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dgen exe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党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举措,也是基于我国实际提出的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论断。习在福建武夷山考察朱熹园时感叹:“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个结合”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精华的深层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高度概括。
实现“第二个结合”,需要深刻把握中华五千年文明精华,借助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赋予其现代创新力量。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是中华文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经由“第二个结合”诞生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文化精髓的“旧邦新命”。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力量,必须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坚守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中华民族之所以代代传承,历经风雨而不倒,饱经磨难而不灭,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吐故纳新等辩证观念。“生生之谓易”,实现“第二个结合”也要把握好中华文明的创新性,遵循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秉持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最大程度上激活现代性,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掌握历史主动,稳中求变,不断提炼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重新认识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文化自我,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熔为一炉,在现代化进程中互相契合、互相影响、互相成就。
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时,也要考虑到,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上层建筑总和,天然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其多种组成因素之间遥相呼应、连为一体,互相构成多层嵌套的系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结合,本质上是两种不同时空、不同职能的文化系统间的结合,绝非二者间的简单相加,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复杂的化学反应”。
中华文明之所以于风雨飘摇中屹立不倒,在继往开来中老而弥坚,历千年风霜而风华正茂,前后历经多次“化学反应”而永葆青春,关键在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习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华民族屹立东方,中华文明传承千年,天下为公、和而不同等文化脉络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实现“第二个结合”,更要秉持天下视野,以中国理论解决世界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始,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形成新的、朝气蓬勃的、有中国气派的、博观约取而兼济天下的文化生命体。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马克思主义是主张和平的学说。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习指出,和平是人民的永恒期望。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第二个结合”是为中华传统文化赋能未来的重要动力。我们提出的“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是马克思主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越地域表现,是中华文明“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的跨时空展示。
“实现第二个结合”需要高度概括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创造格局。自俄国十月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始终具有物质上的同步性,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观念上的反映和升华。“第二个结合”一方面通过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站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借助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更大程度上地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延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纵深。另一方面,依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从现代文明的维度,拓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创造格局。通过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证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早已参与进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不仅助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且还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都是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生成发展的历史性变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持续发生的相互建构、双向生成、互相成就的历史性结合过程,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现实基础上的文化交流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了现代中国的自身建构,内化于中华现代文明。“第二个结合”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理性加总,也不是建立在抽象的“必须”上的概念层面的融合,而是基于现实的、物质的、实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上的进一步深化,是在高度概括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前提下,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两大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顺应中华文明发展规律,针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定位,从而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传承、更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第二个结合”是承继五千年中华文明底蕴,顺应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潮流,基于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提出的重要论断。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百年实践的基础上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是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的当代华章;是基于“彼此契合”、经由“互相成就”、做到“筑牢道路根基”“打开创新空间”“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打破古今中外文明壁垒的现代文明形态。实现“第二个结合”需要我们坚持不断深化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特性,坚持不断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不断深入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坚持不断培育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守正创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