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界之圣骑士《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里有一条评价:“他这些著作在当时曾被体育学科普遍采用为教科书,在我国体育界有很大影响。”这个在史册留名的“他”,就是体育教育家吴蕴瑞。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先后撰写了《运动学》《田径运动》《体育建筑与设备》《体育教学法》等体育学科著作,并合作出版了《体育原理》,这些著作将科学的视野带入当时重实践轻理论的体育界,“濯去旧见,以来新意”。
吴蕴瑞以科学方式打开体育大门,将体育视作一种特别的教育手段,并将这种方式从“小众”推广至整个社会,让体育成为人们自我提升、融入社会的一种方式。他因此获得了很多赞誉:“我国现代体育科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体育教育的开拓者之一”,这些赞誉放在他身上并不夸张:在近60年的教研生涯里,他将学术触角延伸到体育学的各个领域,包括运动力学、运动解剖学、体育原理以及体育建筑与设备方面——他的学术履历上最常见的两个字便是:“第一”。
2018年,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首次选出68位“上海社科大师”,吴蕴瑞入选其中。这68位大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上海社科界辛勤耕耘、潜心治学,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和享有崇高声誉的已故名家大师。
2022年是吴蕴瑞先生诞辰130周年,也是他受命组建的新中国第一所高等体育学府——上海体育学院建校70周年。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上海体育学院首任院长吴蕴瑞先生。
吴蕴瑞(1892~1976),字麟若,江苏江阴人,我国著名体育教育家,一级教授,中国体育理论研究的奠基人,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吴蕴瑞先生是上海体育学院首任院长,兼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副主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兼上海分会主席、中国体操协会主席、上海市体委副主任等职。
吴蕴瑞先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投身于中国体育事业,是中国第一批体育专门人才。1925年,他以中国第一位体育专业官费留学生的身份赴美深造学习,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医科主修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深造体育学,师从美国体育理论界权威人士威廉士教授,后获得硕士学位;此后赴英、法、德三国考察。1927年回国,入中央大学,执教近20年,担任体育科、系主任近10年,是中央大学体育系的灵魂人物。在他的带领下,中央大学体育系开创性地建立了较为系统、完备的现代高等体育教育教学体系,中央大学蓬勃开展的体育活动一时成为当时社会体育发展的风向标。
1952年,吴蕴瑞受命组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体育学府“华东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上海体育学院),任院长一职长达24年。他为上海体育学院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为推动中国现代体育教育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长期的体育高等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吴蕴瑞先生将现代化科学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相结合,逐渐形成了“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为核心的体育思想体系。其中蕴含的深厚哲理,不仅对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作用,也对21世纪我国体育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随着西方先进体育思想的不断流入,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军国民体育遭到批判和反思。在此历史背景下,留美学者、自然体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吴蕴瑞通过培养学生、著书立说,广泛系统地传播自然体育思想。吴蕴瑞先生主张:“体育的本质目的在于教育人”、“体育是教育和文化的一种形式和方法,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等,其自然体育思想逐渐为国人所认识和接受,并逐步推广,扭转了当时以军国民体育思想为主导体育教育发展状况。先生曾说:“一社会之中,若人民全体均在自由平等之地位,则其社会中体育之色彩,完全将由社会进化之程度而转移。”吴蕴瑞先生的体育理念最终成为现代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的主流思想,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
吴蕴瑞先生坚持“身心一统”思想,他强调身体的健全与精神的完善需统为一体,应把强化体质与保持健康融于教育之中,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等观点,深刻揭示了体育与身心发展的辩证关系,充分体现了体育在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方面的独特价值。
