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反相机镜头选择过去三年,虽然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受到波折,但整体发展态势依然向好。2021年全国体育产业总产值为31175亿元,突破3万亿元,增加值为12245亿元,相较2020年体育产业总产值增加13.9%,增加值增加14.1%,其中,2021年上海市体育产业总产出已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产业增加值恢复较快增速。
随着全民健身和体育竞赛活动的有序恢复,以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教育与培训活动、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在内的体育服务业快速发展,体现出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强劲发展态势。
随着体育产业规模逐渐,我国的体育产业市场主体也发展迅速,规模日益壮大。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末,我国体育产业法人单位数40.2万个,体育产业从业人员641.9万人,分别较2018年增长67.5%和38.1%。
新华体育数据显示,50家体育上市公司2021年共实现营收2581.23亿元,实现净利润221.74亿元,相较2019年32家上市体育企业营收收入1765.76亿元,实现净利润137.35亿元,分别增长了46.2%和61.4%。其中,2021年上海市主营体育产业机构数量持续增长,达到29936家,同比增长5.31%;营收收入2390.95亿元,同比增长13.43%。
此外,头部体育企业发展影响力持续扩大。从上海头部体育企业行业分类来看,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类企业在上海市100强体育企业中数量最多,在2018-2021年各年度均占比超过50%。
在企业营收方面,2018年营收过亿的企业有111家,2019年增长至135家,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下降至128家,2021年恢复增长达148家。
在企业利润总额方面,2018-2021年上海市100强体育企业整体上保持增长态势,2021年上海市100强体育企业利润总额达到152.88亿元,较2018年增长了124.7%,展现了上海市头部体育企业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带动力。
伴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日益增长,2020年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8万亿元,相较2015年增长80%。居民人均体育消费1330.4元,相较2014年的926元增长43.7%,占当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人均消费支出的6.27%。
从数据来看,人均体育消费不仅高于同期居民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增长速度,也高于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增长速度,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城市是体育消费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模式创新、供给服务与产品创新的基础载体。
2020年8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首批40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名单,其中包括13个省会城市、3个直辖市下辖区、5个计划单列市、19个地级市。据统计,试点城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金额大部分迈过2000元大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9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便已将打造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随后的《体育法》相关条文的出台实现了建设现代体育产业体系这一任务从政策文件到法律法规的跃升。
一是全面推动运动项目产业发展。做强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两大核心产业;赋能传统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体育服务业提质增效;健全运动项目产业市场化发展机制;构建完整的运动项目产业链条;形成多层次、多样化体育赛事体系;引导不同区域差异发展、优势互补、协调推进。
二是加快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以发展户外运动作为体旅融合的突破口,将登山、露营、骑行、徒步、越野跑等作为体育旅游的重要方向。从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角度切入,以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作为体卫融合的突破口,支持上海、浙江、湖北、贵州、海南等5个省市试点。从提高青少年体育素养,深化体教融合作为体育和教育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和重要改革事项。
三是推动数字化转型,打造体育消费新场景。数据将成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发展数字体育新业态、激发技术创新活力,让体育运动不再局限于有限场地,转向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在地(体育新空间)、在场(网络休闲社交空间)、在线(运动休闲虚拟场景)”场域,催生出具有更强烈体验感和科技感,更加关注消费者体验的新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