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网站首页音乐游戏家居汽车公益旅游体育文化美食
相关文章
 教科文摘于素梅:从“双减”…
 文人与文化人-文化人工作者知…
 余秋雨“解读文化人”
 【万德隆|每日理念】努力变…
 文化人与文化志
 “文化人”一词的流行及其历…
 《大明厂督》第一千八百零二…
 终于登上《舌尖上的中国3》的…
 舌尖上的中国 让人口水止不住…
 舌尖上的下中十月第一周美味…
 《舌尖上的中国》麻婆豆腐
 秒玩游戏app
 不下载就能玩的游戏入口
 无需下载直接秒玩的游戏合集
 真正实现一键秒玩!腾讯先游…
 秒玩手游软件
 六款超美书房设计 轻松打造文…
 30款书房设计打造舒适空间
 书房装修效果图 在家享受完美…
 29款书房装修效果图小户型也…
 20款经典书房案例找不到设计…
 抖音先左手后右手左摇摇右摇…
 DJBOBO新歌《一夜情》问鼎华…
 一入电音深似海百大DJ前十都…
 汽车中文dj
 DJ周小艺近日重大音乐爆料太…
 手绘儿童汽车图片大全
 儿童画小汽车的画法
 小汽车儿童画简单
 汽车简笔画 第13集-轿车 宝贝…
 小汽车简笔画:北京车展
 2020“世界艾滋病日”国际公…
 8月国外创意海报合集 收藏
 大片即视感!快来欣赏创意满…
 公益海报设计十篇
 公益海报设计欣赏_高清大图_…
 中国旅游景点汇总!荐读!
 【旅游胜地】旅游胜地有哪些…
 夏季旅游必去地方有哪些? 国…
 期待著名景点免门票引发连锁…
 国内旅游景点排行 这些地方有…
 白岩松:体育对人的教育是巨…
 体育的教育意义这么大为何中…
 学校必须开体育课!体育运动…
 【主题教育】体育部党总支理…
 筠连县总工会在县教育工会开…
 文化自信——习提出的时代课…
 【十九大·理论新视野】郭继…
 张昭军:近代中国文化自觉的…
 中国数字科技馆
专题栏目
网络
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速递网 >> 体育 >> 正文
高级搜索
教科文摘于素梅:从“双减”谈体育教育的价值走向与创新发展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6/6 10:05:42 | 【字体:

  李俊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7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贯彻落实“双减”的反响之大、行动之快、助力之多,令人十分惊喜。当多个领域都在为积极响应“双减”政策摇旗呐喊的时候,我们所能听到的强音之一就是对体育的呼唤。体育逐渐走向德智体美劳五育正中央的学科,从被认为是“小学科”到即将肩负“大学科”重任之际,我们既需要回顾体育教育的漫长而艰难发展的历程,更要明晰它未来的价值走向,明确如何走创新发展之道。这不仅仅是对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落实“双减”的回应,更是精准把握教育对体育的真正期待和体育教育能够凸显出的价值张力。体育教育一直在不断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发挥以体育人、以文化人、以体强国、以健强国等诸多价值的不竭动力。

  体育之中已经包含教育的要素,为什么还要补增“教育”一词?此处的体育教育是从一个学科的角度谈的,并非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体育概念。“双减”既有对体育这一育的期待,更有对体育作为一个学科教育的期待,即体现出对体育这一大学科的教育的期待。

  体育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凸显着大学科的价值,努力实现着大学科本该有的功能,在学校教育“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推进,在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贡献力上,以及以体育人、以体增智、以体强身等方面都功不可没。但观其发展现状不难看出,诸多问题还在制约着体育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

