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创造的事例网上搜索「公益」二字,“公益送票”、“xx口语班(纯公益活动)”、“公益拼车”这样的内容,你肯定不陌生,看上去毫无违和感,甚至我们自己用起来也很顺手。
在这些语境里,“公益”的意思,差不多等于“免费”:不要钱、无私奉献、来了就送...
习惯了把公益和免费放在一起,不少商业活动也有样学样,用“公益”代替“免费”,来为自己的营销活动加码,卖保健品的办起了“公益养生课堂”,做健身房的搞出来“公益健身群”,甚至用盗版电子书诱导关注还要美名其曰“公益赠书”。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公益开始和免费挂钩,不仅在公共语境里,许多公益人自己,也会混淆两者的界限。比如我就不止一次听过公益机构的小伙伴说:“我们是公益的,不收费”,让人哭笑不得。
拿“公益活动不收费”来说,不管做什么活动都有成本,这应该是常识。活动场地租赁、邀请导师的费用、现场协调的人力...哪哪都需要投入。之所以有的公益活动是免费的, 无非是因为场地、导师、和人力成本通过其他方式被“支付”了 ,例如场地来自主办方的办公场所,导师无偿授课,志愿者付出了自己的时间等等。
当我们把这种公益的形式,狭隘地等同于免费,付费就成了洪水猛兽,进一步限制了公益活动本身。
一方面,要求公益活动都是免费的,必然会限制开展活动的成本。 为了保证活动顺利开展,部分主办方或许会通过减小规模、简化流程的方式来缩减必要开支,如果两天的培训课压缩成半天,实地考察变成PPT展示... 而这样类似活动环节的缩水,恐怕难以保证参与体验。
另一方面,有的参与者习惯了免费,反而忽视了自己的投入。 既然是免费的,那就随便参加一下,两小时的活动,大部分时间都在刷手机,不但浪费了主办方的一番苦心,更是消耗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长此以往,反而会降低人们对公益的期待,免费的公益活动,就会变成低价值、不高级的代名词,与公益活动让人人受益的初衷背道而驰。
与免费的公益活动相比 ,藏在“公益=免费”这一思维背后的观念,是公益就应该零成本。最常见的想法就是,我捐的钱应该 100% 给到受助学生,不接受任何形式的“缩水”。
试问如果这才是大家认可的捐款方式,直接打钱就可以,为什么还要捐给公益组织呢?之所以需要公益组织从中协调和再分配,正是因为个人没有时间、能力或者途径,而公益组织可以发挥专长, 用更加系统、专业、有序的方式,帮到我们想要帮助的人呀。
某些公益组织标榜自己是零成本做公益,在公众和媒体上赚足眼球和赞誉,但却从不正面说明, 真实的成本其实是由大额捐赠或者其他收入覆盖了。 这种行为进一步强化了公众对公益机构的不信任,导致不少机构被质疑和问责,甚至被动降低执行成本,压缩发展空间。
少数人得到一时的认可,但却伤害其他公益组织的长期利益。没有良性的互动和理解,公益组织和公众之间就会缺少信任,既不利于培养参与公益的氛围,也不利于公益本身的持续发展。
公益零成本的观念,也让公益行业的从业者叫苦不迭。不但要在项目执行和筹款募捐过程中,面对各种质疑和困难,最后自己也掉进了“零成本”的泥沼无法自拔。
在开展活动时贴钱,是不少活动负责人,特别是小机构负责人的真实经历,可能没发票、难报销、或者干脆没有预算。再者, 零成本带来的管理费降低,无疑会进一步缩减行政支出和员工的薪酬。
问问你身边的公益人,除了少数在基金会等大型机构就职的,很难有较高的工资,而他们的工作并不如想象的轻松,加班出差也是常事。相同的薪酬标准,对公益岗位的能力要求,很可能比普通的企业要高出不少。
不少公众还带着“做公益的多少都是有钱人”这样的想法,“没钱你做什么公益”、“为什么做公益还要拿工资”的论调屡见不鲜。殊不知,生活已经如此艰难了,道德绑架更像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薪酬不理想、发展空间有限,成为不少人离开公益行业的理由。
公益不是免费的代名词,做公益有成本,需要培养专业的人才,需要营造互信的氛围,更需要可持续的运作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