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传统文化焕发新魅力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2/2 6:01:55 | 【字体:小 大】 |
死亡宣告vs董小枫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理论最具标志性的创新成果之一,就是文化自信的提出,并成为“四个自信”当中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文化自信”提升到“文化自信自强”的高度,探究“自强”两字的背后,归根到底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行。
2021年7月1日,习在《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两字,字字千钧,使语义有了深刻变化,这既是新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文化理论的重大突破。
新时代十年,在一系列政策举措激活下,传统文化频频“出圈”,掀起视听风暴,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散落在大地上的遗产、沉睡在书籍中的文字都活了起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古典舞蹈再现文化之美,上演以来一票难求;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展现当代人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收视率居高不下;三星堆“上新”万众瞩目、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备受关注;以传统文化标识为设计元素的文创产品、传统服饰火遍全球事实证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无论历史有多么久远,认同感和情感共鸣都不会割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迸发出对传统文化的渴望与热爱。
如何熔古铸今,进一步让璀璨的历史文化在今天绽放光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现实课题。要加强传承,做好保护发展文章。摸清文化家底,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加强典籍整理编纂,梳理文化的历史渊源。加快文化古物保护修复,加强非遗文化、民间民俗传承保护,让特色文化传下来、活下去。在社科理论宣讲载体上,固定开辟文化专栏,推动传统文化进入学校、进入课堂。要注重融入,满足精神文化需要。加强数字网络建设,发挥用好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作用,线上线下相结合,使精神食粮让群众唾手可得。搭建文化传播平台,加大对诗词舞蹈、书法绘画、评弹曲艺等传统艺术的扶持力度,推出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电视节目栏目、一批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的文艺精品,让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的形式直击人心。要加大交流,讲好文化传播故事。举办高质量的文化论坛、文化展览等文化交流活动,凝聚广泛共识,探寻弘扬之道。广泛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在经济建设和农文旅发展中充分挖掘文化价值,开发不同类型的文创作品,借助科技媒体力量,打造特色文化IP,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文化的主体是人,传承的载体也是人。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优秀传统文化找到正确“打开方式”,千年的文化基因必将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苏ICP备12032443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571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518
中小学作文投稿:苏州日报《沧浪》副刊投稿: 苏州日报小说版投稿:szrbsiaoshuo#163.com 姑苏晚报《怡园》副刊投稿:chuxinsz#126.com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举报邮箱:jubao#subaonet.com本网举报电线新闻行风监督电话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