  体育教育需要完善的课程体系的保障,但体育课程的系统性、协同共育的一致性、受教育者的发展性等都尚未达到理想水平,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一些短板或发展弊端。诸如,体育课程理论还不够健全,缺乏学段之间的衔接,长期出现蜻蜓点水、低级重复等现象,导致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日常锻炼习惯未能养成,享受运动的乐趣自然成了一直在追求但始终未被突破的状态。为什么有些学生喜欢体育但在体育课上的参与度不高,为什么有些学生学了12年体育却1项运动技能未达到熟练掌握,为什么体质健康增强会在初三出现峰值又同时呈现出下降的拐点,体育课程的体系化建设缺失和组织形式的单一等究竟有多大的制约性,这都是要深入思考和应对的关键问题。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当体育课程缺乏大中小(幼)相衔接的体系建立,尤其是体育课程未能呈现一体化整体设计与实施,未能呈现出从学生的发展需要而有针对性地设计,该课程就失去了生命力,学科就在被动地让学生接受知识、技能与方法,而不是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生就难以从该课程中汲取 养分,也就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体育教育能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这是其最直接的价值体现。然而,体育教育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提高,尤其是促进体质健康的增强方面体现得还不够充分,学生体质健康总体量化指标还一直处于期待出现上升拐点的边缘,甚至有些指标下降趋势一直未被遏制,有的学段或年级看似在攀升但并未一直维持。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还有的像过山车那样高低错落,即中学生的体质从初一到初三出现暂时性提升,到高一出现下滑的趋势,这说明初中阶段的体质健康提升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因自主、自愿、自觉坚持锻炼,而是因中考体育出现的体质提升假象,是一种明显的功利性带来的变化。这也说明,体育中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重视,其结果违背了设立体育中考的初衷。体育教育的功利性不淡化,就难以真正体现出其实有价值。

  体育教育的组织形式分为课内外、校内外等多种形式,课上的组织主要是班级授课制长期主导;课外有全校集体开展的大课间,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当天组织1小时课外锻炼,还有当下备受关注的“双减”政策背景下的课后服务;校外可以通过家庭体育锻炼等形式协同助力体育教育。然而,就体育课堂这一主阵地而言,课堂组织形式还过于单一,长期受行政班级授课形式的限制,学生的体育兴趣始终未能得到体现和有效发展,即便是有些学生对某项运动有着明显的兴趣,但是由于教学组织形式的单一性和大统一组织的传统性都直接影响其将兴趣提升为志趣。组织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和有效的改善。

  体育教育的主导者并非只有学校和老师,要发挥家校共育模式的功效,充分调动家庭、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真正参与到协同共育的体系之中。然而,就当前实际来看,协同育人的合力尚未真正形成,尽管从政策要求上、学术研究上都在强调和呼吁家庭、社会、学校要协同育人,但是,从体育教育呈现的结果来看,不仅合力不强,协同机制不明,育人实效也不显。学校对体育这一学科的偏见还未能彻底消除,仍有“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观念阻碍着体育教育的发展。社会尤其是培训机构唯分数现象长期存在,尽管“双减”政策出台,但仍有个别培训机构变相逆水行舟。家庭的教育力量始终未得到充分体现,有些家长不仅不支持甚至还反对家庭体育作业和自主体育锻炼。观念不转变,合力形不成,又怎能看到体育协同育人实效?学校、社会、家庭各自为战,不聚焦孩子成长与发展所需,终将看不到体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由此而论,“双减”政策出台后,当大家把关注点聚焦在强化素质教育,越来越多的机构和群体瞄准体育这一学科的时候,该学科在发展中及时有效地消除其教育弊端,建立完善的大中小(幼)相衔接的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推进体育教育赋能“双减”后更全面地育人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双重作用;优化体育教育过程,丰富体育教育组织形式,建立家校社共育机制等都为体育教育做好课后服务,乃至对促进全面育人工作扎实推进具有重要的保障性和实效性作用。

  体育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在体育教育全过程中,要始终不变地围绕学生的发展需求实施具体而有效的工作。

  一是就体育课堂而言,教材、器材、组织等体现以人为本。体育教材的内容只有经过教学化处理后才能精准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是用教材去教,而不能理解为教教材。但并非所有的老师都将其理解为用教材教,有部分是在刻板地教教材,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有的所选内容不适合学生发展特点;有的对教材的理解不到位、不深刻,出现教错以及方法不当现象。因此,“双减”后的体育教材的选择与运用要能够体现以人为本,还要凸显教材人本化特征。二是体育器材更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这不仅仅涉及器材数量、种类问题,更与质量关联度大,质量不过关,存在安全隐患,安全事故随时就有可能发生。器材的材质与学段的匹配度要高,器材的卫生条件更不容忽视。就组织而言,体育课堂组织形式长期采用行政班级授课制,但新时代尤其是在“双减”背景下,更强调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国家提出“教会、勤练、常赛”要求,课堂上的组织形式需要更加丰富和多样。如增加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也可通过体育俱乐部组织形式补充。多样化的组织形式,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运动的积极性。

