们都可以发现其有着深刻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根源。
在国家层面上,中国传统文化倡导“文明以止”、“中庸协和”,旨在内修文德以化成天下、诚意正心以致中和;有了文明与和谐的保
障,便能将民生与德治相统一,诚信与富民相统一,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借鉴。并且秉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海纳百川”,注重和谐的“和合”思想,倡导“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和关于吸收异质文化的“会通精神”,积极吸收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例如中国文化传统中欠缺的“民主”成分,被国家放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地位。“富强、民主”在一定层面上继承了“重民贵民”的民本思想,以及“自强不息”不畏强暴不怕困难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吃苦耐劳额传统精神。中国向来是礼仪之邦,文明虽未被文献记载,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向来不缺少文明的概念,文明集中灌输在一个“礼”字当中,而且对“礼”的作用也有深刻的认识。《孝经》有云:“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可见礼仪对国家治理上的重要作用,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对文明礼制的见解。在当代社会,综合国力不仅代表着富强,还要有制度的先进民主,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文明。这是中国五千年来文化中已经认同并流传下来的内涵,在当代被重新提出,并结合国外值得借鉴的优秀文化,可谓是符合中国光大人民的要求和时代的要求的。
在社会层面上,传统文化对“公正”、“平等”有独特的揭示。儒家文化强调诚信,诚信在社会层面上具体化就放大为公正与平等, 《论语》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即是诚信之人,诚信之人能持守平允,弘扬公正。而“平等”在这里并非是简单的齐同,儒家主张“有教无类”,在财富分配和教育普及化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实际以及个人才德殊异作出的公正决断和合理分配。“自由”也需要诚信
的保证才能确立。《中庸》指出,至诚之人方能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达到“人与天地参”之天人合一的境界,从而让天地间的人与物各安其分,自由发展,达到真正的公正、自由、平等。最后将公正、自由、平等凝聚起来,就成为“法治”。孟子指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在社会层面上,应该让德治与法治得到双向促进与共同发展,以“法治”补充“德治”。不过,在传统文化中偏重于强调“德治”的引导,而相对忽略“法治”的落实,这点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需要批判性的继承与转化。其实这一点在客观方面上却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敢于“兴利除弊”的改革精神。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培育也有极大的促进和滋润作用。
在个人层面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本来就是传统文化的内容。《孟子》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就是要持守和推行至善的德性,德的推行,自然地具备着仁和义。朱熹提出“仁主于爱”、“义主于敬”,而“仁”体现为与人为善,爱护天地万物,美善风俗社群;义则体现为敬业乐群,专注事业。而爱国的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是一个经典永恒的话题,《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仁民爱物”,岳飞的“精忠报国”,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都揭示出中国人民持守至善德性,能够推己及人、护爱家国的情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保持凝聚力做出了深远的贡献。
价值观念,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打下牢牢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并且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重要保证。但是在综合经济实力位居世界第二位,而人民的精神世界并未跟随经济发展步伐,国外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利用不断加强的文化渗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国内如、新疆等地的恐怖势力,以及近期出现和扩张的组织,还有再人民文化生活层面层不不穷的价值观问题;在国外美国的干涉、美国文化的渗透、以及东南亚许多小国的不安定,都不得不引起中国民众和政府的高度关注,而解决这些问题还要从思想文化方面给与人民思想价值观的从新定位以及充实人民的文化生活,在于大力传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国内人民普遍赞同,而又让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文化氛围,才是中国当代所要做的重大课题。
而为什么中国文化五千年未曾间断的历程本应该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每个个人的血液当中去,却在当代被这样重视并宣传。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文化建设的不重视对经济建设的倾斜所导致的。过去的快四十年的发展中,国家鼓励致富和开放,随着快速发展的经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人民在经济生活中过分以经济为目标,社会和国家在建设当中,强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却忽略了传统文化的建设和利用,已经开放的中国不断接受外来文化的侵袭,中国国民文化水平明显与经济建设不符。导致了现在人们价值观念的扭曲以及文化建设的疲软。
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和当代价值,在文化建设缺失国家大力倡导文化建设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应当在思想内容上进行转换,至少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体现和表达民族精神的内容,如“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等等;其二,“扬善抑恶”注重人格和道德修养的伦理精神和人生价值观念,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律己观念,“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人格思想,“杀身成仁,无私奉献”以天下为己任的重气节和大公无私的人生价值观念。“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重道德精神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和当代价值的思想内容。其三,能够被广大人民广泛接受的文化,如被广泛接受的优良传统文化,《尚书》指出“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勤俭节约传统,能在生活细节上给与民众积极健康的生活引导。不仅如此,在国家文化被世界认同和接受的方面,中国文化不仅要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转化中国文化,积极建设文化产业,向世界输出中国文化,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的精华部分。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独立的重要力量和标志,是一个民族昌盛的重要表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根基。当今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一座丰富的文化资源宝库。中国传统文化也是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它不仅仅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也理应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篇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卷第3 期2 0 0 2 年9 月安顺师专学报J O U R N A LO FA N S H U NT E A C H E R SC O L L E G EV o I. 4N o . 3S e p t. 20 0 2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意义吴霞(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列教研室讲师, 贵州安顺56 10 0 0 )摘要: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 同时也是我们抵制西方消极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需要。关键词:
