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特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文化根基,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站稳根基、凝聚力量、创造辉煌的重要精神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多次强调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习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这些重要论断,为新时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方向。
回顾百年来中国领导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大成就,为新时代总结历史成功经验,探索今后如何继续成功提供了准确的历史定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同志即指出了文化工作重心在于造就一种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围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基本方针展开的,运用民族的形式、以社会主义为内容的文化,成为了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文化改造和建设的主要工作重心。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命题继续坚持了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满足了人民对于文化生活的多样化需求。进入新时代以来,文化事业的发展更体现了人民主体性,愈加丰富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凸显了中国文化的深厚感召力和影响力,坚定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回顾这百年历程,中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坚持民族文化本位的工作思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工作方针,凸显了文化建设的科学性、民族性、人民性,培育和创造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这百年来文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党领导人民创造了辉煌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并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展现了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这一文化生命力在今天越发显得可贵和重要。《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总结经验,展望未来,才能确立准确的历史方位。在新的历史方位中,我们更需要坚持科学性、民族性、人民性的文化建设原则,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续写文化建设的辉煌篇章。
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夯实坚固的社会基础,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于中华文明、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决议》指出,当下我国仍面临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以及“网络舆论乱象”等文化噪音,为了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则需要“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和领导权。更进一步地,则需要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全面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起到了培根铸魂的作用。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应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不朽源泉,几千年来不断地为中华民族提供着文化上、精神上的养分。习强调:“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当前的国际竞争,已经不仅仅是政治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更体现为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竞争。在这种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博弈态势下,优秀传统文化愈发凸显出了其对于中华民族的深层的、持久的、重要的作用。文化的强盛意味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而文化强盛的源泉就扎根在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生命力之中。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在当前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环境下,我们仍需时时警惕并坚决抵制错误思潮和错误观点的不良影响,坚定民族自信,自觉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创造性地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价值,守正创新,以文化发展助力社会发展,以文化繁荣赋能文化强国建设。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文艺工作者要立足时代、深入传统、结合实际,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习指出:“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独特的诗歌、小说、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剧,诞生了不可胜数的文艺精品,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艺形式和博大精深的文艺精神。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就需要传承并发扬这些体现了中华文化精神、富含文化感染力的传统文艺精髓。并且,只有结合人民群众这一文艺创作源泉,才能更富有创造性地活化传统、激活传统。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切实推动文艺创作、深入阐发文化精髓、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用中华文化精神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不仅能够推动文艺事业的发展,而且能够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中塑造更为深沉的文化认同,并用文化认同所形成的文化向心力、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诚如国际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所说,在现代化、全球化、城市化的今天,“国家特性/国民身份的危机成了一个全球的现象”。在这一国家身份特性趋于模糊的大潮中,民族文化的特性日益成了界定国家身份的重要标志,成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身份认同。习强调:“要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只有文化的认同,才能在更深层次上铸牢全国各族人民对于国家、民族的根本认同。也只有文化认同能够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对于中华文明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全球化的环境下,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求我们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切实全面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认同,从而用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力量之源、精神之源。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对于文化建设经验和成就的总结和要求,而且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对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均具有重要作用,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保障。(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