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魔法师白领是中国社会中的重要群体,其主体为26~45岁的中青年,拥有相对高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粗略估算,中国城市脑力劳动者约有1.5~2亿人。
他们更务实,更关心世界变化对自身的影响,当然,他们也更有履行社会责任的愿望,更懂得个人主张、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对公益界来说,他们是关心的捐赠人,也是身体力行的公益志愿者。在大众观念的形成中,他们是相对理性务实的表达者。
《社会创新家》采访了金融、互联网科技、律师等行业的5位白领。在他们眼中,中国公益是怎样的轮廓和色彩?
A:不是,公益不只“钱”这一个路径,包括各种各样的资源。譬如我们公司做的关于三分钟的公益广告,以及网络上的免费公开课等,都是公益。
A:没有发起过公益活动。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捐过款,之后在微信、支付宝随手参与过公益项目,没有分享到朋友圈。
A:上高中时,因为家境比较困难,接受过同学和老师自发组织的捐款,每个同学可能5毛到1块,特别感激他们。
A:为水滴筹等在线平台捐过款。但公益这块做的还是比较少,因为不知道有哪些渠道和项目。
A:我更关注他们公益做得怎么样,社会价值如何,至于公益从业者的薪水,我不怎么关注,更不介意他们拿高薪。任何一个组织,我认为机制很重要,公益组织可以建立一套评估和激励制度,提高待遇,给从业人员做好事情的动力。
A:关注不是很多。比较熟悉的是我们公司做的3分钟公益广告,倡导大家重视基础教育。
A:知道。马云是教师出身,而且他创立的阿里巴巴本身也一直在做公益,现在他再转身做教育也正好,相信对教育领域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A:公开透明度还有待提高,关于公益的认识和理念传播还不是很够,公众一些认知还存在偏差。例如,我们对公共人物捐款额度还存在道德绑架的情况。
Q:如果选择公益机构捐赠或支持,他会选择哪一类型的公益机构?有官办背景的公益组织,已经很知名的公益组织,还是默默无闻的草根机构?
A:这不绝对,官办背景和大型的组织看运作机制、透明度和口碑,创始草根机构就看创始人个人魅力。
A:我出生于贵州山区,经历的教育和外面比起来,差距很大,如果将来我有能力,肯定会做教育方面的公益,为改善乡村教育出一份力。
A:从字面意思讲,公益就是与公共利益相关的事业。公益涵盖的范围很广,不光是捐款、人道主义救援、支教、社区服务,比如一些免费的知识分享、讲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我认为也属于公益。
A:当然不是。公益事业不光是从经济上发挥作用,公益是自己贡献一份力量就可以去做的事,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比如很多义工,他们并不是有钱人,但都在身体力行贡献自己的力量。
A:最近我刚参与发起成立了一个公益基金会,叫“鹿鸣荟慈善基金”。慈善基金会已经向成都市天府新区民政局申请登记,发起人是麓湖社区的几位业主。这些业主早已实现财务自由,大家就商量着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为社会贡献更多力量。以后基金会的各种公益活动我都会在自己的朋友圈分享。
A:肯定是应该的。公益不应该仅仅是出于道德水平而去做的事情,不能说做公益就应该受穷,从事公益事业能够得到较好的报酬,才能使更多人加入进来。如果连自己的基本生活都有困难,又怎么能服务于公益呢?公益事业既需要有人出钱,也需要有人出力,对于这些出力的人,应该给他们至少不低于一般服务行业的待遇。如果公益成了收入洼地,做公益得不到好的回报,会给公益事业造成负面的宣传效果。
A:我有一个大学同学,从事律师职业十几年来,一直坚持给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的收入一直不高,上一次聚会得知他做这么多年律师,有时甚至需要开滴滴补贴生活。他能这么长时间投入到不挣钱的法律援助工作当中,我是非常敬佩的。
A:有从新闻里看到。我觉得如果他不是沽名钓誉而是全身心去做的,对社会来说,确实是非常好的事情,至于能做成什么样,只有以后才知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但公益说到底还是一个自愿行为,不是说有钱人都必须做公益,不能道德绑架。
A:总体来说观感比较好,是一个正面印象。但目前国内公益宣传这块还做的不够,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中来。
Q:如果选择公益机构捐赠或支持,他会选择哪一类型的公益机构?例如有官办背景的公益组织,已经很知名的公益组织,还是默默无闻的草根机构?
