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爱你 雪安今年7月1日,习在庆祝中国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何以让我们自信?这是很多读者关心的问题。为此,本报邀请专家分期解读,敬请关注。
从小时候起,我们就被教育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很多人家也挂有“家和万事兴”的匾额。这实际上是于不知不觉之中,塑造了我们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性格,形成了“我是中国人”的遗传基因。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直抵人心的文化,是在人性问题上有根本思考的文化,所以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历久而弥新,是文化自信的基础。
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后“成一家之言”。在变化的历史中,司马迁看到了实践的逻辑。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视政治建设,并根据时代的变化调整甚至改革。我们耳熟能详的“井田制”“郡县制”“科举制”以及不断变化的官僚体制,无不是中国古人的伟大发明,这些体制保证了庞大国家的运转。如在边疆统治上,《礼记》有云“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历代统治者基本沿袭了这一统治思路,但除了因俗而治之外,根本的政治理念还是在“修”和“齐”上,即与时俱进的统治理念。如清朝首创与六部平行的机构理藩院来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再如为防止一些地区僧俗势力过度集中到一个家族,而创立了“金瓶掣签”制度,这也是一个创新。“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古人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以与时俱进的变革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政治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发现了人有自私自利的一面,还有利他的一面,所以很早就有“义利之辨”。孔子主张“富而可求也”,即人都有追求自己利益的权利,但又主张“君子义以为上”,要讲求“义”的伦理,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基础上,考虑他人利益,摒弃零和博弈思维,达到共赢。所以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正是因为“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取向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价值标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精神标识。这与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主张市场经济应该是“合理的利己与高尚的利他”(北大教授晏智杰语)有异曲同工之妙,对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也有借鉴意义。
《礼记·中庸》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张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来看待不同的文化。《国语》中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也就是说,不同事物之间的碰撞、平衡才是“和”,“和”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若相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则只是没有发展的增长,无可持续性。所以“和而不同”一直是中国古人追求的理念。孔子主张“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佛教是较早传入中国的外来文化,在与本土的儒家和道教相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儒佛相融、佛道相通,三教合一。在对待周围少数民族的问题上,古代中国也是以“兼容并包”的原则,使得各个民族逐渐融合为统一的中华民族。
中国古代的开放包容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器,是保持长治久安的密码,这些重要思想应该在现代社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很多问题上,中国的传统智慧发挥了重要作用,诸如中国的“一带一路”构想主张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这正是传统中国开放包容文化的重要体现。
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西方的神本主义相反,是人本主义的。孔子主张“未知生,焉知死?”可见他注重的是现实和活着的人本身,并不注重死后如何。古人有“天、地、人三才”的说法,即人是宇宙间的重要要素之一。儒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个环节都是以人的实践为第一要义。人本主义的形成,主要与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有关,农耕社会讲求协作,所以以人为中心,家庭里讲求夫和妇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对外则讲求君仁臣忠、朋敬友信。如果这套体系运转起来,则整个社会都处于一个良性的运转状态。实际上这套体系直到今天,在中国人中,还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中国古代主张“天人合一”,即人要与自然相协调。“天人合一”观念在先秦时期就已产生,宋代张载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他认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是天人协调。由此他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以达到天人协调的完美统一。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有非常复杂的内涵,有精华也有糟粕,但主要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强调人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但这种与自然的互动是以自然的承受力为基础的,人类不能无限度地改造自然,甚至破坏自然。在顺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人与自然是可以达到和谐互动的。这对今天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之,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其具有直达人性的透彻,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互动的感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它是中国人的精神密码,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如果仅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传统文化的作用,这是有增长无发展的模式,后果必将是惨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当下我们进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建设中,中国古代与时俱进的政治文化,“义以为上”的经济文化,开放包容的文化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社会文化、“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