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齿鹿肋排别以为林先生在手机上“种”的树是虚拟的。据记者了解到,“蚂蚁森林”是支付宝App上推出的一款公益活动。用户参与后,就可以通过步行、在线缴费、网络挂号、网络购票、地铁出行等“绿色出行”方式来获得绿色能量。绿色能量积攒到一定量后就可以养一棵虚拟的树,再通过施肥、浇水,让树“长大”,之后,公益组织就会在现实中某个地方种下一棵真正的树。相关媒体报道显示,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绿化基金会在2018年就与蚂蚁金服集团正式签署“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战略合作协议,支付宝蚂蚁森林种树模式被正式纳入国家义务植树体系。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支付宝公布的“蚂蚁森林”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底,“蚂蚁森林”的参与者已超5.5亿,累计种植和养护线万亩。
想想,通过自己的一些“日常行为”,在手机上“种树”后,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因此多出一棵真树,这是一件让人开心、让人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正是因为此,市民许先生也成了“蚂蚁森林”中的一员。在他手机中,有一个设置了两年多都没改过的“闹钟”。“每天早上七点闹钟响起来后,我就会打开支付宝进入蚂蚁森林收能量。每天积攒的能量这时如果不收的话,就可能被别人收走。收完自己的能量,还可以看看哪个朋友没收的,我就把它也‘偷’走。”许先生说,早晨到“蚂蚁森林”中收能量感觉有点像早些年风行一时的“偷菜”游戏。不过,那时的“偷菜”游戏纯粹是为了娱乐,而在“蚂蚁森林”中收能量却有公益的成分在内,更有意义一些。因为要在支付宝中添加好友后才能“互偷”能量,为增加好友数量,生活中,许先生邀请了不少朋友加入到“蚂蚁森林”中。
在支付宝App中,除了“蚂蚁森林”外,还有一款公益性质的游戏叫“蚂蚁庄园”。不过,在这款游戏中,参与者不再是“种树”而是“养鸡”。通过养小鸡、喂饲料,用户集齐一定数量的蛋后,就可以捐款了。所捐的款项用于帮助一些,比如留守儿童、残疾幼儿、贫困女性等。
事实上,记者在浏览一些App软件时注意到,不少知名公司推出的App中都有和“蚂蚁森林”“蚂蚁庄园”类似的公益游戏。
在高德地图App中,在“小工具”菜单有个“高德小桥”公益游戏。参与其中后,用户只要使用高德地图进行步行导航、公交导航,或者骑共享单车等,就可获得虚拟高德币,并以此让公益游戏中的“小鹰”不断去修桥。和“蚂蚁森林”中的“植树”一样,刚开始这“桥”只是虚拟的,但到一定程度后,公益组织就会在现实中建一座真正的桥。高德地图官方微博去年底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年多时间,在现实中已在一些山区建成六座小桥,另有一座小桥正在施工,三座小桥即将开工,共惠及两千多户农民。
在“美团外卖”App中,记者也看到一款叫“青山计划”的公益活动。用户在订餐时,只要选择“不需要一次性餐具”,即可赚取能量。除此之外,完成环保任务、爱心捐赠等任务,也可以赚到能量。这些能量可以兑现成公益金,用于捐赠一些公益项目。从美团官方发布的信息来看,“青山计划”从源头减量、包装升级、回收分类以及循环利用四个环节着手,探索外卖垃圾从产生到处理的科学闭环,促进行业绿色发展,推出的活动有:参与首个外卖餐盒团体标准制定,在全国投放环境友好型包装,开展垃圾分类及餐盒回收再生试点等。
在今日头条App上,记者在“我的”选项中看到一款“圆梦精灵”的公益游戏。在打开的新用户页面上,系统提示“送新手奖励1500点,领取后可免费为贵州省董地乡镇益童乐园的孩子们捐书献爱心”。记者根据游戏提示完成任务,获得“知识点”并捐赠后,即得到一张“公益证书”,其上可查看捐赠去向。从游戏介绍中,记者了解到,获得“知识点”的方式有多种,比如:签到、阅读、答题、分享、挑战、观看西瓜视频等。有了“知识点”后,就可以用来捐书。当然,不同的图书需要的“知识点”数量也不同。
除了上述的那些手机App软件上的公益游戏外,记者查询发现,还有许多形式的公益游戏。比如,“虾米音乐”App上的“养虾米”游戏,用户通过听音乐、分享、评论、点赞、购买等方法收集能量,将能量用来填充公益爱心。在将公益爱心填满后,就可以去向贫困听障儿童捐赠爱心了。新浪微博上的“熊猫守护者”公益游戏,用户通过种植虚拟竹子,饲养虚拟“熊猫宝宝”,相对应的,公益组织则在陕西秦岭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种植竹子,对竹林生态进行科学修复、养护。淘宝App上的“守护野生小伙伴”公益游戏,用户在里面领养虚拟的野生动物后,通过喂养、守护,让所养的动物健康成长。动物成长后就可以获得“成长值”,用于兑换公益金。所兑换的公益金将捐赠给相应的珍稀动物保护机构,用来在现实中保护动物生存环境。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不要到实地去做,通过手机就轻松、快乐地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这是许多人热衷参与“手机上的公益”的主要原因。而众多的App软件之所以推出各种公益游戏,既是一种增加用户黏性和活跃度的手段,也是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提升品牌形象的好举措。而企业、用户实现“双赢”的同时,公益理念得以进一步传播,公益也成了越来越多人的“日常”。
或许,在一些市民观念中,做公益要“有钱有闲”,忙于工作与生活的他们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过,采访中,当记者告诉他们在手机上也可以做公益时,有的人将信将疑,有的则立即打开手机,开启自己的“公益之旅”。
在市民许先生看来,在手机上参加各种公益游戏,并不需要“刻意”去做什么,只要调整好自己的生活规律与习惯即可。比如,每天多走走路,稍远点的可以骑共享单车前往;日常缴费的时候,首选网络缴费;闲余时间在公益游戏中读读书;叫外卖的时候,勾选“不需要一次性餐具”……而这些,已经成为他的日常生活方式。在参与“手机上的公益”中,他还发现,许多公益游戏都用到“步数”,而且同样的步数可以在不同的公益游戏中进行“捐赠”,可以说是“硬通货”。也正是因为此,他比较注重自己每天的“步数”,除了每天早晨的跑步或晨走,只要时间充裕,短距离外出时,他经常步行前往。其住处离单位有近四公里的路程,他每个月都有多次是步行上下班。
公益活动不仅要看捐了多少钱,帮助了多少人,而且也要看唤醒了多少爱心,吸引多少人的参与。在与一些参与“手机上的公益”的市民交流中,记者也注意到,他们在自己参与公益游戏的同时,也乐于将自己的经验与心得分享给身边的朋友,邀请更多的朋友加入到公益活动中。而各种公益游戏中的“朋友排行榜”,也让参与者多了份成就感。也正是他们,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行动,一点点地让我们的世界有了更多的善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