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网站首页音乐游戏家居汽车公益旅游体育文化美食
相关文章
 民族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
 东北的美食馋的直流口水
 秦海璐晒龙虾大餐满满一桌超…
 酸酸甜甜!这款秋季美食隔着…
 酷狗怎么
 酷狗音乐2022新版本
 酷狗音乐全新升级:独特功能…
 必玩的无网单机游戏有哪些 2…
 没有wifi也能玩的游戏下载有…
 10款没有网也能玩的塔防游戏…
 2024年第二十一届中国手绘艺…
 2024法式家居展五大趋势揭示…
 2024年全国院校室内设计技能…
 新车购置税怎么计算费用
 车险报价自动计算器2024车辆…
 电动汽车计算器贷款电动汽车…
 寒假临近!2025线上公益英语…
 联通适老服务 用爱温暖银龄
 《致敬经典·走近四大名著》…
 部分免费西安一日游与两日游…
 国庆1日游攻略:西安地铁直达…
 西安旅游攻略:第一次去西安…
 手机_手机新浪网
 新浪旗下消费者服务平台
 看NBA去澳门:支付宝和Alipa…
 安徽三易合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当代青年与传统文化:互动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蕴与当…
 探索潮汕:美食、美景一网打…
 寻味河北美食 乐享舌尖幸福
 一条“通道”改变一座村
 薛之谦《伤妆》:情感共鸣与…
 薛之谦最火的几首歌曲_薛之谦…
 薛之谦十首经典歌曲_薛之谦最…
 卡牌抽抽抽游戏
 TeachingFeeling汉化安卓版
 三角洲行动内置菜单版2024
 雅致温润 优雅艺术居所_网易…
 秋日私语·田纳西宅邸:单色…
 6大体系奢装专家丨N+1项奢装…
 12月发10款新车!最低只卖7万…
 官方指导价2148-2388万元 20…
 瑞虎8 PLUS同步推出油电双车…
 共建网络安全守护清朗空间—…
 建设银行开展“相信爱 花会开…
 【网络公益】曹妃甸综保区开…
 盘点最适合女生的十大专业 学…
 海南大学:旅游管理教育领航…
 看这里!25年湖北自考旅游管…
 王哲林复出难止6连败 高诗岩…
专题栏目
网络
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速递网 >> 文化 >> 正文
高级搜索
民族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联思考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12/8 7:20:29 | 【字体:

  闻优网内容导读: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多元一体、互鉴共融、有形有感的民族建筑文化遗产价值与特征,探讨了民族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内在要求,以及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双向互动。文章进一步从认识和宣传的角度,提出了对民族建筑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传承的关联思考,旨在推动对这些宝贵遗产的保护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作出一系列原创性论述,从多维度阐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性。习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及开创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有形有感、丰富多彩的民族建筑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源远流长,且从未中断过,从不同的层面传承着中华民族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的智慧。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习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明确提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载体,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文化得以传播、互鉴、融合和发展的见证。同时,民族交流与融合是文化遗产的重要来源,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使文化遗产更加多元和丰富。

  建筑学家及古建筑保护先驱梁思成先生认为,中国古建筑“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掺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态,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为一村之僻,其大小建制,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至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1]使之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其建筑风格和营造技巧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形成了中华民族记忆中不可分割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

  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吴良镛院士在《中国人居史》中说:“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是世界上从未间断且延续至今的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伴随着文明的演进,留下诸多优秀的人文遗产。”[2]他从先秦人居的起源与发轫、秦汉人居的统一与奠基、魏晋人居的交融与创新、隋唐人居的成熟与辉煌、宋元人居的变革与涌现、明清人居的博大与充实,包括在意匠与范型、转型与复兴方面进行系统分析论证,表明在不同时期,在生态、经济、文化、社会和科技等因素影响下,在区域、城镇、街巷以及建筑等不同人居层次上,自然、社会、人、居住和支撑五大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人居文化,既是中国人居的变迁史,也是中国文明历程的发展史。