  二是就课外体育而言,在课外乃至在校内参与的体育活动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除了过去的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与竞赛,寄宿制学校还有早操等,“双减”政策下,课后服务即下午3点半以后(有些地方是4点半以后等)的体育锻炼是未来课外时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需要进一步强化的。

  关于大课间活动,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简称“中央七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由此,各地积极响应大课间制度,有的甚至每天组织上下午各一个课时的大课间活动。在常态化大课间活动之中,如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除了集体性的以全校、全年级或者全班一起参与的体育活动外,更要体现个性化,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活动内容,可以走班,也可以走出本年级,按照项目选择活动场地和活动类型。

  关于课外体育活动,中央七号文件提出“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除了强化政策落实,按要求执行,还要充分考虑集体体育活动的组织方式,尽可能考虑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的倾向性,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如以兴趣小组等方式开展等。

  关于课余训练与竞赛,以往这常常是学校少数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参与的活动,大多数学生,都难以参与到这类活动之中。随着“教会、勤练、常赛”政策的提出,各类竞赛体系的不断完善,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运动竞赛和课余训练。这就要更加体现以人为本,不仅不同类型的比赛参与课余训练时间和频次不同,而且,水平或比赛等级不同,其训练的难度和承受的压力也不尽相同。因此,组织不同类型的课余训练和竞赛活动,训练内容与方式不同,要体现有针对性的训练与竞赛活动组织,还要注重为全体学生树立榜样,激励更多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既有利于竞技成绩的提高,还有利于运动水平的提升。

  关于早操,中央七号文件提出“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学生上早操固然重要,但从以人文本的角度出发,在落实早操政策的时候,其出操作息时间的规定要首先考虑到是否能保障学生充足睡眠,如果仅仅为了上早操,使得学生的睡眠受到较大的影响,且与健康促进相违背,那出早操的意义和价值就难以凸显。“双减”政策,除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也不能忽视因其他不当组织或错误的调整对学生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要充分了解“双减”的最根本要义,不能违背学校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关于课后服务,“双减”政策明确规定:“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其中一个最核心的概念就是“育人”,下午正常按课时学习结束,不让学生及时回家,而是延长了在校时间,且明确规定“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那么这个时间重点是“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进而又对两类学生提出了规定:一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二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不仅意味着对于非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就没有在课后服务时间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而且还显示出,并非所有的学有余力的学生都只参与体育活动,只是在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可以根据需求选择有开展体育类活动的方式和内容,如有些学生参与体育兴趣小组活动。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要精准定位课后服务中体育活动的人群、时间、空间与形式;另一方面需要开发活动内容丰富、难度层次有别、组织方式多样的具有针对性、适宜性、趣味性的课后服务类体育活动,才能满足特定人群的特殊需要。

  近些年,有关促进和提升体育教育质量水平相关政策出台,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也都与“双减”政策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因为任何一项教育类或学科教育类政策的出台,都会聚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强调。体育教育有关的促进政策,诸如2020年8月31日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出台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也强调指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贯彻落实好这些文件,2021年6月23日,教育部发布了《〈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再次强调:“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指导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科学、规范、高质量地上好体育课,更好地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不难看出,有关体育教育的相关政策,也都共同聚焦在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之上,一定程度上都为“双减”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这些政策的推进力度和速度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双减”能否落细、落实。

  首先,体育教育相关政策的分层推进,能为 “双减”政策奠定按层级落实的基础性保障。每一项政策出台以后,都需要推进落实,落实的路径也都应呈现自上而下的层层递进,诸如国家出台某项政策,省级政府部门需要尽早制定推进方案,进而各地市按照地方方案再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具体执行操作机构再将其落到实处。这种从国家政策到地方方案,再到区域措施,最终到机构执行的层层推进过程,应是一个必有的贯彻落实环环相扣的链条,每一环都不可 或缺,任何一环不给力,再好的政策终将减低效力。然而,在以往的从2007年的中央七号文件,到2012年的53号文件、2016年的27号文件,再到2020年的体教融合文件、两办《意见》,以及2021年的《指导纲要》,各类直接针对体育教育文件的落实中,并非都有完整的自上而下环环相扣的落实链条,有的省级政府或主管部门不重视,有的区域主管不给力,还有的是具体落实机构领导不作为,这些不重视、不给力、不作为的现象,都严重影响政策的健康可持续推进效力。而凡是落实得好的政策,都能呈现出从中央到地方的逐级有力推进特征。“双减”政策对体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地方政府、区域部门和相关学校是视而不见,还是严格遵守,这都直接影响 “以体育人”能否有效增强。“双减”背景下,各学科教育都有不同程度的触动,希望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与价值能够有更大程度的发挥,真正体现对“双减”的推动。

