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非法拘禁杀妻2009年的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中国是主宾国,中国作协组织一批作家前往,我也忝列其中。入住酒店之后看电视,发现新闻节目上屡屡出现一个圆形图案,半黄半绿像中国的太极图。问过翻译才明白,这是默克尔领导的基民盟和姊妹党基社盟组成联盟党参加竞选的标志,表示两党的亲密关系。参加过展会开幕式,我们山东几位作家去与山东有友好省州关系的巴伐利亚州访问,在奥格斯堡市的市政厅广场上,我发现地面上有一个用白色石头镶嵌而成的太极图。从德国朋友那里得知,中国的思想家老子、孔子在德国广为人知,许多家庭都有《道德经》等书籍。
德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经过了几代汉学家的翻译介绍,其中一位叫理查德·威廉的传教士厥功至伟。1897年德国人侵占青岛之后,他被教会派来传教,来后不久即被中国文化深深折服。他没为一个中国人受洗,却成了孔夫子的信徒,取名卫希圣,字礼贤,于1901年办起礼贤书院,聘请一些饱读诗书的中国人教授儒学经典。这个书院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中包括曾经担任山东图书馆馆长、在抗战时保护文物书籍立了大功的著名学者王献唐先生。卫礼贤在中国的20多年里,还把《论语》《道德经》《周易》等许多中国文化典籍翻译成德文介绍到西方,引起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就在卫礼贤以超乎寻常的热情向西方翻译介绍中国文化典籍时,中国的一些民族精英为寻找国家与民族的出路,对中国文化予以审视。他们认为,中国积贫积弱,被西方列强欺负,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很有关系,于是痛加批判,主张遗弃。这种思潮有力地助推了历史进程,导致了一些大事件的发生,让中国人的思想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已经成为绵延不绝的文化基因,百姓日用而不觉。改革开放之后,“国学热”日渐升温,许多人在先贤圣哲那里寻找文化之根,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和精神指引。
2013年11月26日,习到山东曲阜考察,在孔子研究院同有关专家学者代表座谈时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此后,习多次对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作出指示,并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扬弃继承、转化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的方方面面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留存在国人心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理念,还是时时处处发挥着积极作用。举例来说,去年以来新冠疫情在全球流行,中国之所以防控得好,一方面因为中国的坚强领导,一方面因为中国人具有家国情怀,懂得以大局为重,以同胞利益为重,服从与自律意识较强。实践证明,优秀传统文化能与当今社会接轨,也能与现代理念化合,形成推动社会前进、改善人类生活与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态。譬如,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华文化就以追求“世界大同”和“兼济天下”为己任。进入21世纪,中国领导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得到了全世界无数人的赞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些传统的关于宇宙观的智慧论断,也成为党和政府妥善解决当下生态难题时的理论参照。在精神领域,当今的人们依然能够从传统文化宝库中汲取精神动力,例如家国情怀、担当精神、仁爱之心、悲悯意识等等,弥足可贵,被人们践行。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紧张而复杂的人际关系,到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归宿,求得心灵滋润,也成为许多人的习惯做法。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时代变化日新月异,短短几十年,中国就从农业时代跨越到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眼下又在大踏步迈入智能时代。与此同时,跨世纪前后出生的年轻人正成为各行各业的新生力量,他们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前辈有很多不同。虽然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依然保持着活力,但也需要“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利用、扩充、改造和创造性的诠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激活其生命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充分弘扬,为今人所取、为今人所用。
传统文化包括了古典文学,几千年来一代代作家、诗人留下了多如璀璨繁星的杰作,形成了“文以载道”的传统。我们今天应该学习、赓续这个传统,以文学的形式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赋予中国作家的使命。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并创造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是讲好中国故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矿藏。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对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审美境界、人格情操、思维方式等等认真领会,把握其精髓,用作品沟通古人与今人的精神联系,让古老的文化基因在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中提纯复壮。
我们还要看到,进入21世纪之后,人类社会已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呈现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崭新态势。尤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方兴未艾,“元宇宙”这样的虚拟世界呼之欲出,在环境、语境已经大大改变了的今天,传统文化的文学转化面临许多新的课题和难题。我们应该抓住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这些核心问题,讲述精彩而走心的故事,创作既蕴含古人智慧又契合今人心态的作品,为人们解决思想困惑提供精神能力。尤其是要创作出更多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激励中华民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的作品。
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学转化,要特别注重形式上的创新。要将传统文化巧妙地植入、有机地化合、生动形象地表达,而不是机械照搬,生硬说教。近年来,一些电影、戏剧、美术、舞蹈等艺术作品在这方面成就突出,一些电视节目也做了大胆而成功的探索。如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巧妙运用“穿越”“闪回”等手法和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新的科技手法,打通时空,让主持人与古人对话,让古人看到其著作在后世的传播情况以及社会巨变,具有独特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让在场的一些青年学子热泪涔涔,我观看时也深受感动。在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家也苦心孤诣,奉献出了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赢得了广大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的喜欢。这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发展无穷期,创新无止境,以文学形式创造性地转化优秀传统文化,作家们大有用武之地。我们要大胆探索,守正创新,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尽最大力量让观念与手段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融合。
不忘传统,立足当代,面向世界和未来,这是当代中国作家应有的姿态,也是中国文学走向新的辉煌的必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