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宥胜女友摘 要: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它所蕴含的宗旨意识、优良作风、精神追求和精神品格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其具有的刚健、质朴和高亢的精神特质,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文化领域存在的柔美、花哨、“娘炮”和低沉的文化时弊,为社会注入一股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迎难而上的强劲之风。
革命文化,是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創造的以革命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化形态。红色是其表征,革命是其主题与本质,马克思主义是其灵魂,中国党领导是其核心要素。“红色,是我们党与生俱来的独特气质……它更意味着一种牺牲,一种者大无畏的牺牲。”[1]“红色的寓意是血与火,是代表革命的。红色革命文化就是为了信仰和理想而敢于奋斗、不怕牺牲的文化。”[2](P35-36)
革命文化上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指导思想和领导力量方面具有一致性。虽然产生于血与火的峥嵘岁月,具有浓厚的革命战争意味,但在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奋力拼搏的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那种“告别革命”、贬损革命文化的言行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充分体现。“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古人尚且知道这个道理,难道今天的我们还不明白?所以那种打着文化反思和历史反思旗号而进行所谓的文化重构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反映出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交锋,说白了他们就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否定中国的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中国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3](23-24)革命文化承载了一段光辉的历史,凝聚着一种不屈的斗争精神。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改革开放之初,同志指出,合格党员必须具备‘五种精神即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和压倒一切困难精神、革命乐观主义和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精神。” [4]他正是凭借着一股“革命和拼命精神”,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1935年,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5](P161)这是对中华民族斗争精神的精准概括和最好诠释,也是对中国革命和牺牲精神的豪迈宣示。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在变局中开创新局,亟需弘扬革命精神与革命文化。2018-2019年,针对美方奉行贸易霸凌主义,我国予以有力回击。2019年9月3日,习指出,“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和发展的历程充满着斗争的艰辛。建立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胜利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他强调,“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当严峻形势和斗争任务摆在面前时,骨头要硬,敢于出击,敢战能胜。”[6]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的经济社会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一场气势恢宏而又悲壮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和阻击战在神州大地打响。在湖北特别是武汉疫情防控的“至暗时刻”,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纷纷报名驰援湖北武汉,“无论生死,不计报酬”的话语感动了国人,激发起全国人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豪情。中国是革命文化的创造者,也是革命文化的弘扬者。革命文化已经浸透到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成了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斗争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特质。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些敌对势力“斗”;在和平年代,与势力“斗”,与疫情“斗,”与贫困“斗”……革命文化没有过时,一直是我们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力量。
2020年是“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摆脱绝对贫困是数千年以来人类美好的梦想。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解决了贫困问题,而中国要在今年完成所有贫困县摘帽、所有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其难度之大、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在当下这种异常复杂和严峻的发展环境下,要实现“绝地反击”,必须弘扬“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革命精神。习多次强调,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要“尽锐出战”,这种带有浓厚革命军事色彩的话语是革命精神的充分体现。无论是战疫情,还是战贫困,其难度之大、压力之巨、情况之复杂不亚于战争年代生与死的较量,所以,弘扬革命精神既是文化传承的内在需要,也是解决现实难题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我们弘扬革命文化提供了根本的遵循。“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是共时态的两种东西,而是历时态的一种东西”。[7]尽管两者是历时态的一种东西,但我们就诞生于革命年代的革命文化进行专门论述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革命文化具有刚健、质朴、高亢的特点。刚健源自于生与死的考验,质朴源自于代表工农利益和服务工农大众,高亢源自于革命理想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的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无不贯穿着这种精神特质。革命文化刚健品格的形成既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离不开革命时期特殊环境的锻造。《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上古时期,生产力极为低下,生存颇为艰难,但古圣先贤对社会发展逻辑进行了深邃的思考后得出,惟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人类才有美好的未来。数千年以来,这种思想一直激励着华夏儿女攻坚克难,创造了长期领先于世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到了近代,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股政治势力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孙中山发起的辛亥革命以及后来国共两党共同发起的“大革命”皆以失败而告终。