  其次,体育教育相关政策的分类推进,能为 “双减”政策提供按类型落实的条件性保障。如果体育教育政策分层推进是对整个文本层面来说的话,分类推进就是从政策来源类型来看该哪些部门对接制定落实方案与措施。国家制定的政策文件有的来自国务院办公厅、有的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还有的是来自多部委联合或单纯某部委下发等,无论是哪类文件都需要认真贯彻落实。就地方而言,有的直接需要地方政府向下层层推进,有的需要地方体育、教育等具体行政部门分层落实。分类推进需要建立相关机制,设立有力推进落实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这是国家政策有效贯彻落实的基本保障。“双减”政策是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地方政府需要着实推进,既需要地方党委和人民政府率先出台落实政策,还需要教育、体育等相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与组织研究具体推进方案,针对体育教育的高质量赋能课后服务,需要对服务对象的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标准等做出强有力的规定和严格意义上的把关。否则,“双减”后的体育教育赋能课后服务工作会流于形式,会走进误区,甚至会畸形发展。

  最后,体育教育相关政策的分项推进,能为 “双减”政策积累按专项落实的资源性保障。所谓分项推进,主要是指从专项或专题的角度建立推进机制,将相关政策要点具体落实。就体育教育相关政策而言,从专项的角度有如学校体育等较大类的,直接围绕学校体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分项落实;有某项运动如校园足球等较小类的,针对校园足球的各项工作开展扎实推进。无论哪种类型其推进落实的共同点就是将其中的政策要点确定好内容、把握住方向、建立起策略,要把“是什么、往哪去、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搞清楚、弄明白才能真正将相关政策落细、落实。“双减”并非直接针对体育教育的政策,但给体育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且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以后,尤其是对于选择体育课后服务项目的学生,体育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的丰富与拓展,体育课后服务的过程把握和质量提升等都不容忽视。体育扮演好重要的角色,担当起育人的重任,助力“双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发挥重要的政策引导和强力推进作用。

  “双减”给体育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要客观研判,实际上还有不可回避的严峻挑战。在大教育环境的迅速调整下,体育教育的价值追求需要更加明朗与服务于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需求。不是对原有价值的修修补补的简单操作,而是需要将体育教育的价值要素之间的内在的联系、共同的目标、操作的难题等进行系统梳理,厘清体育教育的价值体系中永不改变的追求、动态发展的追求,以及优化完善的追求究竟都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这既是“双减”基于体育教育发展的一次深刻反思,也是体育教育服务于人才培养的实有价值体系的深度剖析。对体育教育价值追求的重塑,是体育助力贯彻落实好“双减”的必然选择。

  在体育教育的价值体系中,有永恒不变的,无论时代发生变化,还是人的需求发生变化,它都不会发生改变,那就是体育教育的“以体育人”价值,没有任何力量使其改变。体育教育可以说重在育人,是全面育人,育全面发展的人。

  全面育人有两层含义:一是全体学生接受体育教育,体现人人,无论是正值生长发育期的普通健全的孩子,还是生长发育存在某种缺陷的特殊儿童,对每个人来讲,接受体育教育乃至优质的体育教育应该是公平可及的,不可忽略全体学生的“全”字,每个学生在“以体育人”的教育过程中都应该有所发展。二是每个学生都能在育体、育智、育心中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就“育体”而言,“育体”是体育最根本的价值,通过参与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体魄强健是最明显的标志。具体而言,就是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发育良好,且因体育锻炼而优化发展。体质不强,何谈栋梁,增强体质是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的根本和基础性保障。“育智”意味着体育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智力的发展。“以体育智”的功能和价值也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并给予明确定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教育部下发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全面把握体育的‘育体、育智、育心’综合育人的价值。”体育运动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增强人的智力水平,首先,智力与体力辩证统一,智力的增长和发展需要良好体力的支撑,没有好的体力,智力发展失去了根基和意义。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提升体力,等于为智力水平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优越的环境。一个体力不强或者是体弱多病的人,其智力发展也会或多或少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体育锻炼能为人们学习提供充沛的体力和精力,为智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 基础。而这些都是由于体育锻炼能够增加大脑皮层的厚度,使脑细胞的树突增多,提高脑细胞的反应速度。其次,锻炼促进脑功能改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够改善左右大脑功能,增强人的分析、思维、想象、判断等能力,综合提升智力。其根源在于,运动可降低皮质醇含量,有助于提高记忆力和专注力,提高学习效率等。“育心”是通过体育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的维度十分多元,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 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习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的“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其中除增强体质外,其他三个方面都聚焦心理健康。享受乐趣是一种幸福体验。除此之外,运动能够促使身体合成血清素和多巴胺,这些决定快乐情绪的脑内化学物质,能够帮助改善抑郁,舒缓压力。

