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e夫人真面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科教兴国,人才的归属是关键,中国的教育必须培养有中国心、具民族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希望广大教师能够“教育和引导学生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意识到肩负的责任,牢固树立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立志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人才”。现阶段,最新的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将“三种文化”作为青少年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期通过发挥“三种文化”凝心聚魂的功能,将青少年培养成为深度理解、认同和热爱中华文化,具有家国责任意识的一代新人。
完整的品德心理结构由知、情、意、行、心构成,认知是起点,价值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只有通过价值澄清,才能真正认同这种文化,从而将其内化成个人的道德倾向、态度、情感、动机,乃至坚定的道德意志,成为个人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并外化为道德行为,做到知行合一、情理融通,形成真正的道德自我。因此,情感和态度是文化育人的关键因素,要激发青少年家国责任意识,就必须探讨和分析“三种文化”的来龙去脉,理清“三种文化”的内涵及其联系,让青少年真正领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价值思想,产生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文化不是静止的,是具有生命力的,始终处于不断变迁之中。“三种文化”是同根同源和与时俱进的关系,是中华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应时处变,是适应时代特点而形成的主体文化表现形式,是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三种文化”紧密关联,每一种文化都是对前一种文化的血脉继承和时代转化。而正是这种继承和转化,让中华民族具有了赖以长久存在的灵魂,推动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中华文化历经风雨沧桑而绵延不绝,呈现出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同面貌,其骨子里有一个不变的核心,那就是“家国一体”,责任担当。我们提倡爱国主义,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始终凸显着浓烈的家国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正是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体认,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终极人生理想,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命运在风雷变幻的历史时空中努力前行,并继续观照着中华民族的未来。没有家国责任担当就没有“三种文化”的赓续,应该在一个“文化—责任”理性框架中理解、提炼和架构二者之间这种血肉交融的关联。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他们走出中国古代社会纷繁复杂的棋局,在强敌入侵民族危亡之际不惜舍身殒命杀出一条血路,苦苦求索一条救国救民之路,为社会主义大厦培根筑基添砖加瓦。他们演绎着中华民族的高风大义,也展示出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可能是群体,也可能是个人。他们可能就在我们左右化身于无形。而每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或者关键的转型时刻,他们就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发出时代最强音。习特别强调:“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
要让青少年了解祖国曾经走过了怎样的艰难路程,先辈们曾经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尊严如何披肝沥胆流血牺牲。因此,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英雄故事,树立英雄模范形象。孔子杏坛讲学万世师表,苏武北海牧羊不改初心,杨靖宇勇抗敌寇血染山河,邓稼先冒死归国成为两弹功勋……这些人物和故事耳熟能详,其时代背景和人物经历更要深入人心,要在展示内在品格、人格形象等方面下功夫,选择有效的叙事方式。讲英雄人物的故事要“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要避免口号化、形式化、肤浅化,要揭示其历史背景,阐释其精神内核,解读其情感脉络,既表现其伟大不凡之处,也展现其作为普通人的血肉情思,情理交融,以求打动、感染、影响青少年。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实践作为育人的起点和终点,实践既是育人方法也是评价依据。因此,学校应树立坚定的“立德树人”理念,落实学科育人,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双管齐下,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尤其是“三种文化”的解读力和表达力,将以文化人的大目标转化分解为小目标,即青少年在生活学习中可知可感的人、事、物、理。比如,雷锋精神包含着“无私奉献”“爱岗重责”“知恩图报”“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持之以恒”等和今天的青少年密切相关的精神品质,发掘、细化这些品质,将其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相联系,才能真正搭建学生和雷锋之间的情感链接,理解“雷锋精神”的文化内涵是对祖国的爱和回报,从个人层面、个人与他人层面、个人与社会层面表现出的一种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以“三种文化”培育青少年,凝其心聚其魂,能够让他们安身立命,明白此身何属,从而承担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