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界之网游杂货店时间回到1995年,那是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元年,浙江中欣队选来了CBA历史上第一位外籍球员,他是乌兹别克斯人萨文科夫。这名大前锋并不像今日的CBA外援一样呼风唤雨、只手遮天,他的数据在队中只能算得上是第四第五,而一些较为年长的球迷应该会记得,当时浙江队中的内线支柱是联赛篮板王、中锋余乐平。
16年过去了,萨文科夫除了被打上“CBA首位外援”的标签外,便没有其他任何资料留下,就连当年他效力CBA的数据也是难以找到。但就是这位名不见经传的萨文科夫彻底改变了中国职业联赛对于外援的看法,他们开始意识到要让自己的球队强打起来,单靠中国球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身体、技术都更好的国外球员加盟。于是到了1996年,CBA联赛就出现了超过10名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外援,其中大部分为美国人。
到了这个赛季,CBA联赛不知已有多少外援来来往往,可偏偏就由于一次NBA停摆事件,而令到各支球队的引援再次成为了潘多拉的魔盒,吸引着无数人的好奇心。由于姚明的出现,NBA球员也开始意识到中国的市场非常庞大,而且与欧洲联赛比较,这里的竞赛水平也不高,所以如JR史密斯、肯扬-马丁这些球员便希望来到这里赚钱、当爷。
可是随着一纸停摆结束协议的生效,一切华丽的愿望成为了泡影,而且彷佛早有预兆。先是JR的受伤闹剧,然后是马丁和小布首秀的低迷,大牌外援在CBA的前景变得不明朗起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CBA能否再留住这批声称“必定打满整个赛季”的外援,还是一个未知之数。
当初每支球队选择这些人作为引援目标的目的各有不同,有点是希望增强实力,有的是希望增加知名度,有的是希望培养年轻球员,但是背后隐藏的不利因素却鲜有人提及。早在几年前就有很多人提出,实力太强的外援对于CBA发展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就不能真正让本土球员得到锻炼,从而降低了联赛甚至国家队的水平。一支球队的确能因为一名外援的加盟而提升几个级别的水平;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支球队也会因为一名外援的离开而下降几个级别水平,且这都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东西。遗憾的是,在外援身上孤注一郑的错误思想反而成为了大部分CBA球队最崇尚的做法。
在篮球场上球员进行着比赛,而在篮球场下,其实也是一场竞赛。这场比赛中,之前首发出场NBA始终未能出战,于是CBA这名替补球员获得了出场时间。看上去CBA的表现还不错,他们吸纳了很多新鲜的血液,有稳定的发展,可是这些东西都是从首发球员身上获得的,他们没有想到如果首发能最终复出,替补的未来将要情归何处。
NBA结束停摆后,CBA首当其冲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外援的去向。客观地说,CBA在薪金水平、知名度和赛事强度都不足以留下具备NBA水平的球员,更别说其中还掺杂很多文化、饮食差异和各种不适等主观因素。一旦NBA能够顺利开赛,本赛季来到中国的13名NBA球员有多少能最终留下?毕竟很多东西并不是一张合约或者江湖义气就能解决问题的。特尔费尔曾经和江苏作出了协议,结果还是爽约收场,不管背后出于什么原因,已经证明了外援单方面“叛逃”并不是不会发生的事情。
JR在CBA首场比赛就撞伤了膝盖,并与俱乐部闹出了一些不愉快的声音。于是声称JR诈伤离队的消息漫天散播,令球迷和整个联赛都陷入了被动,而此时此刻的浙江和CBA除了干等JR的回复,还能做什么呢?更严重的是,随着外援留在中国的决心被动摇,CBA受牵连的范围或者会更广,例如暂时取代NBA而获得的收视率和关注度、外媒对CBA的报道率、联赛整体的竞争水平等等。可以预见的是,这些影响都不会是积极的,CBA极有可能在短期内就会回到以往的境况和地位,甚至比以往更艰难。
这个时候最需要CBA冷静下来,认清楚自己的定位,找到一个能自救的途径。狄更斯在《双城记》里的名句“这是一个这是个最好时代,这也是个最坏的时代”用在此际的CBA身上再也合适不过。作为NBA的“替补”,本赛季的CBA在竞赛场上其实已经获得了自我表现的机会,整个夏天的宣传、运作都比之前做得更好,投入方面也得到了保证。CBA借着“替补出场”的东风为自己完善了不少地方,在场馆建设、媒体交流、吸引球迷等许多方面都可以顺利到位,一直被称作三流的本土联赛水平也慢慢向着欧美等优势联赛靠拢,这些都是进步的地方、也是值得肯定的地方。NBA开赛、外援的流失对于CBA来说可能会是最致命的打击,但以往习惯于拿来主义的CBA可能已经到了学会主动出击的时候。当替补不一定是因为实力差,很多时候只是缺乏一个自我增值的机会。如今CBA的机会来了,如何从替补变成最佳第六人,或者成为首发,是一个比NBA开赛、外援流失更值得CBA在今后深思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