  育全面发展的人,聚焦服务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两办《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体育在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且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除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体育还能有效促进其他几育的协调发展。在《体育之研究》中就明确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他还说:“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体育不仅能够提升人的体质水平,学会健体;增强人的社交能力,学会办事;促进人良好品德的养成,学会做人;促进人的智力的发展,学会求知;提高人的美育素养,学会审美;提升人的劳动能力,学会劳动等。在育全面发展的人的价值体系中,体育是难以被取代的一育。

  在体育教育的价值体系中,也有动态发展的价值追求,体育教育的“以文化人”价值,是随着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加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工作,逐渐在体育教育体系中也要求“三进”,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2021年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课程,对于帮助学生强身健体、涵养情趣,促进健康行为习惯养成和身心和谐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作用。”“课程教材在厚植中华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增强社会关爱、提升人格修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育人功能显著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更加 坚定。”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武术、中国式摔跤、传统健身功法等传统体育,要求教师担当其传承的 重任,通过传承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汲取其精华,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乃至积极参与并主动担当传承的自觉。

  “以文化人”,这里的“文”具体指的是什么?这里的“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以文化人”呈现哪些特点?它和“以体育人”是何种关系?如何精准把握“以文化人”?这系列问题都需要深入探讨。所谓“文”有广狭之分,广义上是指“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的是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所谓“化”就是教化、潜移默化,一方面是受文化的洗礼,人在心理认知层面发生变化,诸如观念上转变,认识上提高,思想上重视,内容上理解,目标上明确等一系列的受教育过程与结果的呈现,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意识与认知不断变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从不强到强等的过程与结果的集中体现,以及对文化的掌握与传承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就“以文化人”而言,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的教化、以体育人的补充、以史为鉴的前行,所以“文”“体”“史”与“人”“育”“鉴”呈现两条有形与无形交替的逻辑主线,体现在文化、体育、历史的大载体中,对人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与文化传承。首先,以人为本的教化。是要体现尊重差异,区别对待,分层、分类、分项教化,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具有明显的认知发展规律、生长发育特点,以及各自的兴趣爱好与运动需求。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再通过“文”或借助“文”去实施教化过程,才能更加体现“以文化人”的适宜性与实效性。其次,对于“以体育人”而言,实际上是体育教育的永恒价值,但文化的传承可以对其进行补充。说到底,“以文化人”之结果也是要体现育人,只是载体更加具体,更加突出文化的内隐性育人价值体现。第三,以史为鉴的前行,实际上是在表明发展的方向性。“以文化人”,能为人才培养奠基、铸魂。

  在体育教育的价值体系中,除了永不改变、动态发展的价值追求,还有一类值得挖掘与推动的价值追求,那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也随着国家、社会、人民等对体育教育的需求发生的改变或提升,体育教育的价值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从而得以升华。诸如,体育强国建设对体育教育有着更高的要求,体育教育的价值追求也应通过优化完善有着更好的呈现,更好地体现出体育促进强国建设的价值,以呈现出“以体强国”的价值追求。2017年10月18日,习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健康中国发展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到2030年,实现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名”等。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人们的共同追求。在永恒不变的“以体育人”有效促进健康的价值追求基础上,“以健强国”是一种更高的,也是一种更加优化完善的价值追求。据此,追求健康便成了每个人的使命和担当。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先实现健康梦。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健康梦可以促进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以及增强爱国热情,为实现中国梦奠定身体基础、精神基础与思想基础。习强调,人人享有健康是全人类共同愿景,也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人人享有健康,不仅要拥有健康意识、健康行为,还要有健康技能,并能有效促进健康,助力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体育教育不仅要有效促进其自身的健康,还要积极培养指导他人健康的能力,增加一份影响和促进他人健康的责任担当,促进人人健康的目标实现。学校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以及使其具有指导他人健康的能力与担当精神,助力健康中国目标的达成,正是“以健强国”的育人价值体现。

