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科要论】从文化比较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2/8 21:39:13 | 【字体:小 大】 |
适合女孩子的专业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融合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国家和国家之间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凝聚起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是对西方现代化的反思和超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特色,指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它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它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既重视物质富足,又重视精神富有;既要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又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时代的伟大变革要求我们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密码。因此,从文化角度审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从思维的出发点而言,西方文化主张从“概念本质论”出发,即一切从一个原初的本质性概念或观念亦即“逻各斯”出发,在此基础上经逻辑推演建构而成。西方文化把世界分割成“善”与“恶”两部分,以西方文化特别是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为评判标准。西方文化很少考虑问题的中间及周边地带,否定多样性,否定共同性,否定共存性。基督教提出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但是上帝始终有一个对手撒旦。这个二元包括形式与实质的二元、善与恶的二元以及理性与感官的二元等。西方文化强调“你死我活”的斗争,不看重条件的作用,试图通过征服、战胜之类的斗争来体现自己的生存价值。具体而言,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西方有“他人即地狱”的哲学理念;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西方以人类为中心,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在处理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时,西方追求弱肉强食、零和博弈的游戏规则,以斗争求生存,认为国家与国家之间是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引起了强烈的贫富分化和两极对立,其引发的社会问题屡见不鲜,从其文学作品中可以窥见一斑。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尤金·奥尼尔的《毛猿》、哈里特·比彻·斯托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等都体现了当时西方社会根深蒂固的矛盾。《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固然是个硬汉形象,但其行为与实践相脱节。老人根本不去考虑自身体能与周围环境等因素处于立体的变化中,其思想固化的行为与现实悲惨的命运可想而知。《愤怒的葡萄》饱含美国农民的血泪、愤慨和斗争,反映了农场主与农工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农场主无视农工的死活,不仅榨取他们的劳动力,还一味地向土地索取,只考虑种植收益高的农作物,即使会带来土地贫瘠、甚至沙漠化也在所不顾。《毛猿》反映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之间根本无法构建共同体。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无不折射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时时刻刻、无处不在的二元对立。个体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典型个体的思想往往折射出其所在区域的文化状况。文学是反映社会的镜子,文学可谓是社会的真实写照和立体缩影。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具有追求仁爱和睦、和谐共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等特点。首先,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素来重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伦理。“仁者,爱人也”“爱人者,人恒爱之”,只有将爱推己及人,才能收获别人的爱,这也形成了中华民族亲仁善邻、睦邻友好的优良传统。其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张载的“民胞物与”、朱熹的“仁者,天地生物之心”以及王阳明的“草木皆有良知”均反映了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其根本精神是人要以爱护自然为己任,而非以控制或奴役自然为能事。再者,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先哲主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儒家理想的社会就是实现“大同”,做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最后,在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和为贵”“协和万邦”。孔子提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孟子斥责“春秋无义战”,《孙子兵法》认为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中华传统文化中没有穷兵黩武的基因,对和平的爱好和追求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血脉中。
除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现代以来的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中国革命文化孕育于近代爱国启蒙运动中,成长于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实践中,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在浴血奋战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革命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又丰富了革命文化的内涵。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人民先后创造出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等,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物质极端贫乏的环境中,以建设社会主义的极大热情艰苦创业,将常人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为现实。这些勇于开创的精神与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奋斗、浴血奋战精神一脉相承,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和平发展的进步思想。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以及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还有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需求融为一体,是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产物。
综合来看,西方文化折射出西方现代化并非科学之途。西方文化的本质是观念性假设,并根据这种假设人为地把世界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对立起来。西方通过对外殖民、掠夺的方式实现自身现代化,不仅不可复制,违背时代潮流,也完全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相悖。而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融合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国家和国家之间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凝聚起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是对西方现代化的反思和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中心论”,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文化是科学的,它产生于实践,又能被实践所检验;它是包容的,既能秉持开放态度吸纳万物,又能创造性地进行转化发展;它具有强大持久的生命力,博大精深又源远流长,绵延五千年而生生不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本质要求,必将进一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有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为世界上谋求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新选择。
|
文化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个文化: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下一个文化: 没有了 |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