10 0 9 4 334 ( 20 0 2)0 3一0 0 220 3继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体系的需要。
高度的精神文明建设, 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 不但能够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力量, 而且还能够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从而保证物质文明建设按照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正确健康地向前发展。
因此,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们强调在吸收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同时, 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 这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其中“以民为本” 的思想, 整体观念和群体意识, 、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忧患意识, 注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强调人际关系和谐, “互以对方为重, 礼让为国” , “明公私之分, 利义之辨” 的道德情操, 知行合一, 实事求是, 不崇尚玄虚的朴素唯物主义精神, 刻苦耐劳, 自强不息, 英勇奋斗的民族献身精神, 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应加以继承和发展。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儒、 墨、 道、 法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融汇成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传统, 是我国思想道德文化的丰富宝库, 经过发掘、 整理和扬弃后, 必将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基本方面。
思想道德建设主要体现的是全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其中, 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因此我们在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过程中, 一方要坚持思想道德建设, 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坚持以马列主义、 思想、 理论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在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第一, 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连续性。
人类的文明史本身就是一部连续的、 不可分割的历史, 而思想道德的发展史也同样如此。
比如, 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就见于我国历代的文学艺术, 政治伦理, 哲学思想中。从春秋时期的《诗经》 、 战国时期的《楚辞》 、 汉代的乐府、 魏晋的五言诗、 唐代的格律诗、 宋词、. 22.万方数据收稿日期: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0 0 2 年第3期元曲、 明清小说等丰富的文学遗产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历代进步作家忧国爱民的丝丝情结。
杜甫的诗不但赞美祖国河山的壮丽, 还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极大忧虑。
如果说祖国富饶美丽的河山, 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赖以扎根的土壤,那么我国优秀的具有爱国主义感染力和凝聚力的文学遗产则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源泉。在我国政治理论思想中所强调的整体精神, 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孟子倡导的“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的高尚品节或是西汉政治家贾谊提出的“国而忘家、 公而忘私” 的精神, 或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己” 的献身节操, 都显示出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
当然形成于封建社会的这种道德规范, 与今天我们提倡的集体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有本质的不同, 但是如果我们剔除其消极、 腐朽的糟粕, 发扬其为爱国主义精华, 这些思想仍然能为今天的思想道德建设所用。综上所述, 作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之一的思想道德建设, 其发展过程是与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 因此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之一。第二, 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华民族丰富优秀的道德传统, 在今天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色彩。
如在职业道德方面古人提倡政德、 民德、 师德、 商德; 在家庭伦理方面, 讲究子孝父慈, 夫义妇贤, 互敬互爱; 在礼仪上, 主张待人接物要谦恭有礼, 仪表端庄, 信义为本; 在个人修养上, 讲求爱国、 节制、 廉洁、 宽容, 克勤克俭。
这些道德规范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遗产, 维系着社会、 家庭、 人际的关系, 它既有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一面, 又有其腐朽, 落后的一面。
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 挖掘整理传统的道德规范时应该摒除其封建糟粕的内容, 保存和发扬其优秀的民族道德, 并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 使其在我们今天所建立的新型人际关系中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以社会公德、 家庭伦理规范的内容为例,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规范中, 邻里和睦、 父慈子孝、 长幼有序等内容, 不仅包含着对父母的恭敬, 赡养、 尊重、 爱戴, 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希望调节好家庭成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建立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的愿望。
今天, 我们在建立社会、 家庭道德的体系中对家庭美德建设提出了“尊老爱幼、 男女平等、 夫妻和睦、 勤俭持家, 邻里团结” 的具体要求。
高度概括了对家庭伦理关系中上下左右, 里里外外诸方面关系应遵循的准则, 其内容既包含了对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优良传统的发扬和继承, 又赋予了社会主义新型人伦关系的要求。