  基于新时代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的进程不断推进,如何优化和完善体育教育的价值追求,需要把握好突破的重点。“以体强国”要突破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思想上、认识上,就是通过体育教育强化青少年学生的家国情怀,要以强国建设人人有责的思想参与体育教育各项活动,并提升自己的体育素养。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体育强国,为什么要提出建设体育强国,通过学习体育学科课程如何理解、把握和践行助力体育强国建设。“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以健强国”要突破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意识上、行动上,就是要始终坚持健康第一,高度重视健康的重要性,彻底转变不健康的错误观念,并能积极践行健康观,在健康意识的引导下践行健康行为。当然,健康知识、健康技能也都不可或缺,这些在健康教育过程中都能基于学生的特点与发展需求进行有规律的教育。

  体育教育优质发展不仅是“双减”落实所需,更是时代的呼唤,它的优化程度和带来的影响,远不只是对体育学科做出多大的贡献,它涉及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庭的需求与质量的改变。体育教育如何借“双减”政策之东风,扬快速发展之风帆,是新时代需要聚焦的重要理论问题,更是体育教育实践推进发挥重要价值的关键所在。

  体育学科究竟该如何实现有效发展,优化发展路径,是体育教育发展的着力点。“双减”政策出台后,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人群将着力点放在了课后服务具体要做什么、怎么做上。体育教育优化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十分多元。围绕“两全”优化路径:一是要瞄准原有常规路径的优化,诸如体育课、大课间、课外锻炼等全体学生都参与的各类学校体育活动,将其优化,既要注重“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目标的落实面向人人,还要将“教会、勤练、常赛”系统连贯地落细、落实、落全,使体育教育更有目标感,更具系统性。具体而言,体育课要能够围绕学、练、赛、评呈现一体化新样态,优化体育课堂结构,打造高质量体育课堂。新样态体育课“学、练、赛、评”一个都不要少。体育课堂教学有多种形式,为确保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学、练、赛、评”需要系统呈现并形成闭环,下一节课应该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组织新的“学、练、赛、评”。新样态体育课“学、练、赛、评”需要明确主线。体育课堂教学主线要非常鲜明,无论是学与练,还是赛与评,需要紧紧围绕育人目标展开和组织各项活动,尽量避免形式化地组织“学、练、赛、评”。大课间要体现在全员参与、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间充分。人员“多”,尽可能全员参与,小学一年级、高三毕业班也不例外,老师们最好也能自觉锻炼。结构“全”,尽可能达到完整,既有准备性活动,又有基本的中强度运动,还需要缓冲性调整。内容“好”,尽可能适合学生,最好是学生喜爱的、符合特点的、合理搭配的、技能兼顾的运动。形式“活”,尽可能丰富多样,可有做操、跑步,也可有班级集体活动或兴趣小组活动,还可自主锻炼。时间“长”,尽可能充分利用25分钟大课间的至少15分钟,30分钟大课间的至少要保证20分钟的时间全部用于体育锻炼,其他留出约10分钟的时间调整或机动。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安排一小时课后锻炼。国家规定纳入教学计划里的体育锻炼就应该有组织、有纪律,且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锻炼中得到发展。锻炼的内容需要有规划、有方案,尽管不像体育课那样写完整的教学设计或教案,但也不能随意安排,既要考虑到该时间段的活动特点和内容选择适宜性,更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特点与运动需求,更灵活地组织开展。二是“双减”政策出台后,对于课后服务体系中的体育活动而言,要确保活动质量,需要呈现个性化的活动内容、丰富的组织形式,也需要有明确的达成目标,甚至有一定的活动效果标准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课后服务体系中的体育活动的重要意义。任何形式化的体育课后服务,任何功利性的课后体育活动等都难以达到体育对人的发展促进的价值。

  体育教育发展最终要指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发挥其重要育人价值,将优化发展路径作为体育教育发展的着力点显得十分迫切。