  古建园林专家、建筑学家刘叙杰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共五卷),从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一直到元、明、清,将中国历代城市与建筑发展的内在规律、技术和文化的交流做了细致的梳理分析。而赖德霖教授、伍江教授和徐苏斌教授主编的《中国近代建筑史》(共五卷),则从门户开放、多元探索、民族国家、摩登时代和浴火山河,论述了中国城市和建筑在近代的发展历程,这2部巨著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链接,展现出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多元一体的中华建筑文化发展历史。萧默先生主编的《中国建筑艺术史》(上下),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艺术创造与继承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从上述《中国人居史》《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中国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不论是满足各地方、各民族日常居住生活的传统民居,还是体现彼此不同宗教信仰、民俗活动与审美追求的寺观庙宇、楼阁桥塔,这些有形有感的民族建筑文化遗产,不仅建筑风貌形态多样,地域民族特色鲜明,还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鲜明的文化价值、内在的精神价值、显著的教育价值和独特的世界价值(图1),充分展现出中华文化开放包容和交融互鉴的总体特征。习指出,“中华文明从来不是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和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鉴推动了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在历史上,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和万里茶道等不仅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多元文化也成为中华文化发展壮大的驱动力。多元文化不断被中华文化所吸收,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习多次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党的二十大报告也鲜明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从历史逻辑看,文化遗产是探寻中华文明起源和中华民族发展脉络的依据,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壮大的文化根基,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以及和平性的重要见证,见证了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从价值逻辑看,文化遗产是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祖先用智慧和创造力留下的宝贵财富,记录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从实践逻辑看,文化遗产是我国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历史建筑、文化习俗和传统技艺等,具有丰富且不可替代的历史信息、艺术精髓和文化内涵[3]。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伟大事业,必然要以文化的复兴和现代化为基础。文化复兴既不可能向外部寻求指引,也不能完全依赖传统文化,而是要在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展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经历了近百年的急速变化涤荡之后,仅存的文化遗产就成为中华文化最后的保留地和基因库[4]。如何对遗存至今、弥足珍贵的中华民族建筑文化遗产加强保护与活化利用,继续传承中华文明智慧,在宏观层面上,这就是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核心任务,实质就是要保护好这个文化基因库,同时活化利用其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基因,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支撑夯实文化自信,保障文化安全,强化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战略需求。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文化和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的现代化不能失去中国特色,并不是因为需要特别而刻意去追求特别,而是因为中华文明本身就特色鲜明,而且这种特色,如前所述,不但对中国本身,对整个人类社会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正如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当前中国正在加强推进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8)、《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2018)、《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2021)、《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21)等,以此为引领,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保建筑文化遗产在有效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生活,形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目标,使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为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理论层面的“文明再造”、实践层面的“礼乐更新”和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旧邦新命”[5]。

  同时,中国还在世界上积极倡导建设“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并在面临逐渐失去人文内核的人工智能等当代科技浪潮的冲击下,更加注重“人”、强调人文伦理的中国传统文化,也许能为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起到正向的积极作用。上述这些做法就是对中国传统智慧的现代转化运用。

  国家的兴盛往往以文化繁荣作为明显标志,民族的强大也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作为强大支撑。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蕴藏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卓越智慧和共同记忆,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在《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中的指导思想,也是要求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以系统完整保护传承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和全面真实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为目标,要求统筹保护利用传承,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和城镇格局,还要保护好历史地段、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解决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屡遭破坏、拆除等突出问题,确保各时期重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有力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就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为什么保护传承”“保护传承什么”“怎样保护传承”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6]。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为正确把握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时代要义与核心价值,充分发挥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作用,为推进中华民族文明发展进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价值引领和强大动力。

  文化遗产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也称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如各种不同空间形态的民族建筑(包括附着在建筑上的雕刻绘画、金石铭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传统村落、世界文化遗产,甚至是建筑或城市遗址等,都是物质文化遗产。而与之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工艺、民俗活动、节庆表演、有关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从历史学、人类学、艺术或科观点来看,都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文化遗产不仅体现了一个地方独特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也见证了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集体记忆与故事。它们都‌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文化遗产往往成为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之间交流与理解的桥梁纽带,通过对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可以显著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和社会融合,铸牢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要保护好建筑文化遗产,既要深入挖掘其建筑文化与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信息,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与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7]。同时,也需要深入挖掘和阐释建筑文化遗产蕴含的民族文化共享元素,并通过叙事策略,把民族建筑文化遗产负载的精神观念、集体记忆和价值信息生动呈现出来,使文化遗产成为表达某种主题、意义或价值的叙事系统[8](图2)。这既是文化遗产精神和教育功能得以发挥的基本途径,也是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的理论基础和路径支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民族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而建筑文化遗产不仅是各民族的文化创造,也彰显着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显示着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通过引导各民族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认识,能进一步增强民族认同感,深化民族团结;增强对文化符号的认同和信仰,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进而更好地推动对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落实。