A:我肯定选择政府背景的公益机构。虽然郭美美事件之后,官办公益机构的公信力受到很大影响,但综合这些年的各种相关新闻看下来,政府背景的公益组织还是比其他组织好很多的,相对让人放心,其他民间组织的责任心和风险意识可能不见得有那么强,监管力度也还有欠缺。
A:支付宝蚂蚁森林算吗?遇上一些线上随手公益会参与一下,但不会刻意去找公益项目做。做完公益不会发朋友圈,因为没必要让别人知道,也没动力去替公益宣传。
A:生活中没觉得享受过什么公益服务,大学时倒是得过一些奖学金,不知道里面公益资助的占比多少。
A:现在年轻人选择很多,也比较自主,愿意专职做公益,那挺好的,也挺有勇气的。
A:据我接触到的,一些公益从业者是没别的可做,在公益机构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也没有太多技术难度,他们整体认知、能力各方面都不太好。进去之后,收入也不高,干了一段时间,要转行的人也比较多。所以我觉得应该提高公益人的待遇,越没有钱越没有人才进去,这个行业越无法快速发展。但有个前提,要公开透明做好财务监督,取得公众信任。要让大家看到公益人创造了哪些社会价值,公众才会觉得他们值得有更好的待遇。
A:确实不太清楚,平时圈子完全不接触这块。倒是对央视拍的公益广告印象深刻,看完让人挺有公益冲动的。这种由政府、央视这样主导的宣传引导比较有成效,最好还可以引导明星参与,不能说做公益只是把钱给穷苦人,这种公益太简单低级了,长期来看见效不大。
A:听说了。我觉得他这个人很聪明,他之前说如果能重新来过,不会让阿里巴巴做这么大。现在他把企业交给年轻人了,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投身公益,是一个很有典范作用的好选择。精英或者头部企业,他们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应该参与到社会责任的共建中。因为只有这些人才有能力去真正解决一些问题。现在一些企业已经这样做了,比如阿里巴巴,做公益的同时在民众心里树立更好形象,对他们公司也有好处。
A:国内公益虽然出现过问题,但我觉得不能以点带面,很多人还是很负责任地在做事情。所以整体上,我对国内公益还是信任的。至于那些问题,比如存在弄虚作假,当下我们的诚信与信用意识还相对比较差,靠人性自觉是不行的,只能靠规则和相关法律法规来制约。
A:我们这些要上班的人,一有空闲不太会愿意把时间花在别人身上,但是我们公司鼓励大家做公益,每年有两天公益假。如果别人组织一场公益活动,我会参加,但如果让我自己花时间找一个公益项目,不太可能。常见水滴筹,如果是我周围的朋友,我会捐,如果是不认识的人,不太会捐。
A:第一反应是他肯定挣钱少哈哈。会去想这个人的动机,要么他专业学这个,只能进公益机构,要么他很有情怀,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我更倾向于认为他没得选,因为社会责任感超强的人不是很多吧?80%的人是为生存而努力,不会有太大社会责任感。
A:我拿美国例子来说,作为公益组织,政府会给很多福利,比如免税之类,是有隐性收入在里边。比如同样是程序员,在谷歌或微软拿十几万,如果在公益机构也给十几万,我觉得不正常。因为一个公益组织应该已经得到了一些社会支持。如果是民间或个人组织不享受国家社会给予的福利,要是出资人同意,账目透明也是可以接受的。
A:不知道。不过像马云这样的人,他们不存在生存问题,或者是追求一种价值,或希望别人敬仰,或想要更多的钱,目的可以有很多,但他们愿意做慈善总归是好事。社会顶尖的人更应该对公共利益负责,但也不能道德绑架,纯粹是个人选择。
A:如果是个人或者民间团体,甚至微博上一些普通人做的活动,我更相信。明星之类,我觉得秀的成分更多。那些有信用背书的大企业,我也相信,关键是要公开透明。
A:我会的。但是目前作为年轻人,要我们出时间和精力,其实可以的,年轻人有大把时间精力,但要是出钱的话,我们可能要考虑一下。等到我们特别有钱了,可能我们就不会想着怎么多挣点钱,可能就会想着怎么追求人生意义了。
A:是的。对我来说,首先要有一定经济能力,然后我才会考虑做公益。要是我能挣很多钱,我就去给乡村小孩盖很好的房子,让他们从小有一个审美的建立。
A:偶尔给水滴筹捐钱,我失去几十块没什么,没准就挽救了一个人的生命。从没想过发朋友圈,没必要。
A:我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不过我觉得,公益还是讲究奉献的一个事儿。公益组织经常有一些负面,存在不公开透明的情况。公益(应该)让那些自己已经赚到钱、不通过公益谋利的人来做。如果从事公益赚高薪,那公益可能会走偏,想挣好多钱那就不要干公益,去干别的行业。
A:水滴筹“扫楼”,拿大家的爱心去帮助那些不需要帮助的人,这事儿太打击人了,不想再给他们捐款了。
A:不太好,因为我感觉中国人做事都不太纯粹,基本都是向钱看。等特别有钱了,又要在乎别的事,事后很多东西不清楚。虽然不够纯粹,但做这个事跟不做这个事还是有本质区别,帮助一个人也是帮助了,整体是一件好事儿。
Q:如果选择公益机构捐赠或支持,会选择哪一类型的公益机构?官办背景的公益组织,知名公益组织,还是默默无闻的草根机构?
A:我哪一个都不会选择,我超主观,要是想帮助谁,我就自己直接去。比如我每年会固定给一个学校捐衣服,这种点对点的,我自己能控制。我不会向公众募款,我只会用自己的钱做事,还是要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END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