  体育教育能够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体育教育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关键因素是体育课程与教学,因此,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程度直接影响着体育教育的质量与发展。要有效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体育教育的发展速度也要加快,归根结底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要不断推进。对于教育类改革而言,基本上呈现每十年一个轮回的规律,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同样包含其中。每一轮的改革都能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看到体育课程教学总体要求的变化、结构内容的优化、实施评价的变动,发生改变是诸方面共同聚焦的特点。而更具层次感的即变化最大的可能还不在于某方面的修修补补,而是聚焦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内涵的提升。也就是说,假如多轮改革仅仅表现在一些量上的积累,层次感不突出,那么改在最深处的、能够带来更大变化的一定是发生质的飞跃。具体而言,就是体育课程教学要在其改革内涵上有所突破。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内涵提升更加体现系统性。一体化是最关键又是最系统的内涵体现。体育课程教学长期存在学段之间缺乏衔接性,体育学习存在蜻蜓点水、低级重复等不良现象,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参与度不高,对运动技能也存在有些学生学了12年未掌握一项的突出问题。学生的体质改善程度也不容乐观,究其根源,与多种因素有关,但能否发挥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合力起着关键性作用。为此,体育课程从“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四个方面体现一体化综合改革,才是解决体育课程教学长期遗留的疑难问题的突破口。体育教育发展的层次感也将因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而更加凸显。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内涵提升更加体现思想性。人本化是充分体现以人文本,从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到体育课程的有效实施,不可回避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因此,任何为了课程而课程的机械性强制、硬性的设计,难以整体凸显体育课程教学所能发挥的育人功效。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要从思想深处发生改变,即体现思想性,突出人文性。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说到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的改革,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实际确立课程理念,设置课程目标,调整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实施,完善课程评价,这样的课程将来一定是有温度的课程、有高度的课程。任何脱离人本化思想的改革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体育教育发展必将随着体育教学改革思想性的体现而不断呈现出层次感。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内涵提升更加体现传承性。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本土文化,即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就体育而言,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武术、中国式摔跤、养生功法等是最典型的代表。然而,体育教育发展至今,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对文化的传承,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层面,势必会造成体育教育完整性的缺失。通过传承传统文化,强化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对家国情怀的滋养,对民族气概的张扬。体育课程教学不能脱离体育文化的教育,“以文化人”是文化传承的要义。如果说体育教育发展要充分体现其层次感,那一定是需要根植于内心的文化传承得到了重视并得以践行。

  当我们以往谈及体育教育发展的满意度时,会不约而同地指向学校体育的教育过程与结果。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庭、社会、学校协同共育的责任担当越来越明确,体育教育发展的满意度的衡量因素也应随之发生结构性调整。从大教育来看,只要有体育的地方,就应该有“以体育人”的体现,学校、家庭、社会凡是开展体育活动,都不可忽略育人。育人工作做得好,体育教育发展满意度也会随之提高。

  学校固然是育人的主要场所,其开展的任何体育类活动都要充分把握育人时机。学生参与上早操需要早起,要养成一种习惯,无论冬夏都要能够坚持,当早操作为一种常规锻炼,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自觉、自愿、主动锻炼习惯,后续是否有强制性都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的话,“以体育人”的效果已经有所显现。体育课是体育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其优劣更直接关系“以体育人”的成效。在体育课上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无时无刻不渗透着育人元素,甚至老师的一个眼神或一个竖起的大拇指都能传递关心、鼓励。大课间和课外体育锻炼多数情况也是有组织的集体类活动,在教会、勤练、常赛系统组织的过程中,重点突出的是“勤练”中的“练”,当然,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常赛”中的“赛”的活动组织。在这种具有明显的组织特点的体育锻炼式活动中,育人的重点实际上聚焦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认识的不断提高,参与度加大,从被组织、被安排活动形式、活动内容、活动时间,到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形成自觉、积极主动地锻炼促进技能掌握。“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一方面可以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参与课后锻炼,进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加大与加快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力度和速度;另一方面学生有各自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在课后服务性活动中选择并坚持体育锻炼时,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专业性指导过程中,依然不能脱离育人,要将“以体育人”渗透到课内外体育学习与锻炼的一切活动之中。学校体育竞赛无论是以往的每年举办一次的常规运动会,还是各专项的周周赛、月月赛等的校园体育竞赛活动组织,或是当前逐渐被大家认可并快速推动的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全员运动会等,只要有比赛的元素,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和体育的价值体现就无处不在。诸如团队意识、拼搏精神等都能自然而然地渗透其中,当然,教师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学校体育在“以体育人”方面体现得越充分,对于学校这一责任主体来讲,体育教育发展的满意度会随之提高。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个受教育场所,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体育不可或缺,而家庭体育的育人价值也要充分彰显,它对孩子们成长的影响不可低估。因此,家庭体育的开展内容、形式等也都应该是科学的、规范的、适宜的和有效的,家庭体育锻炼活动开展过程中的育人也应成为必然。就家庭体育而言,包括带有规定性的家庭体育作业,也有家庭成员的自主锻炼,对于家长而言,协助学校支持并鼓励学生完成好体育作业的同时,也需要不失时机地发挥教育的力量。除此之外,家长积极主动地陪伴孩子一起运动,自己注重运动习惯的养成,自然就具有身教胜于言教的功效,对孩子养成锻炼习惯、激发形成运动兴趣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当家庭体育的教育力量彰显以后,自然也会增添体育教育发展的满意度。

