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线angel说起晚清时代,世人无不扼守叹息,那个时代清政府腐败无能,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导致中国的大片领土沦丧。其实清政府也不想受制于人,也曾经奋起反抗。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候,慈禧曾调蒙古最精锐的骑兵在京郊迎战,结果却是大刀长矛对火枪火炮,骑兵一败涂地。
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从不缺乏优秀的科技人才,那么晚清有没有可能制造出领先世界的火器呢?答案是肯定,俗话说的好“高手在民间”。这个人在光绪帝的老祖宗康熙在世的时候就存在了,可惜的是康熙却因为猜忌将他流放东北,这个人就是中国最早的火器专家戴梓。
他生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操作制造火器。十几岁时,他造出的火铳就能准确击中百步之外的目标。他此次跟随杰书出征,是为了实际检验自己刚制作的一种神秘火器——连珠铳。《清史稿》记载,这种新式火器最大的特点,就是修正了老式火器每打一枪,需要停下来重新装填弹药的麻烦。内装28发钢弹,一次装填即可连开28枪,在当时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被后人誉为最早的自动连发武器雏形。
一六七四年,福建等地的叛军响应吴三桂一同进犯浙江,康熙皇帝随即派遣两路军队奔赴闽浙地区剿灭叛贼。时年二十五岁的戴梓也奉命随军一同前往,他一路上为大将军康亲王分析当前的局势,并且,将自己研制出的新型火铳——二十八连珠火铳献给了康亲王。
这种经过戴梓研发的新型火铳威力增强了不少,它的设计十分巧妙,铳背上的弹匣可以一次性贮存二十八枚火药,并且,这些火药的喷射都是相互衔接的,扣动扳机之后弹药就会自动落入铳筒中。同时,下一发弹药也会随之解脱等待发射,甚至,可以连续射出二十八枚火药。
这在当时绝对可以算得上是杀伤力巨大的武器,它不仅规避了旧式火铳容易受风雨潮湿影响的缺点,同时,还将西洋射击的优点吸收了进去。
这样一来,使用与操作更为便捷,战斗力也提高了不少。可以说,这种连珠火铳比欧洲人马克沁机枪的发明早了两百多年,可以称得上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强的火器之一。但是,戴梓并没有将这个“连珠铳”献给军营,而是“藏器于家”。原因据说是被一个梦给吓怕了。
有一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戴梓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人斥责他说,上天有好生之德,你如果将此器献上使其“流布人间”,你的子孙后代将没有活人了。
1680年,杰书回朝后,立即向康熙推荐了戴梓,皇帝对他的才能也大为叹服,但不知为何,并未让他主管火器研发事宜,而是任命为翰林院侍讲,入值南书房。但戴梓不改初衷,依旧对火器制作满腔热忱。直到1686年,戴梓在火器方面的才能才得以展现。当时一国外使团来访,赠给康熙10杆新式洋枪,颇有炫耀示威之意。
康熙心中很不自在,就想起了戴梓。于是两人一合计,几天后,戴梓就制成10杆火枪,回赠给洋人使节。一时洋人大为吃惊,再不敢小觑清朝。1687年,康熙历经十几场战事之后,终于意识到火器的重要性,大力支持戴梓的研制工作。戴梓很快就造出了当时世界领先的冲天炮,是后来的子母弹的雏形。每枚铁弹重30斤,内装无数小铁弹,在敌军上方爆炸后,小弹破腹而出,如满天花雨,杀伤力极强。
不过由于戴梓成功的制造出威远大将军炮,不仅抢了南怀仁的风头,而且因为南怀仁曾亲口说过此炮别人做不出来,也等于是扇了他一个大耳光,让他很没有面子,于是,南怀仁记恨在心,后来逮住一个机会,勾结了起义军的叛徒陈通岩,向康熙帝奏本,诬陷戴梓暗通东洋(即日本),康熙在没有详查之下,下令将戴梓举家流放至盛京(今辽宁省沈阳),最终致使他郁郁寡欢,因病而逝,享年78岁。
试想一下,如果当初康熙没有听信小人之言将戴梓流放,而是继续重用,也许大清的火器制造水平就可以领先世界至少100年的时间,也就不会发生那么一段屈辱的历史,大家说呢?
其实满人从1631年就开始仿制火器了,并在康熙年间武器质量达到了顶点。从入关到这个时期,与明朝军队和李自成的农民军作战,平定三藩叛乱和准葛尔势力,也需要以火器作为支撑。比如消灭准葛尔的关键之战,消灭驼城时就是以炮乱轰骆驼,再辅以步马兵进攻而取胜的。
直到清朝把台湾收复后,天下已定,似乎不再需要这些武器了,就连为他们制作武器的戴梓也被发配到了东北,到了乾隆时期,皇帝更是强调“满人要以骑射为本”,增强使用冷兵器大刀、长矛、弓箭的能力,造成了军事水平的不升反降,直接退回了宋朝以前的局面。就凭这一点,乾隆皇帝也不值得被吹捧,不知道爱看清宫剧的人知道这点不。
其实大炮火枪清朝也不是没有制造,但八旗总兵力只有二十四万人左右,满州兵更是只有八万,因此为防止八旗中的汉营和蒙营,以及汉人组成的,这些枪炮一般只给满州兵使用,因为他们深知火器的厉害,老祖宗努尔哈赤就是被红夷大炮炸死的。
因此极低的配给率也让火器的研制水平长期裹足不前,在同期欧州向热兵器前进的时候,清军还在冷兵器上打转。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防止汉人掌握火器技术,给清朝的统治造成威胁。
但接下来的苦果只能由满清慢慢品尝,比如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出师西征经过陕西凤翔,士兵挖出一座明代炮台,意外发现了明朝末年一百余枚“开花炮弹”,不禁感慨道:“使当时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岛族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傲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