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青缘宝带桥畔,澹台湖畔,姑苏繁华地,名家大咖共同见证第一部系统成熟的苏州文化史首发。
8月29日上午,“苏州最江南”学术论坛暨《江苏地方文化史·苏州卷》首发式举办。该书图文并茂,系统梳理和总结了苏州自史前至民国时期的文化成就与脉络。
现场,作为主编,苏州大学教授、博导王卫平介绍了成书情况。全书由绪论、正文、结语、大事记等内容组成。在正文部分十七章中,前六章按历史时段纵向叙述,展现了苏州文化发展流变、走向近代的六个阶段;后十一章分门别类,以科学技术、教育与科举、文学与语言、学术、宗教、书画雕塑、戏曲曲艺、工艺美术、园林及建筑、民俗、慈善等专题横向呈现了苏州文化的多彩图景。
王卫平介绍,编撰团队成员由13人组成,在各自领域学有专长,并有丰硕的成果积淀,“从2017年初接受研究任务,我们花了约一年半的时间拿出初稿,又用了约一年时间打磨修改。”
经过5轮的审读、修订和把关,最终定稿。“《江苏地方文化史·苏州卷》约40万字,集中了作者和专家的智慧。”王卫平说,苏州文化史的内容太丰富了,涉及的门类、领域众多,“我们尽可能将学界与社会大众较为熟悉的苏州文化亮点展现出来,列为专题。此外增加了一些人们并不熟知、但又确实能代表苏州文化地位与价值的重要内容,如慈善文化,这是本书的重要创新之一。”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研究编中“江苏地方文化史”的编撰工作,旨在系统总结全省13市地方文化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集中展现地域文化内涵特质,梳理江苏文化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德海介绍,目前首批3卷:淮安卷、苏州卷、常州卷已出版,后续各市卷也已列入出版计划。刘德海说,《江苏地方文化史·苏州卷》以文化史为视角,通专结合、有体有要、文字典雅、揽图入史,系统梳理和总结了苏州自史前至民国时期的文化成就与脉络,是一部传承江南文脉、弘扬江南文化的精品力作。
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洁表示,《江苏地方文化史·苏州卷》编纂出版工作顺利完成,这部著作是“江苏地方文化史”首批出版的三部成果之一,也是苏州第一部较为成熟、系统的文化史。
明清时代的苏州,是全国的赋税钱粮重地,在国家财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其重要的赋税财政地位,奠立在举世闻名的商品生产加工中心之上。苏州,是上海兴起为全国最大都会之前最具盛名的经济中心和人文重地。
明清时期,苏州是江南经济的腹心地区,有运河贯穿其间的地理优势,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商人、官绅和文人,成为跨地域人群聚集的重点地区。他们纷纷在苏州建立会馆,作为同乡联谊、商务会议和互帮互助的场所,同时也成为各地文化的集中展示场所。
明清时期,“江南”一词更有其地域的合成性、心理的认同感与文化的凝练性。江南的归属感、认同性,江南意识自觉与情感文化的突出,到明清时期已显得比较明显:核心在苏州。
苏州,作为明清江南最为发达的核心城市,在区域社会经济变迁中举足轻重。以丝业为例,明中叶开始,丝织业技术由苏州府城渐次传播到普通市镇,形成了一种“以苏州为核心辐射出去”的产业转移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