蓓娜尔斯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系统谋划部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推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内涵十分丰富、思想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遗产工作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习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了我们党对文化遗产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为新时代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文艺工作具有独特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文联深入学习贯彻习文化思想,贯通学习习关于文艺文联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推动文化遗产在文艺创作中焕发新光彩、展现新魅力。
习指出,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绵延古今、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蕴藏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既可寄形于器物之上,又能纳神于符号之间,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传承传播最有力、最生动的承载和媒介。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文艺创作大有可为。
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从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中挖掘素材、找寻灵感,以当代的审美表达开掘文化遗产丰富内涵,“文艺+文物”蓬勃发展,“破圈”传播、“爆款”频出。河南卫视春晚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取材于隋代乐舞俑,通过诙谐灵动、飘逸俊秀的舞姿呈现大唐文化气象,引发收视热潮。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取材于我国经典画作《千里江山图》,首演当年即“破圈”传播,不仅以优秀的艺术品质获得业界专家的普遍认可,而且成为演出市场最受观众欢迎的文化产品。借助文艺工作者的奇思妙想和创新创造,三星堆“动起来”、殷墟车马“迈开步”,甘肃博物馆“绿马”爆红、朱子公仔“出圈”……文化遗产“归来仍是少年”,以崭新的面貌、闪亮的姿态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展现出更加绚烂的时代光彩。建党百年之际,在中宣部指导下,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组织创作“建党100周年主题雕塑工程”和“建党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以艺术之美再现了党的光辉历程和红色文化的魅力,是落实习关于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利用好红色资源和革命文物,“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把好导向、聚焦主题,用史实说话,着力打造高质量精品展陈,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重要论述精神的有益实践。中国文联、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江西省委宣传部共同制作的电视节目《闪亮的坐标》,采用数字媒体技术和舞美多种感官手段,精彩讲述党史英雄人物不为人知的故事,在观众内心深处形成强烈共鸣、增强精神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充满信心迈向未来。
中国文联将立足职能,敢作善为,聚焦文化传承和文明创造,推动“做人的工作”和“文艺创作”深度贯通,不断提高文物和文化遗产创作转化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以重大主题创作为牵引,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开掘中华文化遗产资源、赓续民族历史文脉、传承红色革命精神,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文艺力量。
习强调,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赓续中华文脉,离不开用艺术的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的文化精品。当那些淹没在历史烟云里的文化经典、散落于乡土民间的戏曲音乐、沉睡在古籍里的诗歌文字在文艺创作中变得鲜活生动,新时代文艺事业必将不断展开新的辉煌篇章。
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时代精神联通文化传统,用新的手段升华审美意蕴,创作推出了民族歌剧《沂蒙山》、动画剧集《中国奇谭》等充满中国韵味又富有时代特色的精品佳作。获得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的民族舞剧《醒·狮》,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醒狮”为主题,生动呈现了多姿的岭南文化、厚重的民族情怀和中华儿女深沉的家国大义,深刻展示了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血脉传承,成为“年度最燃舞剧”。越剧《新龙门客栈》在坚持剧种本体特色基础上,运用新的艺术手法布设空间、营造意境,焕发动人新姿,实现亮眼“出圈”。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以古今对话的方式,把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古老故事所蕴含的中国精神和中华审美风范立体呈现出来,穿越时空、直抵心灵,滋养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大型文化节目《中国书法大会》以中国书法发展源流为主线,运用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让观众沉浸式感受书法艺术之美。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的人文纪录片《中国》,用大写意溯源中华文明、纵览千余载思想流变,以符合中华美学特质和大众审美需求的视听语言、叙事节奏和艺术气质,彰显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昭示中华民族的光明前景。
中国文联将以《中国文联学习研究宣传阐释贯彻习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五年工作规划(2022—2026)》《中国文联年度重点创作目录》等为依托,围绕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艺术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作转化等主题,强化理论研究和创作扶持。通过培训研修、采风创作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提升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和深刻理解,增强文化传承创新自觉性和文艺原创力,用艺术实践贯通文明底蕴和时代主题,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媒介丰富文艺创作传播的内涵和形式,以引人入胜的故事、丰富多彩的形象、悠扬动人的旋律、独树一帜的风格,弘扬传统文化、赓续历史文脉,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艺术图谱。
习强调,要“加强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姿态面向世界,造就了灿若星河、饱含智慧、恢宏大气的中华文化。文艺既是中国文化的绚烂篇章,又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新时代文艺理应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表现,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谱写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艺篇章。
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创作推出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艺作品,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流浪地球》《三体》《人世间》等一批优秀影视作品扬帆出海、“破圈”传播,以艺术的方式生动呈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既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也向各国人民展现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力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跨语言跨文化的沟通交流。中国文联依托多样化的人文交流和文艺展演品牌活动,大力推进多维度、立体化的文化交流。其中,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以当代视觉艺术的形式围绕紧扣时代脉搏、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鲜明主题,积极打造参展国家规模最大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平台。2024年3月“今日中国周”期间,《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百鸟朝凤》等民族乐曲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奏响,《我和我的父辈》等优秀中国影片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展映,中国青海生态文明摄影展在巴西圣保罗和哥伦比亚波哥大举办,受到当地民众热烈欢迎,展示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审美理想,架起了文明交流互鉴的艺术连心桥。
中国文联将继续担负起用文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职责,通过举办主题展演、海外巡演等文艺交流活动,面向国外主流社会和广大民众,丰富中外文明互鉴的中国元素。拓展“走出去”的方式方法和渠道手段,充分展示反映中华文化历史传承和新时代创新创造的精品力作,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艺术符号和标识,让世界人民在艺术审美的过程中深化对中国的认知、增进对中国的了解,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