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总裁带球妻核心提示11月18日下午的郑州大学第三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有的学生甚至坐在走道上等待着刘梦溪先生的到来。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的刘梦溪先生,在文学、文化史、思想史、国学等诸多领域颇有建树,著作等身。在第11期“嵩山论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系列讲座”上,刘梦溪先生精彩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他认为,经济的问题在文化,文化的问题在教育,经济强国的建立不能以牺牲文化的基本价值为条件。原定两个小时的讲座过了三个小时意犹未尽。在与郑大师生的互动中,刘先生建议:大中小学生都应该读点传统经典,在读传统经典的同时也要读外国书,历史不能割断,世界不能脱离。
国际上,“文化”的定义有几百种,刘梦溪喜欢的一种是: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
刘梦溪说,如果文化包含生活方式的话,那么世界上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就会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族群在文化上也会产生差异,文化是一种松散的结构。
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刘梦溪说:简单地讲,传统文化就是传统社会的文化,是相对于现代社会而言的,我们现在的社会还处在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当中。传统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浩如烟海的文本典籍,丰富的地上地下历史遗存,琳琅满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的背后是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的链条,包括理念、信仰、价值等。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刘梦溪认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大传统是在传统社会中占主流位置的思想形态,汉以后主要是儒学,而且这种思想形态不断被检讨发展。小传统是民间文化艺术信仰等,靠习俗的力量代代相传。大传统在朝,小传统在野。大传统为小传统提供精神导向的力量,小传统为大传统提供广阔的精神土壤。
刘梦溪说:大、小传统构成的中华文化是多元共生的文化系统,也可以称为“多元一体”。它的特点,一是多元性,二是包容性,三是连续性。中华文化的特质,在于它的包容精神。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走向现代是一个艰难的旅程。建构现代文明,需要文化反思,尤其是关于文化的精神价值的反思。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有没有一些稳定的、恒定的、具有永久意义的价值理念?不仅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现代,不仅适用于中国人,也可以适用于全世界的人。
刘梦溪认为有。他从中国古代的典籍中,特别是最高经典“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以及孔子、孟子的著作中,梳理出一些价值理念,它们是几千年一直传下来的,可以称之为永恒的价值理念,也可以说它们是具有普世价值的理念。
刘先生说,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一些永恒的价值理念。但是在表述上、在概念的使用上,不一定相同。这些价值理念可以通过互相阐释,达到理解和沟通。“和而不同”是中国人面对这个世界的总原则。不同文化之间可以共存,可以沟通,可以融合,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固有的理念。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其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
在讲座互动阶段,有学生提出网络上有“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以后无华夏”的说法,问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刘梦溪认为,这种看法本身已经不是文化学术的问题,而是有某种社会政治因素在里头,他们故意想贬低一些东西。我所接触到的一些日本韩国的学者并不持这样的观点。
刘梦溪说,中国的文化是一直延续下来的,它有不同的延续形态。主流文化形态儒家思想在清朝一直延续,四书五经是科举试题的依据,民间的小传统基本上没发生太大的变化。当然,不可否认,“西学东渐”之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在文化的交流中,有一个平等不平等的问题。在汉代,佛教进入中国,没有发生文化冲突,在明朝,天主教进入中国,也是平静的,妥协的一方基本上是外来文化,因为儒家思想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是,清末民国时期,中国积贫积弱,在军事失利之后,面对汹涌而来的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检讨反思,认为西方文化是先进的,一些激进者甚至提出了全盘西化的问题。这个时期的反思主要集中在大传统的思想界,基本上是理性的反传统。但是,后来特别是“文革”时期跟传统的决裂越来越决绝。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破坏是惊人的,几千年改变不大的民间小传统也被破坏了,后果是很严重的。
刘梦溪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复苏,大小传统的重新构建在逐步进行当中,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令人振奋的是习提出了现代价值重构的根本在传统文化。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建和发展是有信心的。
在讲座中,有学生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及如何走出去的问题,得到了刘梦溪的称赞:学生们能提出很多有思想的问题,今天的讲座没白讲,他们都有资格听刘老师的课。
对于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的问题,刘梦溪认为,仅仅听讲座、背诵古诗词是不够的,关键是多读经典。
刘梦溪说:传统价值为什么流失?这跟教育有关。因为从晚清到民国以来,我们进行的是知识教育,而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里面,有传道的内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现在的教学方式,传道的内容被遗落了,应该补上“传道”这一课。到今天还有价值的那些理念就是道。我提倡学校开国学课,不仅小学开,大学、中学也可以开。国学课讲什么内容?以“六经”的选读为内容。小学《论语》《孟子》的选读,到中学以后慢慢再加上“六经”一些内容的选读。国学主要是“六经”之学,“六经”是中国最高的国学,经学里的一些价值观是具有普世意义的。陈寅恪等老一代大师长期在外留学而不失文化的根儿,就是因为他们国学底子深厚,不像现在的留学生出去文化失落感很强,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的根基他们立得不牢。要把这个根基立得很牢,从小就要接触经学和“小学”(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慢慢做起,潜移默化。当然,在读传统经典的同时,我们也要读外国书,历史不能割断,世界不能脱离。
谈到中国文化在国外的影响,刘梦溪先生说:文化的影响跟国势的强弱有关系,中国文化在西方实际上影响不大,我们历史上的很多名人他们不知道。与此相反的是,很多的西方名人我们都知道。但我们对西方真了解吗?也不一定,真了解是不容易的。在中外文化交流上,现在国家启动了很多工程,很多大学都在做。随着国力强大,中国元素在西方出现得越来越多,这是个好现象,我们大家共同期待。
(“嵩山论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系列讲座”由河南省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金会、嵩山论坛秘书处、河南太极置业有限公司承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