中国继续举起革命的旗帜,以南昌起义为标志,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战争。孕育于建党时期,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革命文化在抗日民族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趋于成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传统文化的刚健有为特质在生与死的严酷考验中淬炼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唯有战天斗地不怕死,才能不辱使命,任何妥协退让和犹豫彷徨以及享乐安逸思想都会导致事业的功败垂成。天道运行刚健有力,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四季的更替。《易·乾》曰:“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一个人的脊梁如果少了些刚强劲健,就无法挺立;一种文化如果少了些刚强劲健,那就会“培育”出无数的懒汉懦夫和软骨头。革命文化是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锻造出来刚健有为、昂扬向上、 奔腾不止的文化,是硬骨头的文化。习谆谆告诫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年轻就年轻在革命人永葆革命精神。”[8]
习强调,“我们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丧失革命精神和斗志,逐渐陷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状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革命精神丧失、革命斗志消退,滑入了享乐主义泥潭,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绊脚石,有的甚至是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历史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政党,如果不坚守和弘扬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尤其是那种敢于斗争、昂扬向上的精神,那么就很难跳出“历史的周期律”。革命文化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人的精神标识,也是新时代中国人和中国人民的精神标识。革命文化的刚健、质朴、高亢的精神特质可以克服和平时期文化的柔美、花哨、做作、沮丧、“娘炮”的时代弊端,给社会注入强大的动力和变革的激情。
革命文化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革命斗争历史的高度文化凝聚,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优质基因,有着其独特文化魅力。革命文化蕴含了人对党忠诚的优秀品质,蕴含了人勇于担当的鲜明品格,蕴含了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以及人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习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傳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革命文化体现着中华儿女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闪耀着革命光辉的精神标识,一直以来滋养着人们的心灵、丰富了人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并激励着华夏儿女披荆斩棘、奋勇向前。
革命文化是催人奋进的精神旗帜。近来,一些欧美国家的无耻政客为了转移矛盾、推卸抗“疫”不力的责任,纷纷“甩锅”中国、“讹诈”中国。在此,我们要正告西方的跳梁小丑,中国、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有不怕压、“不信邪”的光荣革命传统,有与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邪恶政治势力战斗到底的决心和信心。中国是革命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弘扬者。革命精神和拼命精神已经深入骨髓,化育出中国人民的精神基因,这种基因在困难来临时会转变为迎接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能力。正如习所说,“对我们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革命史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的历史记忆,其所承载的革命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共同的动力之源,它是无形而又无所不在的精神纽带,将14亿中国人团结在一起、维系在一起,形成无坚不摧的磅礴伟力。
革命文化所蕴含的中国人和革命群众的精神追求和精神品格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推崇精神追求和精神品格具有一致性和重合性,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先进文化的作用就是揭示规律、启迪民智、凝聚人心、催人上进,毫无疑问,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然要发挥凝心聚力的作用,革命文化促进这种作用的发挥,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昂扬向上、催人奋进的革命文化是文化的主流,理应成为文化的主旋律、占据文化的制高点。但由于诸多原因,“三俗文化”一度泛滥,严重损害了人民的文化权益、败坏了社会风气。“三俗文化”是一种病态、畸形的文化,它以庸俗取代高雅、戏谑取代庄严、邪恶取代正义、卑鄙取代崇高,它消弭人们的斗志,导致人们及时行乐、告别“诗和远方”。总之,病态的文化必然会消解一个民族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割断共有的精神纽带从而导致人的迷惘和社会的涣散。
革命文化是涵养青年学生优秀精神品格的营养剂。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和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各种文化交流、交融和交锋异常激烈,各种思想和文化观念相互激荡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巩固。曾有一段时间,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的抗日神剧、没有任何思想价值的泡沫剧以及各种逗乐节目一度充斥荧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历史观的混乱、世界观的错乱、人生观的颠倒、价值观的虚无。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革命史、党史和改革开放史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让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能量充盈整个社会、弥漫整个校园,用革命文化拨响人们心中善与美的琴弦,压制极少部分人内心丑与恶的冲动,构建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而又井然有序的社会。
[2] 荣开明. 红色革命文化的内涵特征与弘扬 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9(01).
[6] 习.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顽强奋斗N. 人民日报2019-09-04( 01).
作者简介:王定国,云南旅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云南昆明,65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