  建筑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刻的文化意义。对于建筑文化遗产中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在其形式和内容上都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深入挖掘建筑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沿革和文化背景、内显的中华文化基因、内含的“历史记忆与认同、价值观与道德规范、文化符号与象征、集体记忆与情感认同”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机理,能丰富文化生态,为当今社会提供宝贵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认同支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文化遗产不仅记录着我们的过去,存在于当今的生活之中,也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有益的参考,是借古开今的文化财富与精神力量。2021年,习在河北省承德市考察时指出,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并强调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9]。在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与活化利用建筑文化遗产资源,不断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精髓,从“宣传教育、文化传承、社会参与、创新发展”几个维度,鼓励和支持其与旅游、教育、创意产业等方面的融合发展,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设计并推广文化旅游产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策划文化节庆活动等举措,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文化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活力,充分发挥“以文化人”的重要功能。

  所以,要实现上述目标,就需要从物质与非物质两大层面,通过挖掘、整理、识别和阐释建筑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文化思想、知识体系与经验智慧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图3)。

  这种结构化的双向互动关联研究与总体框架思考,既有助于系统全面地把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的多层级作用,特别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从精神层面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良性循环。

  有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即以这样的共同体意识为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能更加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理论体系建构,可以针对当前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打通管理机制堵点,构建多层次系统性的建筑遗产管理机制;补齐细分领域短板,细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措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搭建以“人”为核心的建筑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把握创新规律,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建筑文化遗产创新体系;加强学科建设与合作,构建建筑文化遗产研究体系[10]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健全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有效促进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创新性发展。

  至今仍存、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建筑文化遗产,不仅在类型和形式上丰富多彩,其建构技艺独具匠心,在建筑文化上也呈现多元一体的互鉴共融之势,正是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载体。因此,我们应当对历史、文化、生态持有敬畏之心,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民族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脉,就是为了保存民族的文化精神,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和凝聚民族精神。”习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深刻揭示了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基本原则和实践要求,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要自觉肩负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任,更好地履行新的文化使命,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为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本文作者:杨大禹,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根据2024第二十三届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大会特邀报告发言整理,研究内容为云南省 2022 年课程思政教改项目《建筑学专业“民族建筑”课程思政实践探索》(研究生课程项目)。

  参考文献[1]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11.[2] 吴良镛.中国人居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001绪论.[3][10] 杨明月,夏杰长.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域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时代要义与体系建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3):105-112.[4] 安菲,李华东,丁宇.系统化地发挥文化遗产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J].中国文化遗产,2024(02):92-98.[5] 刘伟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中国青年,2024(8).[6] 倪虹.扎实做好新时代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J].求是.2024(08):24-29.[7][9] 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求是2024(08):4-13.[8] 秦红岭:笔谈“阐释与展示—文化遗产多重价值的时代建构与表达”[J].中国文化遗产2023(03):6-8.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2018.10.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2021.9.

文化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文化:

  • 下一个文化: 没有了
  •  
     栏目文章
    普通文化 民族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12-08)
    普通文化 安徽三易合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传统文化在塑造… (12-07)
    普通文化 当代青年与传统文化:互动中传承与发展 (12-07)
    普通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蕴与当代价值研究 (12-07)
    普通文化 以文化之力铸时代之魂 (12-06)
    普通文化 新华社评论员: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12-06)
    普通文化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2-06)
    普通文化 发挥文化遗产重大作用 (12-05)
    普通文化 三个维度感悟中华文明现代力量 (12-05)
    普通文化 亚洲精品国产精华液有哪些牌子 (12-05)
    普通文化 对文化的四大错误认知——当我们说“中国文化… (12-04)
    普通文化 中华文化:你不知道的智慧与传承! (12-04)
    普通文化 杨生平: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 (12-04)
    普通文化 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式审美之韵:传统文化与艺… (12-03)
    普通文化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与方法 (12-03)
    普通文化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 (12-03)
    普通文化 美籍华人王纯杰百余件书法及篆刻作品山西展出 (12-02)
    普通文化 香港宝典免费资料大全_香港宝典免费资料大全V (12-02)
    普通文化 罕见中华国粹!四大名绣惊艳全球的艺术瑰宝 (12-02)
    普通文化 《守龙者》中精彩展现的中国文化元素 (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