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杨生平: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入学习领会习思想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12/4 6:05:28 | 【字体:小 大】 |
冰心聊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文化思想。会议认为,习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文化思想。会议提出,习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这其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体”和“用”。体用关系在中国哲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体”,既指本体,也指内在要求;“用”既指方法,也指效用。习文化思想是对文化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它规定并影响着其他几种文化形式的存在与发展。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它又分为世俗形态的精神文化与理论形态的精神文化。世俗形态的精神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的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行为方式以及交往规则等,理论形态的精神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的人们对特定社会关系反映后而形成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精神文化,包括科学与意识形态等。世俗形态的精神文化具有普遍性、广泛群众性与相对稳定性,而理论形态的精神文化则是由少数专业精神生产者创造的文化,不具有世俗形态的精神文化那样的广泛性与群众性,但它处于文化结构的上层,对于世俗形态等其他文化具有重要的导向与定位作用。
所谓大文化观,既包括狭义文化中的世俗形态的精神文化与理论形态的精神文化,又包括广义文化中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文化并不是历史发展的绝对力量,它是受社会存在决定的。文化具有继承性、社会性与发展性,而要弄清大文化的发展及其实质,就必须从大历史观与大时代观的统一中,分析与考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习文化思想立足中华民族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精辟概括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置于大历史观的宏大视野中,从历史发展规律、文明发展规律、文化建设规律等方面系统认识和深入思考文化文明发展,展现出吞吐今古、纵横捭阖的大气魄。
文化是由历史产生的,那么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化也要发展。同时,文化又有继承性,因此要把握文化特性,就必须从大历史观中看文化的产生、发展、继承。同样地,文化是受当代历史发展决定的,这就注定必须从大时代观中把握文化的本质。
习文化思想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胸怀天下,以整体性视角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开放包容中博采众长、在兼收并蓄中丰富发展,实现了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明、人类文明的有机贯通,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开辟了广阔前景。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