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鲜明的民族特色放射出现时代的光辉。二、 宏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所谓民族自信心是一个民族认识到本民族的自然环境, 发展能力, 认识到自己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应有的平等地位, 认识到自己对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的价值, 而产生的对本民族进一步发展的能力和光辉前景的确信。民族自尊心的心理基础是民族的自信, 是一个民族热爱自己的祖国, 不容许外人歧视、 凌辱本国和本民族的尊严、 荣誉, 坚决维护国家国格和民族成员人格的情感。
宏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可以激励我们对祖国的自然环境、 伟大成就和历史, 文化、 语言、 传统等无比热爱而产生光荣感和豪迈感。
中华民族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 可以激发我们对祖国无比深爱的热情, 从而真正从思想上树立为祖国的繁荣昌盛, 为人民的安居乐业而献身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意识。三、 宏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助于丰富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 从而加强本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民族素以文明古国, 礼仪之邦著称, 漫长的历史, 博大精深的道德文化对铸造中国特有的理想人格和民族精神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比如传统道德中对崇高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总是同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相联系, 总是同“发奋忘食” , “乐以忘忧” 的人生态度共同发展。
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锐意进取的优良传统和创新精神, 这种精神正是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要大力提倡, 发扬光大的。
又如传统道德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还表现在对“饱食终日, 无所用心” 的鄙视; 对“发奋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的忘我境界的讴歌; 表现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顽强拼博精神上, 表现在・23万方数据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0 0 2 年第3期“杀身成仁, 舍身取义” 的人格精神上。
这种精神如经加工, 提炼, 并赋于新的时代感就成为激励人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 为本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断地努力奋斗的动力。四、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抵制西方消极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 西方的文化思想也不断地涌入我国。
对于西方化思想应有清醒的认识, 它既有人类文明的精华部分, 也有消极腐朽的糟粕。
西方文化中反映时代要求和社会进步的思想, 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例如现代科学, 民主和人文主义的传人, 动摇了我国传统观念中的宗法等级观念和家长制作风, 以及专翩主义, 不重视人格平等, 轻视科学贬低物质分配利益原则等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落后思想观念, 促进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向现代化的过渡。
但是, 西方思想文化中所包含的腐朽没落的政治现、 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特别是那些产生于私有制基础上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已经严重地侵蚀着我们一部分人的思想。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 我们一方面要加强马列主义、 思想、 理论的学习, 从理论的高度增强抵制西方腐朽文化思想的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弘扬本民族的传统美德来抗拒西方消积腐朽的思想文化的影响, 增强民族的自尊心、 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经过几千年的历史锤炼已经成为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 我们必须去发掘, 整理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文化, 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新的道德体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审稿颜建华责任编辑李勇)( 上接第8 页)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是对立的, 水火不相容的, 要狠刹形式主义的歪风, 大力发扬脚踏实地、 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 这就需要我们从党风建设全面出发, 把思想作风建设放在第一位, 使大党员、 党员干部确实认清形式主义的危害, 改变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 从而又通过推动思想作风建设, 澄清一些模糊认识, 扫除各种错误观念, 不以形式主义可能存在的空间。最后, 思想作风影响生活作风, 近些年来, 由于一些党员干部受剥削阶级世界观、 封建思想在内的腐朽的人生观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 出现追名逐利, 贪图享乐, 以权谋私, 沉湎女色等腐朽的思想和生活作风, 影响了我们党的整体形象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
因此, 我们在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中, 要强调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 以此影响, 带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生活作风的转变, 因为实践证明, 良好的思想作风是以科学的世界观、 正确的人生观为基础, 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 在思想观念上从小“我” 中解脱出来, 从各种旧思想、 旧观念的尘网中冲脱出来, 做到自重、 自省、 自警、 自励、 抵御权力、 金钱、 美女的诱惑, 以良好的生活作风树立起人的崇高形象。
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的斗争中, 只有注重解决思想作风方面的问题, 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转变观念入手, 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各种不良作风的巨大危害, 从而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 做一个广大群众拥护、 爱戴的好党员、 好干部。综上所述, 从历史经验上看, 从党的作风建设中思想作风建设与学风、 领导作风、工作作风、 生活作风诸多方面的关系上看, 我们党在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中要把思想作风建设放在首位, 全党自觉地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思想作风。
同时, 在高度重视思想作风建设的基础上, 注重思想作风建设与党风其他方面的建设密切相关, 相互融通, 相互促进, 使后者的发展来巩固前者的成果, 以后者的成效为前者开辟前进的道路, 这样我们党才能在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上迈出新步伐, 取得新成果。( 审稿杨世秀责任编辑颜建华)・24 ・万方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