吴蕴瑞先生率先提出“体育学术化”主张。他强调体育的科学教育和学术研究,呼吁“科学家应与体育家携手,以解决体育上一切疑难问题”。为此,他身体力行,将体育学术研究建立在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基础上,陆续出版了《田径学》《运动学》《体育教学法》《体育原理》《体育建筑与设备(上)》等著作,其中,《运动学》更是首开了国内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之先河。他的研究对推进中国近现代体育系统理论的建立和体育科学化研究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吴蕴瑞先生积极倡导体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20世纪初,国内体育发展目标不明,乱象丛生,国民体质衰弱状况未得改善,吴蕴瑞先生秉着忧国忧民之心,批评当时盛行的选手制和锦标主义,倡导体育的普及化发展之路,提出了学校体育和全民体育的理念,并为此奔走呼号。1932年,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体育会议,会议提请由吴蕴瑞、袁敦礼、郝更生三人起草《国民体育实施方案》,就如何发展国民体育制定了系列具体的措施与方法。至此,体育普及化由学者思想上升为国家体育政策,影响深远。
1892年2月20日,吴蕴瑞出生在江苏江阴县峭岐乡笆斗桥。6岁随父受启蒙教育,后入学堂就读,16岁就读于苏州第一师范学校,1915年底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16年,吴蕴瑞胸怀体育救国之理想,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专攻体育学,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体育专门人才。
1916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增设体育专修科,成为中国第一个开办高等体育专业教育的学校,开时代风气之先。首批招生23人,吴蕴瑞榜上有名,学制两年。体育专修科主任麦克乐先生是中国近代体育史上有名的外籍体育专家,也是吴蕴瑞的第一位学术导师。吴蕴瑞深受其自然体育思想的影响。
麦克乐(C.H.Mcloy)是哈佛大学体育专科的毕业生,获美国玛利阿大学硕士学位,1913年起作为美国基督教青年会体育干事在华传播西方体育,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主任、东南大学的体育系系主任等职。
1924年,江苏教育厅破天荒为体育专业设置了一个留美学生名额,这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官费留学体育的名额,报考者众多,吴蕴瑞独占鳌头。
1925年,吴蕴瑞远渡重洋,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主修《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经过严格挑选,进入由体育系主任、美国体育理论界权威威廉士教授主持的体育原理研究班攻读。1927年,由于出色地完成了相关课题,被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
1927年10月,吴蕴瑞回国,受聘南京中央大学,任讲师兼体育专修科主任,时年35岁,从此开启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高等体育教育生涯。
吴蕴瑞在留学归国后便提出了“体育学术化”主张,倡导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研究和实施体育。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他学术研究的重要时期,著有《运动学》《体育原理》《体育教学法》《体育建筑及设备》《田径的运动》等多部体育学术著作,翻译大量资料,在《申报》《大公报》《体育季刊》等十余种主流媒体刊物上发表文章百余篇。
“这些著作在当时曾被体育学科专业普遍采用为教科书,在我国体育界有很大影响。”
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壬戌学制》,军国民体育开始没落;1923年,《新学制课程》颁布,正式把体操课改为体育课,此时,吴蕴瑞已完成《运动学》初稿;1930年,经过修改和完善正式出版。当时,“各国坊间,尚无此项著作。”(《运动学·引言》)
“余尝聆吴师言,其著《运动学》一书也,曾专向理学院物理系听课四年,复结合人体解剖学的知识,在运动场上,细心观察各种运动动作,深入思维,每有所得,即援笔记之。经长年积累,反复验证,始写成此书。”——刘汉明《吴蕴瑞师传略》
“《运动学》不仅在当时体育落后的中国视为首创,亦远远超过同期国外其他运动学著作。”——《中华体育之最》
《运动学》提出了以科学解决体育疑难问题的主张,开我国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之先河,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极具前瞻性。
早在二十年代,吴蕴瑞就已重视并开始研究运动生物力学,编著了中国第一部运动生物力学书籍《运动学》。他的论著较多,为学术界所推崇,他的体育观和学术思想对当时中国体育界有较大影响。
1990年出版的《中华体育之最》称:“《运动学》不仅在当时体育落后的中国视为首创,亦远远超过同期国外其他运动学著作。”
《体育教学法》,1933年由上海勤奋书局发行,“历5年之久,教授共5次,渐渐扩充,逐步修改,即得此本”。
此书提倡以自然主义为中心的体育理论,主张“通过身体的运动来教育人”,强调把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定位于学生的发展之上,为中国体育教育发展昭示方向。
1933年9月,吴蕴瑞与袁敦礼合著的《体育原理》由上海勤奋书局出版。其身心一统的和谐发展论和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思想使其著作成为了20世纪30年代体育理论著作中的经典之作。
清末民初,国内体育事业发展缓慢,且土洋混杂,乱象丛生,国民体质不强,普及体育有名无实。在此背景下,吴蕴瑞敢为天下先,针砭时弊,正本清源,并身体力行,积极倡导和推广普及大众体育,为改良国民体质而呼吁奔走。在此一系列活动中,吴蕴瑞逐渐走到了中国近代体育舞台的中央地带。
1929-1937年间,吴蕴瑞曾先后担任《体育杂志》以及两本同名的《体育季刊》的负责人。《体育杂志》的主办方是中央大学体育研究会,《体育季刊》由体育改进社和全国中华体育协进会各主办一本。三本杂志都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而主编一职则是吴蕴瑞先生。吴先生借助刊物之便,大力推广体育理念,传播体育思想。
1929年4月16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针对体育而专门制定的法令《国民体育法》通过。为贯彻体育法令,1932年8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体育会议,会议提请由吴蕴瑞、袁敦礼及郝更生三人起草《国民体育实施方案》,具体的制定了系列措施与方法。
