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黛林海边度蜜月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处提到了与公益慈善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对我国公益慈善事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哪些方向和思路?
李晓林:党的二十大报告高瞻远瞩,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鼓舞人心。我注意到,在报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人民”,提到了100多次。坚持“人民至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增进民生福祉”……这些都为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报告还明确了很多公益慈善力量可以且应该积极参与的具体领域和事项。例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深化全民阅读运动;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促进群众体育发展;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优化孤寡老人服务;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等。
这些具体领域和事项,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发挥着积极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很多公益慈善力量也已经深入参与其中,并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成效。可以说,这些领域既给公益慈善事业未来的发展划出了工作重点,也指明了方向与路径。
记者: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您作为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认为公益慈善力量在这个进程中有哪些发展空间和机会?
李晓林:作为减小社会贫富差距、推进社会公平的桥梁和纽带,公益慈善力量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将会拥有大机遇、大空间、大舞台,也将大有作为,能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一是公益慈善力量的服务范围和领域将更加广阔。按照慈善法的界定,我国的慈善活动包括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等。我们看到,按照二十大报告的要求,今后公益慈善组织的服务范围,将进一步以推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为重心,涵盖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更多领域。
二是公益慈善力量服务方式将更加多元化。此前,公益慈善组织主要以倡导捐款捐物、助难济困为主。今后,我相信在社会捐赠、志愿服务、智力服务、产业帮扶等方面,公益慈善组织将会“以人民为中心”,打造和推出更加多样化、定制化、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等服务方式,让人人参与慈善的进程进一步深化,不断助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记者:报告中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作为中国电商乡村振兴联盟主席,您觉得公益慈善力量未来还应该做哪些工作和努力?
李晓林:过去十几年,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曾资助和帮扶过1650余个县,我认为,当前要巩固脱贫成果、健全乡村振兴发展机制,引导全社会关注和支持“三农”工作十分重要,公益慈善组织也可陆续将工作重心调整到“三农”相关领域。
一是可以以当地农特产品龙头企业为抓手,不断带动脱贫户巩固脱贫成果。以我近年来牵头组织的中国电商乡村振兴联盟(原中国电商扶贫联盟)而言,现已通过7309家当地农特产品企业与30余家知名电商平台对接,为原贫困县销售农产品达367亿元,带动了169万户农民脱贫和巩固脱贫成果。我相信,公益慈善力量若集中资源、精准施策,帮助农民实现可持续增收,农村面貌就会越来越好。
二是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促进农村产业品牌建设,提高农民增收渠道。近年来,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与中国电商乡村振兴联盟积极开展为农业产品打造有机、绿色和地理标识认证工作,为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奠定了基础。公益慈善力量还可整合各方资源,根据不同地区农村实际情况,帮助当地打造民宿、农家乐、非遗产品等方式,帮扶效果也会很明显。
三是需要开拓创新,加强服务,整合资源,帮助农民规避风险。农民在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之际,除了融资渠道有限、市场存在波动外,还要面对天灾、病虫害的风险。在这方面,公益慈善力量可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整合各界资源,帮助农民规避潜在的风险。
记者:报告中指出,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您认为企业、企业家和公益慈善组织该如何进行响应?
李晓林:首先,我认为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就是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扬善”和“行善”,这对于很多公益慈善领域和有意愿的企业家,都是一种振奋和鼓舞。
其次,我认为关键在于“引导”和“支持”。一方面公益慈善组织要不断提高自身公信力、专业性、透明度和帮扶效果,引导企业和个人放心地支持和参与慈善事业。另一方面,也要对积极参与慈善事业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相应的政策鼓励,例如捐赠税收优惠、荣誉激励等等。
此外,还需要宣传弘扬实业报国的企业家精神,鼓励企业和企业家在第三次分配中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全社会共享发展成果,以多元化、长期性、常态化、正能量的方式助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记者:报告明确要完善协商民主体系,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作为连任三届的全国政协委员和现任全国人大代表,又是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的创始人,您如何理解和看待推进社会组织协商对公益慈善事业未来发展的意义?
李晓林:自从2015年中共中央将“探索开展社会组织协商”纳入顶层设计议程以来,社会组织协商成效明显。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报告都将社会组织协商列为七大协商制度之一,这个定位极具高度。
推进社会组织协商,也将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据我了解,社会组织在参与行业政策协商的平台和通道上,是畅通的,比如在慈善法制定和修订过程中,相关部委委托中国慈善联合会等多家单位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座谈,充分征求行业专家、从业人员和媒体的意见。
与此同时,推进社会组织协商,意味着公益慈善事业在增进团结、建言献策、提高互动、凝聚共识、慈善实践等方面具有更广阔的空间,也对公益慈善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记者:作为中共中央统战部主管、民建中央发起并负责日常管理的全国性基金会,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近日更名为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思源工程未来将在哪些方面创新发力,在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贡献力量?
李晓林:多年来,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投身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公益慈善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各项工作中,累计募集善款和物资超40亿元,累计帮扶困难群众超2500万人次。我们联合爱心企业设立的50支专项基金,分别在不同领域提供专业的慈善服务,其中基金会和所属的“思源芭莎公益慈善基金”“思源爱的分贝公益基金”“思源新浪扬帆公益基金”“思源佑华公益基金”开展的项目,先后7次荣获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中共中央已将我国“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经上级主管和登记部门批准,今年9月27日,原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正式更名为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
未来,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将继续弘扬“饮水思源、回报社会”的公益理念,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引导民建会员和社会爱心人士接续开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乡村发展、应急救援、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公益慈善工作,不断为发挥慈善事业“三次分配”作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