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瓦匠的故事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它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然而从文化的深层内质构成来讲,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仍然只是文化软实力的“软核”,而不是文化软实力的硬核。文化软实力的硬核即文化之所以产生如此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深层内质,是文化外显其力量的内在结构,其至少应包括文化的人性力、文化的科学力、文化的协同力、文化的学习力、文化的创新力等五个方面。
文化的人性力。所谓文化的人性力就是文化因贴近人性而表现出来的力量。文化是人的文化,它是人为的和为人的,因此它必然有其内在的人性基础,必然要体现人的本质、表现人的需要、尊重人的价值。虽然人性从总体上是开放发展的,是未完成结构,但在一定历史时期,它是有着自己基本稳定的内在本质和要求的。一种文化越是贴近人的内在本质、内在要求,越是具有人性力,这种文化就越是受到人们的青睐,就越具有亲和力、传播力、生命力。
从人的存在属性规定来看,人是类属性、群体属性、个体属性的统一,文化当然也就要体现这些相应的属性要求。虽然不同的主体本位阶段,其属性表现重心有所偏重,但追求类、群体、个体三重属性的协同表现——从而追求三重属性的和谐发展却一直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在群体本位时期,群体本位价值观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但历史发展了,在经历了全球化与个体化发展阶段之后,群体本位价值观就还应当向上发展以通达于类价值,向下发展以通达于个体价值才行。一种群体中心价值观,若没有适当的类价值关怀,就必然隔离于不同民族国家间的差异,就往往难以获得其他民族的认同,就只会徘徊于国内而不能流行于世界;而若没有适当的个体价值关怀,就必然被个体差异所疏离,就因缺乏个体践行而在一国之内都难以普及通行。因此,文化的人性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为着人的自由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才具有深远而长久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今天,我们之所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所以提“让每一个人享受到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一个也不落下”,其实就是在向上和向下两个维度超越单纯的群体中心价值观,这当然也是文化人性力的一种综合表现。
文化的科学力。所谓文化的科学力就是文化因富涵科学内容而具有的力量。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规律的知识体系,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实践,对于人类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因此,一种文化越是尊崇科学、越是善于认同、吸纳、富涵科学成果,就越是具有内在的发展力量。
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世界各种文化,并非总是尊崇科学的。但事实证明,凡排斥科学的文化总是难以延续辉煌,因为科学是人类理解自然从而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条件。如果说文化的人性力主要内含着“善”的追求,那么文化的科学力则主要内含着“真”的追求,因为科学的本质就是揭示真理,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文化的科学性也就是文化的真理性含量。一种文化越是崇尚和维护真理,真理就越为这种文化出彩,这种文化就越是兴盛;一种文化越是蔑视和背离真理,真理就越是使其出丑,这种文化就越是衰弱。在“崇真”文化中,谬误和谎言是无立锥之地的。其实,文化的真理性要求若从主体行为角度诠释,就是待人处事要有一个客观理性的态度,就是要实事求是。只有唯实、唯真、唯理,才能实事求是,才能事成功遂。
文化的协同力。所谓文化的协同力就是文化合理处理它与政治、经济、军事等之间关系的能力。文化通过与政治、经济、军事等的协同而使协同双方同时得到提升。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与经济的协同问题凸显。文化与经济协同得好就能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协同不好,就可能两败俱伤。比如发达国家的社会,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个体精神是三位一体、高度协同的,其中市场经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过去传统的社会主义则是计划经济、集权政治、整体精神三位一体的,其中,计划经济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今天,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的改革力度和发展进步相当大,但是如果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和发展相对比较小,这就容易形成市场经济与政治制度、与文化形态的不相协调。计划经济时代在纯公有、大一统、高集权基础上形成的文化精神,是难以适应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所以,今天即使出现了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严重的道德滑坡问题,我们也一定不能通过回到过去“左”的思想巢框的方法去加以解决,而应当另辟蹊径。因此,我们提出要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既充分发挥个体能力又努力追求道德完善,强调个人权利和个人责任的高度统一,它是对传统机械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超越,应当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相适应、更相协调。
文化的学习力。所谓文化的学习力就是指一种文化因善于向其他文化学习而获得的自身发展的内在力量。一种文化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必须勤于和善于向其他文化学习。
文化的学习力作为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能力系统,它包括开放力、包容力、选择力、融合力、实践力等几个方面。要向其他文化学习,首先要向其他文化开放,且要在一种宽厚包容的心态下,通过合理选择来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并将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融合在自己的文化之中,然后自觉运用于实践。建构学习型政党是保持党的生命力的关键,建构学习型文化则是保持文化生命力的关键。因为一切进步都来源于学习。学习其他文化不是不要文化自信,它恰恰是文化自信的开端和瑞兆,是获得长久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
文化的创新力。文化的创新力即文化自有的新陈代谢发展能力。学习与创新有其内在一致性,但其差异也很大。学习常常只是为发展和创新准备条件,善于创新者必先善于学习,但善于学习者却未必善于创新。对于后发展国家而言,若善于学习,赶上先发国家是相对容易的,但要超越先发国家却较困难,因为超越是要以创新为前提的,而创新因为无经验可寻,要靠独自探索,它当然就不太容易。今天,我们要超越发达国家,仅靠学习他国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善于创新、努力发挥创新引擎的作用才行。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文化要创新首先就要立足现实勇于实践,不关注现实、没有强烈的变革要求,创新就既没有充足的动力,也无法获得新的经验。当然也要善于实践,要学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改进,边实践、边总结、边改进,如此循环往复,文化创新也就自在其中了。对于文化创新,张岱年先生提出了综合创新原则。综合创新即强调“综合”成为创新的条件,其要旨是对多种文化、文化的多重要素进行复杂的融合、会通和综合而走向创新。他认为,“所以于创造之外又言综合,因为创造不能凭空,必有所根据,我们可以根据东西两方文化的贡献,作为发展之基础。”
今天,我们已经了解自己文化的传统优势所在,这是我们前进的基础。但是,了解我们的文化缺少什么、还应当补充什么、改造什么、完善什么则也同样重要,因为这是我们超越的前提。拥有什么已成历史,优秀的东西还需继续保持,而还要什么则是我们当下和未来必须直面的现实,是我们实现超越的奋斗目标,有了这个目标我们才能动力充足,方向明确。
坚定的文化自信基于文化自身的强大实力,而文化实力作为一种综合力量,外在地表现为一种感召力、内聚力和影响力,而内在地表现为文化的人性力、科学力、学习力、协同力、创新力等方面,这些方面应当是高度协同的。我们只有通过对其他文化的学习,自觉地有的放矢地继承与发展、改造与创新,我们的文化就可能因拥有强大的实力“硬核”而显现出强大的功能,而其外化的感召力、内聚力、影响力必然是水到渠成、不彰自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