嬛传甄书画是书法和绘画的统称,中国书画艺术,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精华,是人类历史上值得品鉴和典藏的艺术珍品。
中国书画艺术起源古代,象形字是书画艺术的基础;字与画在古代并无区别,都是通过书写来表达人类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本是一个意思。在学术界向来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到了春秋以后,书法和国画开始慢慢形成区分,中国书画艺术一直是中国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对现实的表达以及对美好生活追求和向往,同时也散发著中国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反映不同的社会风貌,同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精神。
我国的书画艺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传统,这与我国的社会发展、民族欣赏习惯,以及传统的学术思想,有着密切关系。中国书画与“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作为一种文化,给予中华民族以极其高尚的精神享受,笔精墨妙是人生一乐。在中国文化史上,绘画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陆机所言: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中国民族绘画著重达意畅神与线条造型,以结构组织为主,色彩明暗辅,诗、书、印、款识与画相结合为艺术特征,中国书画在满足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更能启人智蕊,怡人心神。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传统西方绘画是另一种绘画语言,画面上常用各种方法技巧,如远近法,薄雾法等,强调物体的质感,或精深地画出立体感,或引起空间的错觉。
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伴随着语言学、文字学、图形学、符号学等渗透到了中华文化的一切领域之中,是中国劳动人民在劳动中智慧的结晶,向来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以其独特的审美文化,铸就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文明史,到如今依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占据着人民的文化生活和对审美的需求。
书画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至少包括创作、理论、教育、活动等诸多方面,而书画家无疑是其中的核心因素。一部书画史就是书画家的历史,而书画大家无疑又是书画史的灵魂。当代中国书画艺术家赶上了书画艺术蓬勃发展的春天,书画所赖以生长发育的中华传统文化今天也面临全面复兴的大好时机。况且,近世以来书画文化的发展,大量书画资料的面世,新的美学观念的引进,表现手法的日趋丰富等等,无一不指向书画艺术,而近四十年来持续不衰的书画热潮,更是有力地证明了书画艺术在中华文化中深厚的基础和巨大的能量。新时代的书画艺术市场呼唤经典和大家,努力以经典和大家推动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大发展大繁荣。
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继承并不是要一味沿袭过去,而是要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进程中与时俱进,善于推陈出新。
如何在传承上创新,首先要把“增强时代感”作为书画艺术创新的内在要求。“笔墨当随时代”,作为一个现代书画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贵能“古不乖时”,在尊重书画艺术创作规律的基础上,使书画作品既具有晋唐风韵,又有独特的个性风格,既具有民族特点,又具有时代精神,在古老的国粹艺术中注入新的血液,使之符合新时代文化的审美标准和要求。其次要把“弘扬主旋律”作为书画艺术创新的基本原则。即坚持 “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把追求“真、善、美”作为永恒的“主旋律”,做到在全局中定位,在大局下行动,并以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为审美理想,努力创作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的精品力作。再次,要把“风格多样化”作为书画艺术创新的主要途径。“综合融会”、“和而不同”是书画艺术风格形成的一般原理。在这方面,书画艺术始终向所有立志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书画家敞开大门。为了拓展书画风格的广度和深度,书画创新应牢固树立书画家群体风格多样化和同一书画家作品风格多样化的观念。后一种观念尤为重要,它要求所有书画家特别是已成名书画家也不能安于现状,而是应以“艺无止境”的态度不断“变法”,努力探索更高境界的新风格。
书画艺术正是在不断地传承、创新,再传承、再创新的螺旋式上升进程中得以存在、延续和发展的。传承是向由传统所积淀而成的“土壤”汲取养分的过程,创新则是书画艺术实现“新跨越”、“新发展”的动力源泉。三千多年的文化渊源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是书画艺术繁荣发展的肥沃土壤。
因此,当代书画家要顺应时势,敢于担当,不辱使命,切实肩负起社会责任和艺术责任,积极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围绕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以回报祖国、回报社会,真正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