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儿整容像这样热闹的场景,是乡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以前,土地乡被称作“土疙瘩”,鲜有人问津,却不曾想,今天竟然也能“洋盘”起来……
——变之要有道。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把握规律,是落后乡村“谋变”的基本思路。因为坚持问题导向、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发展的过程。
“小时候,从村里到武隆县城要一天时间。”徐敏说,“早晨7点出发,中午12点到场镇搭上客车,将近下午4点才能到达。”
泥泞的道路、破旧的房屋、险峻的地势……天生村闭塞的区位,仅仅是土地乡的缩影。
这样的闭塞,逼走了不少当地人——青壮年相继外出务工,留在乡里的,不是老人,就是妇女和小孩。
培育规模养殖、发展特色种植……此前,土地乡党委、政府多次尝试,都未能打破困局。
“就像医生看病、问诊一样,只有摸清‘症结’,知道‘为什么’,才能对症下药。”土地乡党委书记吕胜说。
——千里不同风。乡村建设,不可“一刀切”,而是要因地制宜、挖掘发展潜力、放大比较优势,秉承“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的理念,培育特色发展增长点。
那时候,土地乡正在“求变”。一位规划专家发现犀牛寨后,赞叹道:“这样的古村落很罕见。这些民居、吊脚楼,要好好修缮、好好保护、好好利用。”
“如果战术得法,劣势也能转化成优势,借助仙女山景区的名气,可以为犀牛寨招揽更多客源,帮助我们融入全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随后,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按照“外观五千年、室内五星级、修旧如旧、提档升级”的原则,犀牛寨传统民居得到了修缮和标准化打造。
——百花要齐放。旅游是综合性产业,可以拉动不少相关产业发展,从不同角度不断厚植群众致富的土壤。因此,打造乡村旅游不可固步自封、自说自唱,要一域带全域,一产带多产。
那时候,知道沿沧河的人不多。来这里旅游的,不是附近的乡民,就是过路的驴友。
每年5月至10月是犀牛寨的旅游旺季。徒步团队、亲子团体、学生群体……一批接一批的游客,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度假游玩。
在当地人的推荐下,不少到犀牛寨度假的游客,会沿着泉口洞的方向往下行,去沿沧河看看,感受峡谷风光。
碧蓝、清澈的河水,陡峭、青翠的山壁,沿沧河旖旎的风光……这些旅游资源,也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来,被逐步转化成经济发展要素。
“仅午餐就有十几桌。”何群笑着说:“跟过去相比,现在的收入已经翻了一番。”
——精神即力量。丰富物质,是乡村振兴的硬件基础;提振精神,是乡村振兴的软件动力——如果不能“软硬兼施”,“逐梦乡村”就容易半路“夭折”。
它们一部分被种植到村民的农家小院里;另一部分,则被播种到村里的公共用地上。
犀牛寨被开发之后,其周边的景点——天生小镇、超级溶洞、沿沧河、雪峰山都被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特色旅游路线。于是,土地乡开始有了人气。
土地乡政府相关负责人解释:“提振精神,十分重要。通过这样的集体活动,打造‘美丽庭院’的示范户,以此带动村民们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
土地乡乡长梁健说:“土地乡,振兴乡村的路还很长。村民们的精神风貌和内生动力,就是那个‘渔’。”
在把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的探索过程中,这是土地乡产生的最鲜明的变化。
在望峡农家乐,窦兴梅跟我聊天时说:“犀牛寨的农家乐不少,但是彼此间有一种默契——从不计较我家的游客到你家点菜;从不拆台、背地里说他家的不是,夸大我家的好处。”
他泛着泪花说:“人总要有根。我从小生活在这里,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倍感亲切。所以,我打心眼地盼着这里好,盼着这里富!日子从苦到甜,让我格外珍惜当下。”
在天生村,我问天生村党支部书记徐敏:“既然已经走出大山了,为什么还要回来?”
他眼角也有些湿润:“我的父亲带领村民修通了这里的第一条山路。我想接过他的‘棒’,带着村民修出第二条路——‘致富路’,完成他的遗愿。”
在回乡政府的路上,我问土地乡乡长梁健:“工作这么忙,会让你感到倦怠吗?”
他说:“肯定会感到疲惫,但我们不会懈怠。因为,怎样过都是一天。荒废是一天,充实是一天,还不如多干实事,让这一天变得有意义。”
在这块滚烫的土地上,还有许许多多默默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村干部、乡干部,难以尽数。
无论你是村民还是干部,都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他们在驱逐贫困的过程中越战越勇,他们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守望着振兴之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