  社会也是学生发展与成长的大舞台。社会体育尽管是以群众体育为主,但学生参与社会体育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无论是参与社会体育俱乐部活动,还是参与社会机构组织的各类体育竞赛,其中的教育因素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社会体育活动组织的有青少年儿童参与的各项体育活动中,不可忽略体育的育人价值的体现,趣味性、科学性、规范性固然重要,确保公平、公正的竞争性比赛活动的组织也尤为重要。离开教育主要因素的体育难以达到“以体育人”目的。国家提出并重视体教融合,一定意义上来讲,是有效促进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社会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强化育人,对体育教育发展满意度提升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体育教育发展满意度高低以前主要反映学校体育发展水平与质量优劣,大家的期待也多指向学校体育,而未来应该有所不同,也希望有所改变。家庭与社会未来都需要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通过体育更好地实现“以体育人”,为此,体育教育发展的满意度也同样与家庭、社会开展体育活动的好坏直接关联。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肩负起“以体育人”重任,体育教育发展才能更扎实,其满意度也将不断提升,满意度越高,自然也就更加凸显多方合力下的“以体育人”功效。因此,体育教育发展满意度将不断地从仅指向学校,到集中体现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结果,既是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也是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的合力效应,提升体育教育发展的满意度是当前也是未来值得深入探讨的关键课题。

  “双减”政策的出台对体育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它对体育教育也有着多元期待,体育教育的价值也将随着“双减”的落实,更加凸显其永恒不变的、动态发展的以及优化完善的综合性价值追求。体育教育发展希望从着力点瞄准“两全”,层次感聚焦一体化改革,满意度集中体现家校社协同育人。

体育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体育:

  • 下一个体育: 没有了
  •  
     栏目文章
    普通体育 教科文摘于素梅:从“双减”谈体育教育的价值… (06-06)
    普通体育 白岩松:体育对人的教育是巨大的体育是中国此… (06-05)
    普通体育 体育的教育意义这么大为何中国家长无视?因为… (06-05)
    普通体育 学校必须开体育课!体育运动对孩子成长的好处… (06-05)
    普通体育 【主题教育】体育部党总支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 (06-05)
    普通体育 筠连县总工会在县教育工会开展经审工作专题培… (06-05)
    普通体育 新浪体育_百科 (06-05)
    普通体育 可转债转股价格下调是利好吗 是怎么计算的? … (06-05)
    普通体育 体育新闻报道_体育新闻网_滚动_今日_搜讯网 (06-05)
    普通体育 新浪网体育新闻传播研究 (06-05)
    普通体育 新浪体育nba新浪体育 (06-05)
    普通体育 培养终身运动习惯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目的--健康… (06-04)
    普通体育 2022考研体育学:体育概论-目的与目标的关系 (06-04)
    普通体育 「 儿童体能 」体育教育的目的父母应该了解! (06-04)
    普通体育 体育课不只“跑跑跳跳” 重点培养全面素质 (06-04)
    普通体育 共绘全民国防教育新图景——专家解读《关于加… (06-04)
    普通体育 福建启动2023年省级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质量… (06-04)
    普通体育 体育是这世界最美好的教育! (06-04)
    普通体育 体育对于青少年美育意义的作用(体育对于青少年… (06-04)
    普通体育 CBA传达学习体育总局关于全国足球领域教育整顿… (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