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纪念册伴奏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詩學研究中心主任莫礪鋒帶來講座《文化傳承與古典詩詞》。主辦方供圖
“向全社會普及古典名著是傳承文化最有效的手段。”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南京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主任莫礪鋒曾在2023年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如是說。中華文化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在時間長河中始終屹立不倒、生生不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更好地將它傳承下去?11月11日,在杭州湘湖舉辦的第十五屆文化中國講壇上,莫礪鋒以《文化傳承與古典詩詞》為題,分享了他的答案。
中華傳統文化包括哪些內涵?在莫礪鋒看來,思考這個問題不能從文化的定義入手。20世紀80年代,國內學者和西方學者都提出了很多關於文化的定義,有人統計一共有160多種。
“關於一個術語,如果對它的定義達到160種,等於沒定義。”莫礪鋒調侃道。他建議從文化的內涵入手,看看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到底包括哪些內容。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莫礪鋒認為主要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與觀念文化三大類。
器物文化是有物質載體的,它可以是各地博物館收藏的古代精美器物,也可以是依然矗立在華夏大地上的萬裡長城。但古代精美器物在當代的實用價值較低,“現在把博物館裡的鼎拿出來做飯,市民們也不會覺得它好用”。
第二類為制度文化,是指古人關於社會結構的一些設計和安排。例如從隋唐至清代,朝廷機構都分成六部。過去運轉得很好,但放到當下並不合適。因此制度文化的實用價值也是“與時俱退”的。
物質文化與制度文化都是隨著社會進步不斷演變的,真正具有現代繼承的可操作性、值得我們繼承弘揚的,應是傳統文化中的第三板塊——觀念文化,也可叫精神文化、非物質文化。“它指的是我們列祖列宗的思維方式、思想結晶和價值判斷。這些東西才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真正有永恆價值,且值得我們繼承的。”莫礪鋒說。
“現在提到文化傳承,首先提到的就是古書。”在莫礪鋒看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內核,就保存在用漢字書寫的大量典籍中。
漢字跟拼音文字相比,最大的優點是穩固性,因為一個方塊字的意義不會隨著讀音的改變而改變,所以我們能擁有很多非常准確、穩固記載著列祖列宗思想結晶、思維方式和價值判斷的古書,它們可以作為文化傳承的直接對象。
但古書典籍浩如煙海,要讀哪些?如何去閱讀?莫礪鋒認為,文化傳承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從汗牛充棟的歷史古籍中挑選出最重要的古籍。“學術界要為大眾提供一份從傳承文化角度進行閱讀的可靠書單。很可惜目前還缺少這樣一份書單。”
莫礪鋒喜歡的意大利文學家伊塔洛·卡爾維諾寫過一本書叫《為什麼讀經典》,其中第一篇就為經典著作下了定義,一連14條。其中有兩條是他最佩服的:“第四條說,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第五條則是,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們初讀也好像是在重溫的書。”
“符合這兩條定義的,我認為就是標准的經典著作。”莫礪鋒曾用這兩條定義來檢查自己60歲前讀過的全部古籍,他發現《論語》是100%真正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真是人生教科書”。
除了《論語》,在莫礪鋒研究的唐詩宋詞領域裡,他最推薦讀的是“詩聖”杜甫的詩。“杜甫的詩不僅是文學的經典,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經典。”
目前流傳下來的“杜詩”有1458首,這1458首詩從題材內容的角度來看非常豐富,古人認為它像大海一樣寬廣。寫外部世界時,大到山川雲物,小到草木虫魚都寫得栩栩如生﹔寫內心世界時,杜甫寫了個人的不得志、個人的窮困潦倒與個人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從大唐帝國由盛轉衰,風雨飄搖的大時代中感受到的時代脈搏。
“一部‘杜詩’就是儒家精神的詩語表述。”莫礪鋒認為,杜甫是將“仁者愛人,仁政愛民”的儒家核心精神吃透后,用優美的詩歌語言和生動的生活場景將其表述出來。
在莫礪鋒看來,《論語》《孟子》等在論述儒家原理時說得非常好,但往往是正面的說教,仿佛一個非常嚴肅的哲人長輩板著臉來給我們講道理。而杜甫的作品不進行說教,通過優美生動的生活場景來把精神形象地傳遞過來。它跟《論語》一樣能起到教化作用,還可以帶來另一種熏陶和感染。
“它影響的是我們的感情和內心。”莫礪鋒說,“這一過程就像杜甫描寫過的成都郊區一場春天的夜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它靜悄悄不知不覺地侵入你的心,效果非常好。”
“我們要把《論語》《孟子》,要把‘杜詩’這些文化典籍推向社會,讓它們進入社會大眾的視野。我相信像《論語》和‘杜詩’這樣的經典,后代讀者隻要認真閱讀,一定會受到裡面所蘊含著的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熏陶,極大提升人生境界,這樣也有利於我們建設現代中華文明。”莫礪鋒說。(見習記者 余冰玥 記者 齊征)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