中国在1910年-1948年间共举办了7次全国运动会。1932年,吴蕴瑞被聘为教育部体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933年担任全运会筹委会副总干事,连续参与第五、六、七届三届全国运动会筹备工作。
中央大学是我国近代社会学科最齐全、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大学。吴蕴瑞自1927年进入中央大学后,执教近20年,担任体育科、系主任近10年,是中央大学体育系的灵魂人物。在中央大学体育期间,利用学校的影响力,促进了中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央大学体育系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不分轩轾,时有“北师大、南中央”之说,两者皆为引领中国近代社会体育发展潮流的标杆。
中央大学体育教育十分重视体育科目的设置,形成了较为健全、科学的课程体系,为后来高等体育教育课程设置提供了模板。其规定体育科与其他本科专业一样,修业年限为四年,开设有生物学、生理学、应用解剖学、体育原理、急救术等必修课程。吴蕴瑞还特意将物理一科列为体育科必修科目,这在当时学校体育系的课程设置中独树一帜。
作为当时体育教育的主要阵地,中央大学体育活动也较为丰富,学校体育代表队成员频频在各类体育赛事上夺冠。
△1929年3月,获得首都足球联合会甲组锦标中央大学足球队合影(二排左一为吴蕴瑞)
1952年,教育部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院系大调整,将南京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三校的体育系科调整合并,组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体育学府“华东体育学院”,即上海体育学院的前身。11月,政务院正式任命吴蕴瑞教授为院长。
以“为祖国培养专业的体育人才”为目标的华东体育学院,最初选址在上海梵皇渡路(现名万航渡路)1575号 原圣约翰大学内,翌年春又在上海华山路630号华东交通专科学校内开设二部。1956年2月,更名为上海体育学院。同年6月,乔迁至上海清源环路650号,校舍建筑面积共44382平方米。
学校成立之初,吴蕴瑞教授以其高尚的品格,渊博的学识,求贤若渴的精神,在体育教育界树起了一面旗帜。当时上海体院人才荟萃,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体育教育专家和学者,如张汇兰、金兆钧、吴邦伟等知名教授都位列其中。这些前辈们共同为上海体育学院发展奠定了基础,描绘了蓝图。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体育高等学府,吴蕴瑞院长从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开始,到引进高水平的师资,重视学科建设,努力提高办学水平。他呕心沥血,踔厉奋发,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
吴蕴瑞教授治学严谨,不仅长于体育理论,还兼善技巧运动。吴蕴瑞十分重视教学工作,即使担任院领导工作以后,依然深入教学训练第一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称赞“吴先生上课,理论联系实际,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易懂易学。”
△吴院长为进修教师讲线年举行科研论文报告会,吴院长审阅指导学生陈及治论文
吴蕴瑞与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交谊甚笃。两人相识于中央大学,惺惺相惜,过从甚密,曾有“徐悲鸿的马,吴蕴瑞的牛”之说。徐悲鸿曾为吴蕴瑞画展写序,并赠佳作多幅,其中一幅为《负伤之狮》。该作创作于抗战期间,两人谈论国难民情之时,徐悲鸿即兴挥毫,立时而作,竟成稀世精品。解放后,在徐悲鸿纪念馆落成之时,吴先生将《负伤之狮》等一批名画捐赠,但心有不舍,夫人吴青霞临摹《负伤之狮》一幅,以作纪念,一时传为佳话。
吴蕴瑞与妻子陈淑贞育有三子一女,解放后妻子因病去世,在画家黄若舟的撮合下,与吴青霞结为伉俪。吴青霞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老先生(她对丈夫的尊称)平时讲学著作以外,酷嗜书画,早晚临池作画,从不间断。”吴青霞还出示了吴蕴瑞挥毫的照片以及部分作品,并自豪地说:“老先生的书画相当出色,在体育界是少有的。我们的结合,正是由于这一点。”
△全家福(左一为长女吴耀彤、右一为长子吴承砚、右二为次子吴翼、右四为夫人陈淑贞、左四为幼子吴承建)
1976年4月10日,吴蕴瑞先生与世长辞,享年84岁。生前任民革上海市委常务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第1-5届人大代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上海市分会主席、上海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毕生致力体育教育事业,首创上海体育学院并任院长长达24年之久,在长期的体育高等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凝成了以“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为核心的体育教育思想,吴蕴瑞体育思想宛如一盏明灯,照耀着中国体育发展之路,为后世垂范。
1986年11月,为纪念吴蕴瑞先生,上海体育学院在校园内建造了 “蕴瑞亭”。在35周年校庆当日,邀请吴青霞先生莅临,举行了隆重的揭幕典礼。
1992年11月,在建校40周年校庆之际,吴蕴瑞塑像落成典礼在恒仁路200号校园内隆重举行。2007年,在校庆55周年之时,在老教学楼前,又立雕像一座。洁白庄重的吴蕴瑞先生塑像伫立在校园,慈眉善目,注视着身旁走过的上体人,激励着上体人不断进取!
2007年1月,上海体育学院“吴蕴瑞体育教育思想研究会”成立,并召开首届吴蕴瑞体育教育思想暨现代体育教育改革研讨会,与此同时,编辑出版了《吴蕴瑞文集》。
2018年5月,为纪念上海社会科学界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学者,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评选并公布了首批68位“上海社科大师”名单,吴蕴瑞先生为体育教育界不二人选。
吴蕴瑞院长曾对上体的学生们说:“君等一生事业之成功与否,首视学生时代之是否讲体育。吾人理想,不必望我国出特殊之选手,足以超过万国运动大会之成绩,而甚望全体青年皆重体育,爱运动……使我国男女学生皆然,不数年而为强健之国民矣”。先生的言论中蕴含着体育生活化的鲜明思想。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